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天下乱的时代,总是从“君暗臣谄”开始的,必定是先变乱是非,然后政治颠倒,祸乱灾害滋生。

对君子和小人的界定(小人的标准有哪些)(1)

屈原之所以悲愤投江而不悔。也是因为对当时的“君暗臣谄”是非混淆,感到万分痛心,所以他说“荃不察余之衷情兮,反信谗血齑怒”,意思是楚王完全不体察我对楚国的一片衷情,反而相信奸臣小人的谗言对我产生怨怒;汉灵帝也是一个愚昧昏庸的黄帝,被宦官的包围圈所隔离,成了政治上的聋子,瞎子。

对君子和小人的界定(小人的标准有哪些)(2)

君王一旦圣聪蔽塞,国家也差不多快完了;唐朝的奸相李林甫也是这样。为了蔽塞皇上视听,要朝中诸官都去当皇帝身边的立仗马,只准为主子壮门面,摆威风。不许乱说,谁乱说话,立即被贬黜,这样一来,向皇帝进言、规劝的路子被堵死了,所以后来就爆发了“实实之乱”,唐朝开始走下坡路;宋朝的灭亡也是因为现走的是非先乱。而后小人得志,忠贞正直之士遭排斥。这就是“乌鸦雌雄谁能辨”,忠奸不分,贤愚颠倒,怎么能不亡?古人说“亲谗而远忠亡”,的确是不移之论。

所以,为人君者,当领导的,做事要以“明”为第一要义。身居高位的人,真正做到“明”是很不客易的。因为其左右总有各种各样时人臣、随从或亲信,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意见和言论,有忠言,有谗言,有阿谀奉迎,也有诤谏直言。要做到“兼听则明”,避免“偏听则暗”,在群毁群誉的问题上,要非常谨慎,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而不轻易随声附和。

对君子和小人的界定(小人的标准有哪些)(3)

所谓“明”,过去的贤人都以知人、晓事这两条作为判别君子、小人的标准。闻人得当与否,取决于知人的明暗,办事能力的强弱,也取决于晓事的透与不透。不知人,则不能用人,不晓事,又怎么能安当地处理事情?晓事,则无论是自己的亲信,还是异已分子,都可以平心静气地逐步开导他们,使之能够和衷共济。晓事,就应当知道休么人该用不该用,什么话该讲不该讲。如果不晓事,扶私报复固然是错误的,甚至秉公执法也是错误的小人固然是错误的,而君子也是错误的。八面玲珑的伪善者固然是错误的,而无所顾忌的直介者也是错误的。

对君子和小人的界定(小人的标准有哪些)(4)

西汉刘向《说苑·臣术》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高缭在晏子手下做了三年官以后。被晏子斥退了,其原因就是高缭在他手下办事三年,未曾指出过晏子的过错。像高缭这样的人该不该用?殊不知从不指出上司的过错就是最大的过错,晏子斥退高缭可谓知人、晓事。能做到这一点的人,的确可以称之为“明”。过去的贤人在知人晓事上,内不避亲,外不避仇,其正大光明,足以垂范百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