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开始每周五晚固定做直播之后,在桃蜜群里有了更多可讨论的话题。

上个周在群里和大家聊天,有个桃蜜学员@我:看了你的直播才知道原来你也是这样的原生家庭出来的。

原生家庭不幸福的该怎么安慰 要说原生家庭的悲催事(1)

我从未想过有朝一日,我竟然能被夸“好性格”。

这,大概是我这辈子最意外的收获了。

但客观地说,我已经过了用好坏来评判性格的阶段。

我相信性格影响命运,但我更相信每一个最终过上的生活,是自己的认知、心智、能力以及智慧综合作用的结果。

你要我说原生家庭重要吗?很重要。

它是我们人生的起点。

但我也很反对那些毫无意义没完没了的对原生家庭的吐槽。

谁的出身是完美的?谁的成长全无创伤?

要说原生家庭的悲催事,我能给你讲一箩筐。

原生家庭不幸福的该怎么安慰 要说原生家庭的悲催事(2)

01

我有生以来的第一份记忆,是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

我妈和我爸打了一架之后,用一条小花被包起我,要带我回姥姥家。

刚走到院子里,我说要上厕所。

我妈把我放到院子里的石榴树下。等我上完后,我妈却说:太晚了,不去了。

我始终不知道那时我几岁。

我家一直留着那条小花被,我无数次对着它想象,我那时到底是多大,能被这么小的被子包进去。

按那条被子的尺寸看,我当时只有三四岁。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敏感的孩子记性好。

三十多年后,我仍然记得那晚的夜色,妈妈在黑暗中的身影,小花被把我裹起来的感觉。

可能这一份最初的记忆,也为我奠定了对生命认知的底色:

黑夜,争吵,分离。

一个孩子年幼时所有的经历都会储存于潜意识里。而在他成年后,会有千万种方式将这些经历呈现出来。

我敏感脆弱又拧巴纠结的性格,一半来自家族易焦虑的基因,另一半来自后天养育中安全感的缺失。其中,这份人生底色也一直深深影响着我。

我从小爱哭,胆小,怕黑,极度自卑,不敢见人。

因为这些,总是被我妈训斥责骂。

于是恶性循环:越训越哭,越骂越怂,越打越窝囊。

我妈曾数次慨叹,怎么会养了我这么个不中用的东西。

别说“无条件的爱”了,我连“有条件的爱”都没得到多少。

原生家庭不幸福的该怎么安慰 要说原生家庭的悲催事(3)

我妈是许许多多50年代中国式母亲的典型代表。

她们从吃糠咽菜的年代走来,在过日子上是把好手,但在亲子教育上,能得负分。

要说我在我妈那经历的悲催和苦逼,简直信手拈来。

我从来没得到过肯定和表扬。

我妈奉行“打击式教育”,坚信“批评使人进步”,在赞美和表扬这种事上,她不但惜字如金,连标点符号都不舍得给一个。

我从小得到的评价就一个字:笨。生怕别人缪赞了我半分。

开家长会,我妈还会特意跟老师强调:“这孩子就得笨鸟先飞,多给她布置作业,多抓抓她。”

我也从来没享受过妈妈怀抱里的亲昵。

记忆中很小的时候,有一次我想抱着我妈的腿撒个娇,被她一把推出八丈远:“一边去,烦着呢,看见你就够了。”

我趔趄着爬起来,从此对她关上心门。

我还要被迫接受她的“强权”。

比如,她让我干什么,我必须马上去。否则就是笨、懒,没眼色。

若有反抗,就是万年不变的那句“翅膀硬了反了你了”。

再比如,我不能提学习以外的任何需求。尤其是穿衣打扮和享乐方面,简直大逆不道。

考不出好成绩,就什么都配不上:供你吃供你喝,考这样还好意思?

考出了好成绩,马上就会冒出新标杆:不用高兴得太早,你看看人家!

类似的事不胜枚举。

听起来很荒唐,但那只是我的日常。

02

我在桃蜜群里分享了一些话:

原生家庭不幸福的该怎么安慰 要说原生家庭的悲催事(4)

真的,如果要吐槽,那我真的能专门写本书。

我从记事起就面对我妈和我爸无休止地争吵。

我亲眼目睹过他们打架,互殴,把茶壶茶杯摔个稀烂。

我亲耳听过我妈用最恶毒的话骂我爸去死。

有时我妈还不解气,会再给我补一刀:等哪天离婚了,我才不要你!

