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逸:安闲;劳:疲劳;待:等待、等候。指养精蓄锐,痛击远来进犯的疲惫之敌。也就是说,凡是先到战场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
【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文】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不一定用直接进攻的手段(而可采取疲惫、消耗敌人的手段)。这是从《周易》损卦彖辞中“损 刚益柔有时”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计名典故】本计的特点是强调把握战场的主动权,以引诱敌人,“调动”敌人,使敌人疲劳,然后抓住战机,克敌制胜。按“损” 卦的说法,就是:以静制动,“损刚益柔”。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锐不可当。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秦军丢盔弃甲,狼狈而逃,损失数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相持年余,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王翦每天让士兵休息洗沐,享用好的饮食,安抚慰问他们,并与他们共同进餐。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王翦派人 打听:“军中进行什么嬉戏啊?”回答说:“军士们正在玩投石、 跳跃的游戏。”王翦便说:“这样的军队可以用来作战了”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确为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此时楚军既 然无法与秦军交锋,就挥师向东而去。王翦即率军尾追,令将士们发起突击,大败楚军,直至蕲县之南,斩杀楚国将军项燕。楚军溃败逃亡。 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乘胜夺取了楚国的一些城池。公元前223 年,秦灭楚。由于王翦暗中准备,在消耗敌人使其疲劳的过程中,专心养精蓄锐,使自己的力量有绝对的增强,从而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用计锦囊】在敌人气势正盛,或已经占据十分有利地形的情况下,为了避开敌人的锋芒,增强自己的力量,则应审时度势,寻找战机,首先要采取守势,一边积极防御,一边养精蓄锐,并因势利导地控制敌人,调动其在预设的战场上四处奔命。待敌人疲惫不堪、锐气削减、敌我态势发生变化时,再后发制人,一举破敌。
【四种含义】以逸待劳之计有四个含义:
一、养精蓄锐。凡要攻击敌人,自己首先要有足够的力量,在自己的力量尚不足以击败敌人时,避免过早地同敌人直接交战,而应主动退守,抓紧时机, 扩充力量,使我由弱变强。
二、疲损敌人。在敌人力量比较强 大,气势比较凶猛之时,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宜采取调动敌人四处奔命的方法,使其体力疲惫士气受挫,进而削弱其力量。
三、以守为攻。有时防守是为了准备更大的进攻,有时防守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进攻方式,这时的“不战”便是战,战便是不战。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在特殊情况下,积极主动自守的 不战策略,对敌人力量的消耗、斗志的消磨,甚至比刀枪相拼的效果更好。
四、等待时机。时机不成熟时要善于等待时机,可以采取退避三舍、虚于应付、慢火煎鱼、故意拖延等办法与敌人巧妙周旋,时机一到,转守为攻,一鼓作气消灭敌人。
【防范对策】对以逸待劳之计应采取如下防范对策:
一、先处阵地。《孙子兵法》中说: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及早进入战地,就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休整,进行战前准备,就能全面熟悉环境,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正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二、以简驭繁。舍去枝叶,留其主干;舍掉不必要的行动,加强关键的程序;控制多余的消耗,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以精干灵活的机动部队与敌庞大臃肿的部队进行周旋。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三、以静应动。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动应妄动。“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如果随波逐浪,那么浪不止,人不停,就会穷于应付,终至困顿。只有静静地垂钓岸边,才能候得鱼儿上钩。
