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未来,中国自古就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汉语中有不少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都与育子有关,如“望子成龙”“教子有方”“玉不琢,不成器”等等。其中,个别成语在使用过程中,意义发生了改变,其本义几乎被遗忘,比如“孺子牛”。

鲁迅有一首名为《自嘲》的诗,其中有两句广为传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现在,“俯首甘为孺子牛”成为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代名词,成为诸多人的座右铭与人生格言。“孺子牛”应该感谢鲁迅先生,感谢鲁迅先生将自己装扮一番后变成了一副受人尊敬的面孔。实际上,最初的“孺子牛”并不是这样的。

成语里的家教智慧 成语里的家教智慧(1)

“孺子牛”这一成语,与中国的一位“绝世好父亲”有关。此人是春秋后期齐国的一位国君——齐景公。齐景公的一生是毁誉参半的一生,前期壮怀激烈,意图重回齐桓公称霸诸侯的地位,后期则醉心于声色犬马。齐景公在众多宠妾当中尤钟情于一名叫芮姬的女子,芮姬不仅风情万种,而且还为齐景公生下了一名公子,深得齐景公喜欢,齐景公赐名为“荼”。

公子荼不是齐景公唯一的儿子,但却“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成为齐景公最在意的儿子。因为喜欢,齐景公对公子荼是有求必应。有一次,齐景公乐不颠地与公子荼一起嬉戏玩耍,为了哄儿子开心,齐景公与公子荼玩起了“拉大牛”的游戏:齐景公扮大牛,公子荼拉大牛。为了让儿子开心,齐景公还要来了一根绳子,紧紧地咬住绳子的一头,另外一头放在公子荼的手里,由公子荼牵着,齐景公跟在公子荼的后面,摆动着屁股,不时地发出“哞哞”的叫声,引来公子荼一阵阵笑声。或许是太高兴了,公子荼一不小心摔倒了,猝不及防之际,齐景公的一颗牙齿顺带被拉掉了。

这便是“孺子牛”成语的最初来源,其意义指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宠爱。此处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孺子”在今人看来多解释为小孩子,成语“孺子可教”中的“孺子”即是此意,意思是: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但是考察中国古代典籍可知,中国早期的“孺子”多是对天子、诸侯继承人的称呼,如汉代的孺子婴。对此,清人钱大昕依据相关典籍做了详细考辨。公子荼后来被齐景公立为王位继承人,号为“晏孺子”。因此,最早出现在《左传》中的“孺子牛”中的“孺子”当是指齐景公的儿子公子荼。

齐景公甘做孺子牛,源于对儿子的宠爱,但是对于齐景公来说,仅仅做孺子牛似乎还不足以表达他对公子荼的喜爱,他要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送给公子荼。月亮他是摘不来了,但是齐景公手里有着众多人羡慕不已的王位,这比天上的月亮来得更为实际,于是齐景公决定将公子荼确定为王位继承人。齐景公的想法很好,但是现实也很残酷,齐景公的时代奉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公子荼是齐景公老来之子,年纪尚幼,而且其母身份低下,公子荼不是嫡子,无论怎样都不符合继承制度,因此齐景公的想法遭到了朝中诸多大臣的反对。齐景公虽然首战失利,但是爱子心切的他并未放弃这一想法,面对朝中的悠悠众口,齐景公采取了一拖再拖的策略,绝口不提立嗣之事,等到无法再拖生命垂危之际,齐景公果断下令立公子荼为太子,并且还将自己其他的儿子驱逐出境,为公子荼的顺利登基扫除障碍。

为公子荼做完这些事情,齐景公安然离世,他以为他已经为儿子铺好了康庄大道,世间父爱,不过如此。然而,之后的事态发展完全超越了他的掌控范围,死人如何与活人斗!齐景公驱逐了自己其他的儿子,却无法尽遣朝中大臣,也正是这些反对齐景公废长立幼的大臣发动内乱杀死了公子荼,公子荼在位仅十个月便一命呜呼。

说到底,“孺子牛”是春秋版的“娇子如杀子”,起始很温馨,结局很血腥。成语“孺子牛”从历史中走来,向当代的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孺子牛”该不该当?如何当好“孺子牛”?

