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书环境

宋代书论上承唐代,主要是从书法批评、书法基本原理,特别是技法方面展

开的,其核心是关于书法原理及批评等方面的论述,其次是书法史、古文字研究和碑

帖研究等几个分支学科。

二,米芾其人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汉族,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宜和年间,握书画学博士,后迁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 善诗,工书法,擅、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初师当时某位秀才,后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又转师王義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书画理论有《书史》 《画史》《宝晋英光集》《宝章待访录》《海岳名言》等书

《海岳名言》,是米芾平时论书之记,常有独到见解。其书初学唐法,深得唐法之要,故而讥贬唐法。 文中指出:唐人以徐浩比僧虔, 甚失当。浩大小一伦,犹吏楷也。僧度、萧子云传钟法,与子敬无异,大小各有分,不一伦。徐浩为颜真卿辟客,书韵自张颠血脉来,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徐浩的字大小一律,犹如官府文书中的楷字。这个小细节抓住了重点,也就是当时宋人非常清楚书写分为实用性和日常书写性,而我们见到的唐碑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功能性书写,不入古,古风之法,大小错落,有行无列,日常书写体,讲究一气呵成。此说法一笔带过,这就说明,此看法当时普遍之看法,从这可大胆断定,宋人尚意书风的源头的源头。

三,米芾用笔的独到之处

《海岳名言》中这样说过“世人多写人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可见米芾认为执笔应灵活自如,这样便于自由活动,完成书写动作也更快捷,如若握笔过重,则显得僵硬死板,体现不出多样的变化,它所强调的运笔多变化是在自然随心的基础上实现的,不是刻意做作。

同时,他还提出了自己著名的“八面理论”,《海岳名言》中这样记载:“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有真迹”米芾还说过:“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此“四面”当与“八面”为同一意思,即指毛笔从笔锋到笔肚的圆面,四和八是个量词,泛指毛笔的各个侧面。在宋代,米芾善于用笔,其用笔变化莫测,招数之多,善于调整笔锋,能用到笔锋的每一个侧面是米芾笔法多变的一个关键。比如,最具米字特征的“言”字旁写法,上面一点,厚重饱满,接下一笔顺势将笔锋垂直下按,利用笔肚的侧面顺势出锋,形成一个果断的锋势,然后迅速提笔转锋,在这个行笔中,笔锋侧面的使用和转换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米芾以前的书家前所未有的,这就是米芾引以为傲的“独得四面”后人称之为刷字。

米芾总结自己的一首诗 米芾海岳名言书学思想(1)

对于每个字的结体安排, 《海岳名言》中也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字要骨格,肉须裹 筋,筋须藏肉,秀润生,布置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 不肥。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作 入画,画人俗,皆字病也。”米芾认为结字上四平八稳则庸俗至极,过于险峻则容易成怪诞,而线条也尽可能做到老辣但不枯瘠,圆润但不肥腻,这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的。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允许有一定的夸张表达,但不能超出“自然”的限度,一旦超过了限度,则显得做作、不真实,也就失去了书法的真正意义。

四,崇尚自然的审美取向

米芾作字崇尚自然法度,他以能书视为快乐之源,“学书得真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一个安排费工,便使米芾的态度清晰地展现出来,他认为唐人处在的仍是“故作”阶段,没有达到自然的高度,以洲字为例,洲字右侧三个竖,在书写过程中因笔势连带关系,而出现的轻重、方向、形态等的不同是非常可贵的,而这种可贵,正是由于创作心态的自然而获得的。

米芾总结自己的一首诗 米芾海岳名言书学思想(2)

可以说,通过对《海岳名言》的了解,我们对宋代的社会特点、米芾的艺术审美观,技法创作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学习米芾乃至宋人书法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海岳名言》也开创了书法批评理论著作写作的新道路,开门见山 刀刀见血的批评方式也值得后人学习,对以后继续深入研究米芾的书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