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古代,对人才的选拔始终是困扰统治者的一大难题。从周朝的乡老推举,再到北魏的九品中正制,到最后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尴尬情况。这种畸形的局面,一直到唐太宗李世民施行科举才有所改观

但如果我们以今天的视角纵观全局,不难发现,在唐朝虽然利用科举制度全面发展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但当中依然是透露了一些妥协的成分。

李世民作为政变上台的铁腕皇帝,为何会在教育这项国之根本的大事上做出妥协呢

唐朝的官学教育制度 唐朝取士制度为何教育(1)

一. 科举制度与科举考试

1.科举制

虽然目前对科举制具体始于何时仍有争议,但有一个事实便是,科举制其实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

在汉朝时,虽然选拔官员仍是举孝廉等乡老推举的方式,但推举上来的人才依旧需要通过秀才、明经、明法等科目的考试

并且被推举出来的“孝廉”,在当时便被称为进士。后来科举制正式确立后的进士称呼,便是源自汉朝。

唐朝的官学教育制度 唐朝取士制度为何教育(2)

科举制正式萌发,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陈群对汉朝沿用下来的察举制进行改动,创立九品中正制。按照出身、品德来考核人才,分为九个品级录用。

九品中正制看起来很美好,可是南北朝时期甚至一直到唐朝,士族势力都很强大,导致人才选拔往往被世家把持,到了后期也就形成了著名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现象。

到后期更是导致整个人才选拔过程由世族任意操纵,根本无法起到为朝廷取材的作用,九品中正制也就成为了世家豪族为子女捞取功名的工具。

唐朝的官学教育制度 唐朝取士制度为何教育(3)

唐朝建立,唐高祖李渊登基称帝后自然要开始治国,首当其冲的便是世族把持的九品中正制。一些世代承袭高官位子的世家们,势力一度达到操弄朝政的地步,这自然是李渊所不想看见的。

面对这种情况,在公元621年,也就是唐朝成立的第四年,李渊趁着刚登基没几年手里权力还比较集中,下达了诏令

诏令中要求每个乡镇每年都要进行考试选拔人才,再将选拔出的人才送到城内复查,复查合格后,在每年的十月送到中央应试。应试通过后,便可称为官员储备力量了

唐朝的官学教育制度 唐朝取士制度为何教育(4)

并且在第二年,李渊又下令,任何人都可以参加考试,不需要乡内举荐,由此科举考试制度正式确立。

才子们从此可以自举自进,虽然无法完全消除世家豪族对人才选拔环节的控制,但总算给了寒门子弟一个改变人生的机会

2.科举考试

那么在科举考试刚刚确立之时,都考些什么,具体体现了什么特点呢

由于科举考试刚刚建立,汉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依旧深入人心,所以考试依旧以儒家学说为主。并且还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目,明经好考但前途一般,进士难考却前途光明。

唐朝的官学教育制度 唐朝取士制度为何教育(5)

在考察考生儒家学说的同时,也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史书中记载,要求考生首先要长得帅,甚至在科举考试中,因为长得不帅而屈居第二的事也不少见。比如明朝的王艮同志,就因为长得不够帅把状元给了第二名。

其次要谈吐出众,这点其实不算高要求,毕竟能做出好文章的人,谈吐都不会俗了。再次是要书法好,这也不必多说。而最后,才是“文理优长”,写出来的文章要有东西

所以为何历代皇帝经常从状元里面挑女婿,都是有道理的。

唐朝的官学教育制度 唐朝取士制度为何教育(6)

而唐朝科举的特点,首先便是历朝历代中都独一份的,对文化水平的高要求。如果想在唐朝考中进士,首先需要肚子里有足够的墨水,能写出妙笔生花的好文章。

而且不局限于儒学,其他各家学说依旧要精通。在精通了各家学派的学说之后,还要会写诗词歌赋。甚至到后来,已经卷到考个进士还要会乐器了。

但和后世相比不同的是,此时的科举考试还没有成为统治者用来统治的工具,而是单纯的为中央及地方政府选拔人才。

唐朝的官学教育制度 唐朝取士制度为何教育(7)

这其实多少体现了科举考试刚刚正式形成时的不完善。选拔一个官员而已,人的精力也都是有限的,既要懂得如何治国,又要会琴棋书画,要求实在是有点高。

其次,便是在高要求的基础上宁缺毋滥。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一次科举考试中,领导要求明经科目录取一百人,进士科目录取三十人。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应录取超过目标人数,达标人数也不需要降低标准录取。

