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向来是以儒道佛三家思想作为主流的,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道佛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成为中国人的生活准则和价值观。

按照庄子的说法,中国人一生遵循的黄金法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内圣”说的是整理自己的心灵,最好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而“外王”基本上属于儒家的哲学,说的是要“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人生在世要有一些能留在社会上的东西,最好是有伟大的德行,其次是能有传世的作品,最差也要有伟大的事功。

人生十悟深度解析(人生若有不如意)(1)

总而言之一句话,中国人历来重视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孔子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做“贵仁”;老子重视柔弱胜刚强,叫做“贵柔”;而庄子则追求逍遥自由的人生境界,叫做“游于世”、“游于心”,以一种审美的游戏的心态对待生活。

在如何安身立命上,明代有一个大儒叫崔铣,曾经提出了一个非常精辟的论断,认为人生需要遵从“六然”法则,对我们如何安身立命,如何收拾好内心、如何经营生活和生命,大有好处。

崔铣的“六然训”说:“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有事斩然,无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这“六然”法则,完美地融合了中国文化中的儒道佛之道。

自处超然。人生活在世界上,无法脱离世界生存。但人除了身体上的生存之外,还有精神。从哲学上来讲,人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超越。我们做不到身体的超越,但是我们可以在独处的时候,创造一种心境,能让自己不喜不忧处之泰然。人生的痛苦在于我们总是有无穷的欲望,有了高床大屋还想要高门大户,有了高官厚禄还想位极人臣,当欲求不满时,又陷入哀愁悲苦之中。在人生哲学中,我们要学习老子的人生观。老子说“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意思是,即使有繁华景观,也要超然独处。任他外界红尘繁华,我自安静如花,一派闲适超然。

人生十悟深度解析(人生若有不如意)(2)

处人蔼然。如果说道家追求的是心灵的和谐的话,儒家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儒家大致有三点主张。首先是要仁者爱人。我们要用一颗温暖的心来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如此,世界也会温柔待你。第二是要有成人成己之心。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与人之间需要一种互济的精神,这样道路才能通达无碍。第三,我们还要有推己及人的精神,能够站在不一样的角度,对待生活和他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纵然是己所欲,也不能随便施与人。如此处人蔼然,则你我都会如坐春风。

有事斩然。其实我们的痛苦还来自心灵与身体的割裂,来自想法与行动的脱节。对于现代人来讲,拖延症意味着我们得承受来自外界的无限的压力。做人有准则,做大事就要有当机立断的能力,古人说,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这就是有事斩然的道理。

无事澄然。人总有寂寞的时候,而且对一个心灵丰富的人来说,寂寞可能是常态。一个人的境界,主要体现在他的闲暇的时光如何度过。无事可干时,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可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当然,在闲暇时最好能读书,因为读书是对抗寂寞对抗挫折的良药,更是通向高贵的最低门槛。

得意淡然。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种得志便猖狂的心态不利于整个人生。按照老子的观点,没有什么东西是长久的,也就是说,得意失意都是暂时的,所以,得意不要忘形,要知道,所有的美好不美好,最终都会随风而去。在得意的时候,当读一读《桃花扇》里的句子,这样会让人清醒一点:“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那么惨烈的文字,当可以让我们在得意洋洋的时候,清醒一点,淡然一点。所以,人生得意时,尽量看淡一些,毕竟“人间至味是清欢”。

人生十悟深度解析(人生若有不如意)(3)

失意泰然。一代词帝李后主说,“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人生在失意的时候,应该去学学庄子,学习他的心斋坐忘的修行方法,学习他逍遥自在的游戏心态。庄子认为,世界可以等量齐观,得意失意、贫富贵贱、生死寿夭,都是一样的。站在更高的视角你会发现,我们所蝇营狗苟的一切,无非是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而已。得意无所谓,失意也没什么大不了,人生最关键的是心灵的逍遥自在。按照道家哲学的观点,事物都是可以向它的相反方向发展的,你今天得意洋洋,明天就可能悲愁断肠,你今天悲悲切切,明天又会兴高采烈。所以,无论是得意失意逆境顺境,一切无非是自然而然,一切都是做好的安排。这就是王维所说的“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机。

其实,整个人生的“六然”,说的就是九个字——“看得透、想得开、放得下”,朋友,你能做到几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