我被吓得瑟瑟发抖,躲在被窝里整晚哭泣。这种时刻,太多太多了。

我小时体弱多病,面黄肌瘦,蔫蔫的像颗豆芽菜。现在想来,也跟内心恐惧和情绪压抑有关。

但也还是活下来了。

如果按”原生家庭决定一生”的说法,那现在的我,大概只能是一个懦弱无力、遇人不淑,甚至被渣男抛弃伤害、只会以泪洗面的中年女人吧。

我没有成为这样的人。

没有因怯懦而成为怂包,也没因哀怨而沦落成怨妇,我踏着那些创痛和荆棘成为今天的我,不是因为我多牛逼,我只是带着这些伤口去学习,疗愈,成长。

对于原生家庭,我一直坚持两个观点:

1、反对一味甩锅。

所有对原生家庭的探索,对成长历程的回顾,对童年重大事件的剖析,都是为了让我们看清来路,让我们知道现在的、当下的一些感受、情绪、选择,是如何受潜意识的影响,与过去有着何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惜很多人到了这一步,就停止了。

然后变成了对父母和原生家庭无休无止的讨伐:都是因为你们,我才这样的。

这不是成长,只是甩锅。

把这口锅甩出去,自己就不用为自己负责了。

这是永远的弱者。

很多事情是无法溯源的。

我妈没能给我无条件的爱,是因为她没从我姥姥那里得到无条件的爱。

那我姥姥该去怨谁呢?我姥姥的妈妈又该去怨谁呢?

这种讨伐没有意义,对改变我们自己的生活也毫无帮助。

2、反对强行和解。

很多人特别好为人师,一听谁提及与父母的关系,就各种劝和解,滔滔不绝,振振有词,甚至动辙上升到影响运势、积德积福的层面。

我还见过一些所谓的疗愈课程,特别擅长像某些国产剧一样,强行制造和解大结局,一大家人当场抱头痛哭,而回家之后,为了拆迁款打进了警察局。

真正的和解,应该是发自内心地化解了情绪、接纳了过去之后,水到渠成的选择。

同样,不和解、不原谅,也是一种选择。

疗愈不是杜冷丁,打一针就能不痛。

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随着人格的强大、内在力量的充实,走向灵魂丰盛、内心坚韧的过程。

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它远比一个和解的表象更重要。

原生家庭不幸福的该怎么安慰 要说原生家庭的悲催事(5)

03

《与原生家庭和解》一书中有一段话:

“越多地体会以前的情感,就能感到越强大,跟自己的联系越紧密。这让他有能力直面童年的情感,体会当时的无助和爱恨交织,同时这也增强了他的安全感。”

我在这条路上走了近十年。

前五年跌跌撞撞,后五年飞速成长。

如今我妈已离世多年,提及过往种种,我不再有痛,也没有怨恨和遗憾。

在我幼年时期,即使她有诸多错误,但那已是她的心智水平之内最高能力。

在她在世期间,我也有种种不足,但我也在当时做了我所有能够做的。

我们都在曾经的那个当下,做了我们能做的最好的选择。

创伤和苦难一样,本身都不是财富。

它们曾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痛苦。

创伤和苦难只有经过成长的转化,才能成为财富。

曾经伤害你的,终究也能成就你。

回望这一路,曾经那些苦逼经历,如今能被我平和地、轻松地讲出来,只是因为,那些苦和痛,已成为我的铺路石。

这世上的确有生来幸运的人。

他们在原生家庭中得到了富足的爱和无条件的接纳,所以他们天生“本儿厚”。

而像我们这样的人,先天的缺失让我们一度贫瘠,匮乏,忐忑,忧虑。

但我们一样可以,在自我疗愈和自我成长的路上,走向强大而辽阔的生命。

你要相信,路的前方,一定有礼物。

原生家庭不幸福的该怎么安慰 要说原生家庭的悲催事(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