从这段记载中便可看出,唐代时对官员招募的严格程度,以及进士与明经之间录取人数的差别,也佐证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句顺口溜。而历史上,唐朝历代宰相也基本都是进士出身。

唐朝的官学教育制度 唐朝取士制度为何教育(8)

但唐朝在科举录取上,还是对世家豪族们做出了很大的妥协。

二. 对世家豪族的妥协与让步

1. 具体表现

众所周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豪族林立,官员录取完全被豪族把持,普通民众根本没有做官的机会。而隋朝又二世而亡,根本来不及做些什么,于是改革科举这一烫手山芋就落在了唐朝头上

每个朝代刚建立时,都会在制度上留出一定的空间作为缓冲带,免得施政过急反而起了负作用,唐朝也不例外。

唐朝的官学教育制度 唐朝取士制度为何教育(9)

在唐朝刚刚建立时,官员任免也一度和南北朝一样被少数人把持,而老百姓们也习惯了,根本不去想着做官。

九品中正制的缺陷也日益凸显,甚至到了威胁皇权的地步。在这种局势下,李世民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借鉴隋朝的科举来进行改革,毕竟傀儡皇帝还是最好不要当。

于是,在李世民兵变即位后,趁着自己手里的忠臣还都活着,便果断推行改革,科举制也由此正式确立了下来,作为正式的人才选拔考试

唐朝的官学教育制度 唐朝取士制度为何教育(10)

但是李世民代表的李家,终究是关陇贵族出身,当年帮助李家打天下的功臣们自然也都是关陇贵族,李渊能登上皇位离不开这帮人的支持。

而这帮人便是所谓的五姓七宗,即以关陇李氏为代表的五个姓。由于其中的李家和崔家还各有一个分家,所以合称为五姓七宗。关于五姓七宗,限于篇幅原因就不过多展开了。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登基后,便娶李氏分家的女子为夫人,又在其余四姓中各纳一女为妃,以此来安抚四姓家族。

唐朝的官学教育制度 唐朝取士制度为何教育(11)

李世民身为铁腕手段上位的皇帝,都需要通过后宫政治来拉拢安抚其他世家大族,唐朝初年的豪族影响力可见一斑。

李世民登基后也不得不做出妥协,对他们的胡作非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豪族的强大影响力下,唐朝科举初立时也呈现出贵族政治色彩。虽然不能像九品中正制时随便往中央塞人了,但富家子弟参加科举还是可以收到特殊优待。

李世民在制定科举政策时,也作出了让步妥协,允许考官可以向中央推荐考生。这些推荐名额自然又是富家子弟们的专属。

唐朝的官学教育制度 唐朝取士制度为何教育(12)

从此不难看出,唐朝为了稳固统治进行改革,但是世家大族们的势力又无法一天便削弱下去,于是只好做出让步。

2. 唐朝科举的影响

科举考试的影响,首先便是由于唐朝科举中对诗歌的重视,使得民间纷纷开始学习如何写诗,由此唐诗迎来了创作巅峰,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次,便是实现了对人才的有效选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世家豪族对人才选拔的控制,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其政治影响力。

唐朝的官学教育制度 唐朝取士制度为何教育(13)

唐朝科举考试并不是和后世一样死板,而是有各种科目,除了明经进士这种文官科目,还有武举这种武官选拔,甚至还有算数科考试。可以说,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便可以来参加考试。

在李世民刚推行科举的第一年看到录取的一批批人才,便喜出望外地说:天下的人才都进我口袋里了。

从此不难看出,虽然当时的科举还是受到世家影响,但至少比九品中正制选拔要实用,至少可以真正的为中央输送民间人才,为老百姓实现阶级的跨越创造了条件

唐朝的官学教育制度 唐朝取士制度为何教育(14)

而李世民面对世家们和科举之间的矛盾,也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依旧允许世家通过特权向朝廷中输入富家子弟,从而平衡了皇权与门阀的权力斗争,有力地稳固了统治。

最后,唐朝的科举制为后世科举奠定了基础。虽然李世民很有水平,但也难免出现疏漏,比如考核项目过多过杂。招募公务员还要求必须长得帅,明明是招募人才却不以才学作为判断标准,实在是有些不太合理

并且科举制在后世也沦为了统治者向民众灌输八股,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工具,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唐朝的官学教育制度 唐朝取士制度为何教育(15)

三. 结语

唐朝的科举也算是为从汉朝时就有的招公考试正了名,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难免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总归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而且科举考试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现已无论中西,各地通行皆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新唐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