关于孔子的评论文章(给坑害孔子的人-006-咬文嚼字解)(1)

《论语》原【第05篇公冶长第19章】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杨伯峻译文】子张问:“子文三次做宰相时,没感到高兴;三次被罢免时,没感到委屈。卸任前,总是认真地办理交接事宜,怎样?”孔子说:“算忠心了。”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来仁?”又问:“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抛弃家产跑了。到了另一国,他说:'这里的大夫同崔子一样。’又跑了。再到一国,再说:'他们同崔子一样。’再跑了。怎样?”孔子说:“算清白了。”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来仁?”

【钱穆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不见他有喜色。三次罢免,不见他有愠色。他自己当令尹时的旧政,必然告诉接替他的新人,如何呀?”先生说:“可算是忠了。”子张说:“好算仁人了吧!”先生说:“那只是这一事堪称为忠而已,若问其人那我不知呀!但那得为仁人呢?”子张又问道:“崔杼弒齐君,陈文子当时有马四十匹,都抛弃了,离开齐国,到别国去。他说:‘这里的大臣,也像我们的大夫崔子般。’于是又离去,又到别一国。他又说:‘这里的大臣,还是像我们的大夫崔子般。’于是又离去了。这如何呀!”先生说:“可算是清了。”子张说:“好算仁人吧?”先生说:“那只是这一事堪称为清而已,若问其人,那我不知呀但那得为仁人呢?”

【李泽厚译文】子张问道:“大官子文多次当大官,没有喜悦的容色;多次被免职,没有怨怒的容色。前任所推行的政策,一定告诉新任,怎么样?”孔子说:“够忠诚了。”“算仁吗?”“不知道。这怎能算仁?”子张又问:"崔抒杀了齐国国君。陈文子是有十辆马车的人物,抛弃了它们而离开了齐国;到了他国,说这里和我国崔抒差不多呀,又离开,又到另一国家。又说,还是和我国崔抒差不多呀,又离开。如何?”孔子说:“够清白了。”“算仁吗?”“不知道。这怎么算仁。”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直译】子张问说:“令尹子文三次出任令尹之职,无喜形于色;三次被罢免,无郁结愠怨。旧令尹的政事一定告知新令尹,怎样?”孔子说:“尽心竭力了。”问:“算仁吗?”答:“没看出来,哪里有体现仁呢?”又问:“崔子弑杀齐庄公,陈文子获赏四十匹马,(他)放弃(赏赐)而离开(齐国)。到达他国,他说:‘(这里的大夫)如同我齐国崔子。’又离开。再到一国,又说:‘(这里的大夫)如同我齐国崔子。’离开了。怎样?”孔子说:“算清廉清高了。”问:“算仁吗?”答:“没看出来,哪里有体现仁呢?”

【游梦僧意译】子张问说:“令尹子文三次出任令尹之职,无喜形于色;三次被罢免,无郁结愠怨。旧令尹的政事一定告知新令尹,怎样?”孔子说:“算尽心竭力、尽职尽责了。”问:“算仁吗?”答:“从这事上我没看出来,哪里有体现仁呢?”又问:“崔子弑杀齐庄公,崔子为了笼络人心,陈文子获赏四十匹马,他放弃赏赐且离开齐国。到达他国,他说:‘这里的大夫如同我齐国崔子。’又离开。再到一国,又说:‘这里的大夫如同我齐国崔子。’离开了。怎样?”孔子说:“不接受笼络,不与崔子同朝为官、同流合污,算清廉清高了。”问:“算仁吗?”答:“从这事上我没看出来,哪里有体现仁呢?”

【详解】对于《论语》本章的“未知,焉得仁”,本僧真的不得不“咬文嚼字”、“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一番。这些词都不是好词,都是贬义词。

为什么要“咬文嚼字”也要细考这个“未知,焉得仁”?因为不细考,《论语》所欲透传出来的重要信息,读者就无法领会到了,句子就失去了神韵。

在开始“咬文嚼字”之前,咱讨论一个小问题:甲给乙介绍了一个对象,甲问乙:“怎么样,这个男人不错吧?”乙不同意甲的说法,可以有两种回答1)“未知呢?哪里看得出‘不错’呢?”2)直接说“不觉得!”你说,哪种回答更婉转得体呢?

