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自明成祖朱棣开始的,积极实行外交策略,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海西女真人开始了他们长达一、二百年的民族迁移。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海西女真人进行如此漫长庞大的迁移呢?史学界普遍认为是明朝先进文化对海西女真的吸引。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

女真被蒙古灭族为何明末又崛起(浅析海西女真南迁的原因)(1)

一、背景

海西,是元朝开始的一个区域名,根据孙进己(《女真史》的作者)的考证,河西地区是上自伊通河口、下至依兰的松花江中游地区,河西区域的中心地带是拉林河和阿什河一带。

明朝政府曾在河西设立了许多卫所,使得河西这一区域成为明朝时期辽东与黑龙江联系的枢纽,从《明实录》中了解,从开原以北到黑龙江南北的广大地区都有河西女真的足迹,而河西女真主要聚集地是以呼喇温江(现黑龙江呼兰河)为中心的黑龙江下游。

永乐后期,海西女真以呼喇温地区为出发点,向南迁移,到十六世纪初(嘉庆时期)先后定居于辽河上游和松花江之间,形成扈伦四部,即哈达、乌拉、叶赫、辉发四部。笔者认为海西女真之所以迁移,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躲避蒙古的军事压力。

女真被蒙古灭族为何明末又崛起(浅析海西女真南迁的原因)(2)

二、穷兵黩武的时代

自洪武二十年,明太祖以冯胜为大将军出征海西,女真作为故元在非蒙古地区最后的抵抗势力,纳哈出(元朝末期辽阳行省实际统治者)投降。自此女真各部族陆续归附明,明朝遂以“众建之而分其力”的办法,陆续设置384卫、24所、7地面、7站、1寨,由女真镇守辽东地区。

与此同时,蒙古高原群雄四起,内讧不断,鞑靼、瓦剌和兀良哈成为蒙古势力最大的三个部族。在宣德六年 ( 1431) ,鞑靼太师阿鲁台遭瓦刺进攻,军事实力大大削弱,部族势力分散。第二年,兀良哈趁阿鲁台还未恢复元气,想把握机会劫掠阿鲁台,没想到却被反杀。

兀良哈大败不仅丧失了家口、辎重、牛马、田 稼,其部众四散而分,一部分奔往海西,一部分奔往辽东边外。但是阿鲁台穷追不舍,在战胜的第二年追击至海西区域,逼使兀良哈三卫把牧地东移辽东塞外。

兀良哈的东移,压缩了海西女真的生存空间。这不仅直接导致了兀良哈与海西女真的冲突,也带来了鞑靼和瓦剌对海西女真的侵扰,蒙古三部的纷争,直接推动了海西女真的南迁。

正统时期(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海西女真与蒙古摩擦越来越多,海西女真不仅要抵御兀良哈的骚扰,还要提防瓦刺的侵略。

正统十年(1445),“海西肥河等卫女直都督剌塔宁哈答别里格遣其徒咬速等来报,欲于今秋,率众往福余等卫作复私仇,已聚兵辰州”(摘自《明实录》),由公文可知海西各卫集结一起向兀良哈进行报复,足以见得海西女真与兀良哈三卫的冲突越来越激烈。

女真被蒙古灭族为何明末又崛起(浅析海西女真南迁的原因)(3)

在鞑靼和瓦刺交锋中,鞑靼实力日渐衰落,瓦刺日益强大,于正统三年(1438)瓦刺成功征服鞑靼,立脱脱不花为汗,任脱欢为太师,由脱脱不花统领阿鲁台的部众,在克鲁伦河下游、呼伦贝尔草原一带驻牧。

在脱欢死后,脱欢的儿子也先继任太师之位。也先上位后施展他更大的政治抱负,不断扩大军事规模,向四周延伸版图,力图统一全蒙古。正统十二年 ( 1447) 九月,也先兵侵兀良哈,收服朵颜和泰宁两卫,福余卫奔恼温江(今嫩江)。

同时借口搜捕三卫的人而 “往海西收捕女直”。“瓦剌也先以追捕仇人为名,吞噬诸部,往者既自北而西,又自西而东,今又东极海滨,以侵女直。”(摘自《明实录》)。可见海西女真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除依靠明政府外,女真没有可以再依靠的其他力量了。

