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对于学习的研究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获取信息。
我们的大脑每天都会接受海量的信息,但是只有极少数是被我们意识察觉的。
现实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例子:有些学生把单词、公式等各种知识点做成卡片,没事儿的时候拿出来看看,以为这样有利于加强记忆。但研究表明,这些方法并不好。闪视卡片只是简单地重复,并不能帮助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那到底什么样的方法才有效呢?心理学家几十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有以下几个方法,对所有人都适用。
第一,就是要在学习时间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
这点我有亲身体会。我在读高中的时候,早上晨读背英语课文,背很多遍还是磕磕巴巴,结果到下午,再把课文读一遍,很容易就能背出来了。
其实,这是符合了人脑的“记忆曲线”,隔一段时间回想前面学过的,然后再学新的,这个方法最有利于记忆。
第二,在不同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
我在大学自学《量子力学》的时候,对这点很有体会。都是讲本科量子力学的,我资料用了三种:曾谨言、钱伯初还有南大本科讲义。对比着来看,有时候很难懂的地方,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同样的知识点,在不同场景下学习也有不一样的感觉。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会关注周围的环境,在不同地点学,我们大脑会把周围环境跟学的知识发生联想,更有利于知识的记忆。比如,我当时在教室,三个图书馆之间来回切换,有时候想到某个知识点,会自然地记起当时的学习场景。
第三,要经常参加测验,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关知识。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考场上,碰到某个问题卡壳,考完后,都会立马翻书看看。如果有个绞尽脑汁,死活记不起的知识,考完后回顾一下,下次考试,一般就不会再忘记。通过测验,也检验了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还没有掌握,也为下一步学习,提供指导。
第四,要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
学习其实是件很累的事,把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联系是件很费力的事,以至于很多人根本就不想学。当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新知识才变为旧知识,从而在我们脑海中扎根。很多人觉得学习能力强是锻炼出来的,这点我不否认,但还有一点就是积累越多旧知识,新知识就能越容易跟旧知识产生连接。
这四个方法执行起来,都不简单,但对于学习知识而言却非常有用;而像闪视卡片、工整漂亮的课堂笔记,则简单、可操作,但实际上效果非常小甚至没什么效果。管用的方法不美观、不好玩、不轻松,但只有付出努力汗水,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