本僧先打击的,就是错解——把“未知,焉得仁”解读成“没有智慧,怎么达到了仁呢”。

他们这样解读的理由就是“子文推荐成得臣接任令尹,成得臣而后兵败自杀”,这一史实来说明子文因不知人而显得“没有智慧”。

本僧发表个人看法前,先呈现一下钱穆先生的解读:“未知,焉得仁:此未知有两解。一说,知读为智。子文举子玉为令尹,使楚败于晋,未得为智。然未得为智,不当曰未智。且《论语》未言子文举子玉事,不当逆揣为说。”

很明显,钱老反对把“未知”解读成“没有智慧”的。

本僧先问如此解读的人:“诸葛亮有智慧吗?”有吧!好,历史上有“诸葛这挥泪斩马谡”的记录吧?诸葛亮错用马谡,致使失街亭,咱如此,就能否认他的智慧了?!

同样,咱也不能因“子文推荐成得臣接任令尹,成得臣而后兵败自杀”,而把“没有智慧”的帽子扣到子文的头上。这是其一。

把“未知,焉得仁”解读成“没有智慧,怎么达到了仁呢”,第二个错误就是:没读懂《论语》。

孔子说过:“由知德者鲜矣”(《论语》第15篇卫灵公第04章)。很可懂,能把这章读懂、解对的,也是“鲜矣”。其他人怎么错解,本文不多说,直接说孔夫子想表达的意思:“通过提高智慧而变成有德,很少的。”(由,路由。通过……方式,达到……状态)

而且,《论语》中也有评论光有智慧,没有仁德的人。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第14篇宪问第14章)

臧武仲就是以“知”出名。《论语》同样有所表现——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把智慧和仁德挂勾,连常识都知道是错的。有智慧的人就有仁德了?!或者有仁德的人一定要有智慧?!高智商犯罪的案件少么?只能说“由知,德者,鲜矣”。

综上所述,把“未知,焉得仁”解读成“没有智慧,怎么达到了仁呢”的人,咱不用去其他地方找论据,光从《论语》自身就能找到一堆论据来反驳之。

那“未知,焉得仁”应该如何解读呢?咱接下来细而论之。

子张,颛孙师(公元前504年—?),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人,孔门十二哲之一。颛孙师为人勇武,清流不媚俗而被孔子评为“性情偏激”(《论语》原文:师也辟),但广交朋友。

在《论语》中,孔子常称“师也”的,就是子张。如【11先进篇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令尹,楚官名,乃上卿执政者。

子文,即斗谷于菟(公元前708年-公元前626年),芈姓,斗氏,字子文,斗伯比之子;幼时被弃云梦泽北(今湖北京山境内),春秋时期著名的楚国令尹,三任首辅,“自毁其家,以纾国难”,孔子誉为“忠”。对楚国强大和北上争霸,作出了杰出贡献。南宋朱熹在他的《论语集注》中评价他:“其为人也,喜怒不形,物我无闲,知有其国而不知有其身,其忠盛矣”。

仕,动词,做官。三仕为令尹,即三次出任令尹一职。

已,本义“停止”。此处的“三已”与前面的“三仕”对应,即三次罢官(已退令尹之职)。

愠,郁结。《孔子家语·辩乐》:“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这个字特别需要注意的,在《论语》中都应该解读为“郁结”。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上任令尹的政事必告诉新令尹。这说的是工作交接的细致问题。《论语注疏》云:旧令尹之政令规矩,必以告新令尹,虑其未晓也

何如,即“怎么样”。结合上下文,此处子张的意思是“子文能做到这样,算不算得上仁?”。

忠,本义是“尽心竭力”,所谓“尽心曰忠”(《说文解字注》)。

孔子给出的判断是“忠矣”,就是“尽心尽力”,或者说“尽职尽责”了。工作交接本来就是正常流程,以前是这样,现代社会也是这样。人走了,工作没交接好,就是失职。

子张继续追问:“仁矣乎?”,那算不算得上是“仁”。孔子不持否认态度

可能有读者大喊:“‘不持否认态度’!明明就是回答‘未知’嘛!”

莫急,待本僧慢慢说。孔子不持否认态度,他只是持存疑态度。不是直言“否”,而是婉转问之:“我是没看出来,哪里有体现仁呢?你说说看。”

很明显,孔子说:“未知,焉得仁。”用完整版的白话文来说,就是:“从子文三上三下令尹之职的行为,我看到了‘忠’,但一时没有看出‘仁’来,从哪里看得出‘仁’来呢?你说来听听!”

