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14.24)

我们还是来看各大名家的解释

朱熹:君子循天理,故日进乎高明;小人殉人欲,故日究乎污下。

钱穆:先生说:“君子日日长进向上,小人日日沉沦向下。”

对于“上达”、“下达”的解释,在学术界有所不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君子上达达于道,小人下达达于器;例如农、工、商等。

这句话非常简单,但是,我们知道越是简单的话,解释起来就越是复杂。光以上就列出了三种。朱熹是从公私来讲,认为君子遵循天理即公,而小人只为自己,即私,因此公就是上,就是高明,而私就是污下,就是人欲。而钱穆是从事业上讲,君子每天都在上进,而小人天天沉沦向下,自暴自弃。

我认为本章应该解释为:“君子上达达于道,小人下达达于利”可能更符合孔子的思想。

那么,我们在理解这句话之前必须先要明白,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有一个公理,那就是君子、小人,他们的属性都是人,这个毫无疑问!而在春秋战国孔子所在的那个年代,人们95%以上都是文肓,能读书识字受教育的人少之又少。孔子是个教育家,将“人不知”的社会转变为“人不愠”的社会是他的追求。他教育弟子首先是“闻道”,不闻无以“学”,其次是“见道”,不见亦无以“学”。只有“见道”以后,才可以真正地“学道”, 满腹经纶之后还要去验证、实践,最终依“学”而“行”,也就是成为一个行者。普通人要想成为社会精英,开启个人人生的塑造,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必须从“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开始,每个阶段都代表一种人生境界。

从一个闻者开始,然后见者、学者、行者。再赋以一定的智慧,成为一个智者,这样,对待一些问题你才能不惑。当你完全践行了圣人之道,就成为了一个仁者。仁者只是在走圣人之道的路上,并不见得已经成功,而当一个仁者事业有成后,就成为了一个达者,不管是一个仁者还是事业有成的达者,当他有勇气直面这个社会的阴暗面而不畏惧,同时成为一个勇者,那么他就成为了一个君子。为什么?因为论语14.28中有: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一个君子,仁、智 、勇三者缺一不可。于是就来到了本章的“君子上达”之说,也就是一个君子,践行圣人之道而不退转,这就是君子上达而达于“圣人之道”。

当然一个人当他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后,不按圣人之道走,而是为了权名利色,满足一已之私欲,见利而忘义,不走正道,再加上一点自己的小聪明,那么这时就会步入岐途而成为一个小人。小人得志,也会飞黄腾达,但是终究不会被历史所认可,他们最终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当然,孔子那个年代,重仕,轻农、轻工、轻商。把学习农、工、商等技艺的人也叫作小人,论语13.4中有: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樊迟请教学习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呀。”樊迟又请教学习园圃之学。孔子说:“我不如老圃呀。”樊迟退出后,孔子说:“樊迟呀,真是一个小人,管理者好礼,民众不敢不敬畏。管理者好义,民众便不敢不服。管理者好信,民众便不敢不用他们的真心和实情来对待君上。做到这种地步,四方民众都会背負了他们的孩子来归顺你,庄稼、园圃自然会有,何必自己学稼穡之事呀!”

在这里,孔子将劳动人民看作小人,认为务农不如作官,被扣上假仁假义的帽子,这些论断,都成为了后来批孔的依据,当然,古代社会制度和现代不一样,这都是由于当时社会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在缠说论语第68讲里我们讲了“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这一节中,我们讲过,小人,在参与利益之网的现实运作中,被利益之网的潜在力量所开导,明白了其中运行的机制与结构,从而于其中而游刃有余,由此而得其大利,所谓窃财而不留盗痕,窃名而万古留名,窃国而成国之圣人。我认为,小人达到这个高度和水平,可谓小人中的“达者”。 于是就来到了本章的“小人下达”,也就是小人下达达于利!

但是如果这些小人及小人之达者,能够迷途知返,改过自新,重新走向圣人之道,同样也会成为君子。而现实社会中,我们普通人由于人的动物本能,不经意之间为了一己之私欲总是免不了的,这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内省、修身,在没有成为君子前,我们都是小人。

在论语17.3阳货篇第三章有: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我们讲过,君子都是从小人而来,从小人转化而来,任何人,在没有“见、闻、学、行”“圣人之道”之前,都是小人,都曾自小之。“圣人之道”,是大道,不是私道,永远活泼、当下地呈现,即使没有孔子,“圣人之道”也不会被掩盖,而任何人,只有“见、闻、学、行”“圣人之道”,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智慧、才可能转小人而成君子。因此可以看出,在孔子眼里,小人只是不走圣人之道,为眼前利益画地为牢,自小而已。而那些没有闻见学行圣人之道,不学文化,95%以上的文盲,每天只为本能而活着的人,在孔子眼里连小人都不是,只是一些木偶、工具而已。

有人讲,中国儒家就是义、利之争,君子、小人之争,也许古代由于社会制度的局限性,使得君子、小人的标准过于狭隘,经过漫长的时间积淀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利用孔子的理论,只要你的行为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么你就是一个仁者,再能够勇于和社会不良风气作斗争,见义勇为,那么你就是新时代的一名君子。

好,谢谢大家,今天就到这里。

论语三个角度详解(论语解析22)(1)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部分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图片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