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从小就吃妈妈做的农家酱,早已习惯了它的味道,酱香浓郁,好吃而不腻。

上学时吃买来的酱也觉得好吃,可时间长了还是想念自己家大酱的味道。

前些年都是妈妈做好,我回家带或者家里人给我捎来,存放在小坛子里,慢慢吃。

妈妈年纪大了,几年前就不做大酱了。兄弟姐妹家都说要带我的份儿,但我想尝试一下,再说自己会做,吃着也方便。

自己做农家酱(香喷喷的农家酱做好啦)(1)

腊月里家里人会烀大酱块(酱坯),先把黄豆洗干净泡发,泡好后放入锅中加水,水量没过黄豆即可,小火慢慢烀,烀熟后再焐一会儿,然后将豆粒儿捣碎,做成长方体形状的酱块子,大小随意。

几天后,酱块子外面干了,用干净的纸包裹严实,并用线绳捆好,放在温暖处。

要下大酱之前,大姐会把酱块子给我带来,下大酱的时间一般都是阴历四月初8、18或28,据说这几个日子下的酱好吃。

存放了一冬的酱块子会裂开,撑破了外面包裹的纸,纸和酱块粘连在一起,下酱的前两天把绳解开,把外面的纸慢慢地撕下去,酱块子裂缝越多,说明存放得越好,裂缝处呈现出油汪汪的黑红色,这样的酱块做出的大酱也会很好吃。

自己做农家酱(香喷喷的农家酱做好啦)(2)

沿着裂缝将酱块掰成小块,再用细毛刷子刷去表面粘着的纸和灰尘,接下来摊平在桌子上,放在阳光下晒干。

下大酱这天把小酱块放入缸中,按一斤酱,二斤盐和四斤水的比例加入水和粒盐,喜欢吃干一点的就少加点水,酱缸用透气的白布蒙好,缸口系紧。

三天后,开始打酱耙了(捣缸),用酱耙子(酱杵子)自下而上,从外向里画圆,目的是让盐水和酱块充分混合,每天两次,一次不能少于200下,然后用小勺撇净上面颜色发暗的泡沫,那是没清理干净的灰尘,这一定要撇净,否则做好的酱吃起来会牙碜。

大酱是越晒越好吃的,所以孩子他爸做了个玻璃罩子,家里有人时不下雨不用盖,因为上面蒙着酱缸布呢,等我上班的时候在酱缸上垫两块小木条,把玻璃罩倒着盖住,这样既能通风又能晒着大酱,还不怕雨淋。这是我一个同学教我的,很好用。

自己做农家酱(香喷喷的农家酱做好啦)(3)

一般情况下,大酱下入半个月后就开始发酵了,发酵的时候酱会鼓起来一截,上面有气泡,打完耙后酱缸就回归原样,然后会再鼓起来。

几天后,酱发酵好了,揭开酱缸香味扑面而来,颜色也很正,黄里透红,过月了,可以吃了。

我家的酱生吃也很美味,吃蘸酱菜、做炸酱面、炖鱼都可以。

农家酱炖鱼特别好吃,有一次家里人聚餐,我做了一大盘酱泥鳅,不怎么吃鱼的小侄女都直说,她老婶炖的鱼真好吃。其实不是我的手艺好,是农家酱味好。

吃过我家大酱的人都说好吃,我的朋友和同学都是这样评价的。

喜欢吃东北农家酱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做起来是有点费事,但也不是很难的。

自己做农家酱(香喷喷的农家酱做好啦)(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