孔子的话里之音是说:“我可能一时脑子绕不过弯来,可能有‘仁’的体现在你举的例子中,但我没注意到。既然子张你举出这事了,可能你心里是有发现‘仁’在其中的,你不妨说出来听听。”

一个“未知”,孔子“温”的品性跃然纸上,让知性者都能感受到这穿千年的温度。

孔子虽为人师,与弟子讨论,仍能保持谦逊不强势。特别地,这也用证明孔子身体力行“语之而不惰”(与之讨论而不会不敬)的优秀品质,这就是《论语》本章“未知”的神韵所在。

单从颜回能做到“语之而不惰”这一点来说,只有颜回得到孔子的真传,是孔子的最得意弟子,一点也不为过。

孔子的“温”之品性,在《论语》中多处有所表述,只不过这章更隐秘而已,隐秘至至今为止没有人能解读得出来。

《论语》【07述而篇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16季氏篇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

《论语》【01学而篇10】……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孔子的“未知,焉得仁”,是就事论事,就的是子张举的子文“三仕三已”和“旧政以告”的事。正如北宋·邢昺·《论语注疏》云:如其所说,但闻其忠事,未知其仁也

孔子以“未知,焉得仁”的存疑式反问,就是不把话说死,给子张留有继续发表个人见解的空间。或者说,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使讨论氛围更和缓融洽。

咱再回头看看文章开头本僧的问题:甲给乙介绍了一个对象,甲问乙:“怎么样,这个男人不错吧?”乙不同意甲的说法,可以有两种回答1)“未知呢?哪里看得出‘不错’呢?”2)直接说“不觉得!”你说,哪种回答更婉转得体呢?

很明显,乙如果选择第一种回答方式,不把话说死,给了空间给甲发挥,她可以把自己觉得不错的方面表达出来。相反,第二种回答方式,则一下子把话说死了。甚至会使谈话变得尴尬起来。

从整体性来看《论语》,此章实际是师徒在讨论“六言六蔽”之一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这个问题,本僧在之前的解读《论语》文章中讲过。本僧写《给坑害孔子的人》系列,目的是想先把各章的历史解读纠正,然后再整合各章节,从整体上解读《论语》。但这些都是后话了。

单就本章来说,它的教育意义就是:为人师表者,应该以此为鉴,教育学生的时候,莫把话说得太死,给多一点空间学生发挥。为师,不必严而肃,也可温而厉

而对常人的教育意义就是:讨论问题,言语可温和些。

本章的“未知,焉得仁”解读至此。但是本章解读仍未完成。相较于“未知,焉得仁”的未能正确解读问题,“有马十乘”的错误程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哪国学大师们又是如何错解“有马十乘”的呢?咱下回分解,敬请继续关注《游梦僧解论之<给坑害孔子的人>》系列文章。同时,欢迎在后面打赏支持,谢谢

【第05篇公冶长第19章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游梦僧直译】子张问说:“令尹子文三次出任令尹之职,无喜形于色;三次被罢免,无郁结愠怨。旧令尹的政事一定告知新令尹,怎样?”孔子说:“尽心竭力了。”问:“算仁吗?”答:“没看出来,哪里有体现仁呢?”又问:“崔子弑杀齐庄公,陈文子获赏四十匹马,(他)放弃(赏赐)而离开(齐国)。到达他国,他说:‘(这里的大夫)如同我齐国崔子。’又离开。再到一国,又说:‘(这里的大夫)如同我齐国崔子。’离开了。怎样?”孔子说:“算清廉清高了。”问:“算仁吗?”答:“没看出来,哪里有体现仁呢?”

【游梦僧意译】子张问说:“令尹子文三次出任令尹之职,无喜形于色;三次被罢免,无郁结愠怨。旧令尹的政事一定告知新令尹,怎样?”孔子说:“算尽心竭力、尽职尽责了。”问:“算仁吗?”答:“从这事上我没看出来,哪里有体现仁呢?”又问:“崔子弑杀齐庄公,崔子为了笼络人心,陈文子获赏四十匹马,他放弃赏赐且离开齐国。到达他国,他说:‘这里的大夫如同我齐国崔子。’又离开。再到一国,又说:‘这里的大夫如同我齐国崔子。’离开了。怎样?”孔子说:“不接受笼络,不与崔子同朝为官、同流合污,算清廉清高了。”问:“算仁吗?”答:“从这事上我没看出来,哪里有体现仁呢?”

版权所有,请尊重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