景泰(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元年(1450)年底,脱脱不花统兵3万,大举进犯海西地区。第二年正月,脱脱不花对海西女真大肆杀戮。 有《李朝实录》记载说: “脱脱兵三万于腊月二十三四间到海西,执不剌吹杀之,其部落降者不杀,不顺者皆杀之。”

兵部尚书于谦在《少保于公奏议﹒兵部为关隘事》描述这次战争: “脱脱到白马儿大泊子去处,将都督剌塔(兀者卫都督) 、伯勒哥(即肥河卫都督别里格)、都指挥三角兀(双城卫都指挥)及野人头目约有三四百人,尽数都杀了。”这次大动荡,使海西女真深陷残害兵燹之深渊,迫使女真为躲避战火,开始大规模南迁以寻求安定的生活。

女真被蒙古灭族为何明末又崛起(浅析海西女真南迁的原因)(4)

三、天时地利人和促使南迁

那为什么海西女真单单要选择要南迁呢?笔者认为海西右丞阿鲁灰和纳哈出的归顺,为女真南迁提供了空间条件。

元末明初,海西地区为海西右丞阿鲁灰所辖,海西地区以西是纳哈出的势力范围。洪武十六年(1383)夏四月,阿鲁灰归附明朝,海西地区纳入明朝疆域。阿鲁灰归附后,纳哈出的势力趁机进抵海西西部,控制了松花江中游。

自明朝建立后,北元(蒙古)与明朝一直处于对峙状态。明太祖几次遣使诏谕,纳哈出并不与回应。在平定云南后,明朝南方再无威胁,太祖开始着眼北方,于洪武二十年(1387)命冯胜为大将军,傅友德、蓝玉为副将军,领兵 20 万,大举征讨纳哈出。

纳哈出见明朝强兵压境,深知内无抵抗之力,外无援助之方,至一秃河向蓝玉投降,部下诸将相继降明。同年九月,纳哈出等进京谒见,被封为海西侯。次年夏六月,纳哈出随傅友德赴云南,途经武昌,病死于舟中。阿鲁灰和纳哈出归附后,其部众随之南迁与明融合,这样开原以北的海西之地就成为空旷之地,为海西女真的南迁创造了空间条件。

明朝对女真实行招抚政策,是海西女真南迁的重要推动因素。毕竟有了安身之所,但四周还是危机四伏当然不是长久之策。永乐时期,成祖为解除征伐北元的后顾之忧,迫切需要安抚女真各部,即所谓“藉女直制北虏”。

女真被蒙古灭族为何明末又崛起(浅析海西女真南迁的原因)(5)

这样,一方面对女真不断招抚,“尔等若能敬顺天意,诚心来朝,各立卫分,给印信,分赏俾尔世居本土,自相统属,打围牧放,各安生理,经商买卖,从其往来”。

另一方面设立卫所,对女真进行羁縻统治。自此,女真各部族依次归顺来朝,永乐元年(1403)十一月,“女真野人头目阿哈出等来朝,设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摘自《明实录》)。

同年十二月, “忽刺温等处女直野人头目西阳哈、锁失哈等来朝,贡马三十匹,置兀者卫”。(摘自《明实录》)。建州卫和兀者卫,在女真卫所中,是最早建立和最大的卫所。

除此之外,对于女真的朝贡者,明朝给予了丰厚的赏赐,对于内迁定居的要求,不仅准予,还给与房屋器物,以安定居。

辽东地区的马市对海西女真也有极大的吸引力。明朝设立马市的最初目的是购买军马,明政府用米、绢、布交换来自蒙古、女真的马匹。随着双方经济联系的加强,贸易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万历年间,双方交易的品种和贸易的人数急剧增加,万历初年的一次贸易人数达到了二千人; 女真人出售人参,貂皮,松子,木耳等特产,明朝交易的物品有布匹,扮绸,陶瓷和铁器农业生产工具。这种扩大化正说明了互市贸易迅速的渗入女真人的生活中,成为其生存发展途径,经济利益的吸引也是吸引女真南下的因素。

女真被蒙古灭族为何明末又崛起(浅析海西女真南迁的原因)(6)

四、结语

海西女真的南下不仅让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夹缝中生存的尴尬境地,还使人民能够安定发展,为后来海西女真的壮大提供了前提条件,但终究抵不住内部分裂,被建州女真,也就是后来建立满洲政权的后金所兼并,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参考文献:

孙进己. 女真史[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丛佩远. 中国东北通史: 第 3 卷[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729.

明实录[M]. 上海: 上海古籍书店,19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