与“孺子牛”式的溺爱不同,中国历史上还存在着另外的一副父母面孔:严厉。在成语故事中有一则与孟母有关——断机教子,讲的便是严厉的孟母教育孟子的故事。

成语里的家教智慧 成语里的家教智慧(2)

“断机教子”出自汉代刘向编纂的《列女传》。孟子小时候,玩心很大,虽然每天也去上学,但总是不太用功,上课心不在焉。有一次,孟子从学堂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孟母见孟子回来,颇为关切地询问儿子的学习情况:“今天学习学到什么地方了?”孟子听后抛给母亲一句:“和之前一样。”看着儿子漫不经心的样子,孟母把正在织的布一下子剪断了。孟子被母亲的突然之举惊呆了,看着母亲生气的脸庞,怯怯地问母亲为何有此举动。孟母严肃地说:“你荒废学业,就如同我剪断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学是为了增长知识,如此一来,便可以在平时平安无事,做事时远离祸患。如果你现在荒废学业,日后必定要做劳役之事,而且很难避开祸患;如果现在不懂修德,日后说不定就会沦为盗贼。既然如此,还不如现在就辍学!”

孟子听到母亲一番声色俱厉的话语,心生恐惧,颇为震动,从此勤学不怠,最后终于成为天下有名的大儒。

孟母对于孟子的好玩之心没有加以纵容,而是在初始状态便严厉制止了,从而让世间多了一位思想巨人与道德楷模。

与孟母相应,历史上的严母还有很多,宋朝著名的宰相寇准的母亲就是较为典型的一位。

成语里的家教智慧 成语里的家教智慧(3)

寇准小时候也是顽童一个,平素喜欢养飞鹰养猎狗,兴致来了,便举着飞鹰、拉着猎狗,“左牵黄,右擎苍”,在平川旷野中奔走,颇有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寇准自我感觉颇好的雄姿英发,在寇准母亲眼中却是不学无术,长此以往势必积重难返,她的儿子便与街上的混混没有区别了。寇准母亲生性严厉,有一天终于忍不住心中的怒火,爆发了,在寇准即将出门之际,直接将一秤锤对准寇准甩了出去,不偏不倚甩在了寇准的脚上,顿时鲜血直流,疼痛难忍。寇准母亲怒扔秤锤比孟母的断​织​来得暴力得多,但正是这一铁锤将寇准击醒了,他明白了母亲的用心良苦,以后时刻以脚上的伤疤来告诫自己要“听妈妈的话”,做个好孩子,终于成就一代名相。

“孺子牛”的溺爱让公子荼命赴黄泉,孟母断机、寇母扔锤的严厉则让孟子、寇准扬名立世,两相对比,似乎中国古代典籍诠释的都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而且还有更多的典故都提倡对孩子严加管教。近日媒体报道的“拖行爸爸”奉行的就是此条育子原则,在下着雨的大冷天将女儿的上衣强行脱掉,当街拖行。如此近乎虐童的举动,引来诸多网友的质疑:难道不是亲生的?其实,这不仅是亲生的,而且爸爸还爱女儿。网友的质疑与谴责,本身就是对“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育方式的否定。

其实,中国古代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从来不缺乏“爱”,在孩子教育上推崇的是宽严相济的教育理念。孟母虽然有断机教子的严厉,但同时还有“孟母择邻”的智慧与爱心。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为了让儿子在好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费劲地从墓地旁、市场边搬到了私塾旁,母亲对孩子的拳拳爱心跃然纸上。寇准母亲虽然甩出了秤锤,但是也付出了疼爱,每日纺织度日,深夜一边纺织还要一边教寇准读书,含辛茹苦,无怨无悔。

除了孟母、寇母之外,还需要提到的一位母亲是欧阳修的母亲。欧阳修的母亲与孟母、寇母有很多共同点:她们都是寡妇,丈夫早早离去;家境贫困;独立支撑家庭;望子成龙;教子有方,助子成才。欧阳修的母亲欧阳大妈是成语“画荻教子”的主角。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北宋初年受人尊敬的文坛领袖,名垂后世,这些成就和地位的取得,与欧阳大妈的教育有很重要的关系。欧阳修四岁父亲去世,家中贫困,没有钱读书。欧阳大妈则有个理念:儿子必须要认字,必须要识理,有条件要读书,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读书,在这一理念支撑之下,欧阳大妈发明了一个妙招,即用芦苇杆子在地上写字,自己教儿子写字。就这样,欧阳修开始了在地上写字的学习生活。

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但是成功是可以参考的,孟母、寇母等宽严相济的育子方式,以其成功告诉了“孺子牛”:如果爱,请深爱;如果爱,勿溺爱。

(作者:王立群)

(杀破狼摘自《王立群智解成语1》大象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