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州:大禹曾在此 治理黄河大洪水,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黄河大洪水治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黄河大洪水治理(甘肃文化河州)

黄河大洪水治理

原标题:河州:大禹曾在此 治理黄河大洪水

禹王峡禹王宝座

禹王峡禹王石臼

禹王峡禹王祭台

近日,关于拟将“临夏市”更名为“河州市”的新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据悉,这次更名是为了彻底解决同一行政区域内,临夏州、临夏市与临夏县同名造成的种种不便。

那么,临夏市为何要改名“河州市”呢?我们来看看,河州久远的历史,就知道其中的缘由了!

大禹导河在积石

早在1.5万年前,临夏这块土地上,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在距今四千年前,黄河流域发大水,人民流离失所,大禹在这里疏导黄河。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沧海。

这里说的积石,就是自南而北横亘在临夏州的积石山,即小积石山。关于这座山,曾有个美丽的传说:远古时期,天降大雨,发生大洪水,女娲娘娘在此地用五彩石补天。最后,女娲将剩下的石头堆成山,就是积石山。这个故事,实际上是先民们对远古大洪水的记忆。大凡有女娲补天故事出现,总是伴随洪水滔天。

于是,就有了大禹治水。故事是这样的:帝尧任部落联盟首领时,多地发生大洪水,大禹的父亲鲧,用堵塞的办法治理洪水,九年没有收获,最后被处死了。舜就举荐了禹,让他继承鲧的事业,继续治理大洪水。

大禹同后稷、益等人,以及各地百姓共同治理洪水。他们先确定了山川的高下,然后疏导水路,让水往低处流。洪水泛滥,道路难行。但大禹丝毫不顾,陆上乘车,水上乘船,在泥地上则乘橇。他风雨无阻,将一条条河流理顺,让它们回到原来的河道。

禹出西羌,临夏是大禹家园

大禹治水时,不仅弄清楚了各地的特产,还给各地民众划分了生活范围。同时,制定赋税标准,确定不同的贡品,将分散的各个部落联盟,通过交通、贡服、赋税连为一个整体。故而,大禹的真正功绩是建立国家制度、划分九州。由此,也为夏王朝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老文献记载,大禹出西羌。古西羌之地,就是黄河上游的临夏、甘南一带。依照考古发掘,马家窑文化类型,被一部分学者认为是西羌部族遗存。同时,马家窑彩陶图案,也透露出大量和水有关的信息。临夏正是马家窑文化的核心地带之一。人们认为,大禹是出自临夏的古羌人。

在临夏,有大量的大禹遗迹。广河县的广通河,就是大夏河,这里为古大夏县。晋代就有记载,大夏县有禹庙,是大禹出生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大夏川、大夏县、大夏古城,这些与夏有关的地名,还有很多和大禹有关的传说,如禹王石、大禹斩蛟崖、骆驼石、天下第一石崖等等。

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的积石峡口的关门村附近,有大禹支锅石的故事。传说,大禹在积石峡中疏导黄河,干活累了,或坐在峡谷中巨石上休息,或返回这里支锅烧水做饭。

积石山黄河边,有一块绿色的石头。这块石头高3米,直径10米多。民间传说,这块石头就是大禹王曾经休息的石头,因长时间就座被压出了两道深深的坐痕,边上还有大禹王靠放耒耜的痕迹,这块石头被人们叫做禹王石。

距离禹王石不远处,有一处红色的石壁,悬崖陡峭巍峨,望之令人森然。这块石壁就是传说中大禹王斩蛟龙的地方。

河州因大禹导河而得名

在广河县古城村有大禹庙,临夏县的北塬三角有大禹庙、禹王庄,积石山有大禹庙。这些遗迹遗存说明,大禹和这块土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最新考证表明,临夏曾经是夏部落活动的地方,大禹从此地走向东方。

禹不仅疏通过黄河,也治理过甘肃的诸多河流,如弱水(今张掖黑河)、渭水。甘肃也是大禹治水的核心地带,大禹在甘肃境内留下非常多的遗迹,在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岷山、弱水、合黎山、流沙、黑水等都有他的传说和足迹。

大禹东巡时生病,益曾主持国政三年,后让位于禹的儿子启。启继承其位,建立夏朝。夏的来历,和临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禹在疏通河流的同时,也梳理了交通线路。大禹开通了“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的道路,这是说,大禹开通了一条从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一直到太华山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后来的唐蕃古道。沿着这条古道,秦人西进,开辟了陇西郡,羌人首领西逃带来先进耕作技术,赵充国开发了河湟地区。

十六国时,前凉张骏太元二十一年(344年),分凉州地置州,以《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故而把积石州的地界,命名为河州。也有人:州以河名,河州因黄河得名。河州之名从此开始。

撰文/王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