【计谋范例】
弦高犒师退秦军
春秋时期,秦穆公不顾上大夫蹇叔和老臣百里奚的再三劝告, 不远千里去进攻晋国东面的郑国。这一次东征,秦穆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人为将。孟明视率秦军进入滑国地界向郑国疾进,忽然有人拦住去路,说是郑国派来的使者,要见秦军主将。孟明视大惊失色,连忙接见“使者”。“使者”说: “我叫弦高,我们的国君听说三位将军要到郑国来,特派我送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来犒赏贵军将士。”说罢献上熟牛皮和肥牛。孟 明视原来打算去偷袭郑国,现在一听郑国已知道了他们来袭击的消 息,只好收下牛皮和肥牛,敷衍了弦高几句,班师回国。其实,弦 高不过是个牛贩子,他在滑国遇到孟明视、发现秦军的企图纯属偶然。弦高用计骗得孟明视相信后,连夜派人回郑国报告消息去了。晋国得知秦军远袭郑国的消息,十分愤怒,如今见秦军无功而返,当然不愿意错过消灭秦军生力军的机会,在东崤山、西崤山之间和崤 陵关裂谷两侧的高地设下埋伏,专等秦军进入“口袋”。公元前627年,疲惫不堪的秦军从滑国返归本国,抵达崤山。崤山地形险恶,山路崎岖狭窄,特别是东西崤山之间,人走都很吃力,车马行进更是难上加难。西乞术望着险峻的山岭,不安地对孟明视说:“临出发时, 父亲再三警告我,过崤山要小心,说晋人肯定会在这里设下埋伏,消灭我们。我们的队伍拉得太长,再不收拢一些, 就很危险了”孟明视叹道:“我何尝不想把队 伍收得短一些?只是道路太窄,做不到啊”孟 明视率领部队小心地进入山谷。突然,金鼓齐鸣,一支强悍的异族部队率先杀出——原来, 这是晋国南部羌戎的兵马。羌戎是晋国的附 庸,一直听从晋国的调遣。随后,在晋襄公的亲自指挥下,晋军大将先轸 率晋军一涌而出,以排山倒海之势 将秦军分割、包围、消灭。孟明视、 白乙丙、西乞术三人都成了晋军的俘虏。
晋楚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 年的晋楚城濮之战, 是春秋时期晋、楚两个诸侯国争霸中原的一次战争。在这场战争之初,楚国的实力强于晋国,而且楚国有许多盟国,声势浩大。城濮之战以楚国出兵攻宋,宋成公派人来晋求救为引子展开。但晋国并不靠近宋国,远道救宋,必须经过楚国的盟国曹、卫,形势于晋不利。可是,晋军制订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运用谋略争取了齐、秦两个大国的援助,取得了“伐交”、 “伐谋”方面的优势,最终击败了楚军,争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城濮之战中晋军的胜利,不胜在实力,而胜在谋略。晋文公见楚军来势凶猛,就命令晋军后撤,以避开它的锋芒。有些将领不理解文公的意图,问文公:“没有交手,为什么就后退呢?”文公说:“我以前在楚的时候曾对楚王说过,如果晋楚万一发生了战争,我一定退避三舍。我是遵守诺言的。”实际上,晋军的“退避三舍”,是晋文公图谋战胜楚军的重要方略。晋军“退避三舍”(九十里) 后,退到了卫国的城濮,这里距离晋国比较近,后勤补给、 供应方便,又便于齐、秦、宋各国军队会合;在客观上,“退避三舍”也能起到麻痹楚军、争取舆论同情、诱敌深入、激发晋军士气等多重作用,将晋军的不利因素变为了有利因素,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基础。晋军退到城濮停了下来。这时,齐、秦、宋各国的军队也陆续到达城濮和晋军会师。晋文公检阅了军队,认为可以与楚军决战。这时,楚军追了九十里也到达城 濮,选择了有利的地形扎下营。公元前632 年,晋楚两军决战开始。 晋军针对楚军中军强大,左右翼军薄弱的部署特点和楚军统帅子玉骄傲轻敌、不谙虚实的弱点,发起了有针对性的攻击。晋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出其不意地首先向楚军中战斗力最差的右军进攻。右军遭到这一突然而奇异的进攻,惊慌失措,弃阵逃跑, 楚军右翼就这样迅速崩溃了。与此同时,晋军也把进攻的矛头指向了楚左军,将其引至城濮。晋中军元帅先轸见楚军已被诱 至,便指挥中军横击楚军。晋上军主将狐毛回军夹击楚左军。楚左军退路被切断,陷入重围,基本上被围歼。子玉见左右两翼军都已失败,急忙下令收兵,才保住中军, 退出战场。城濮之战最终以晋胜楚败而告终。
齐鲁长勺之战
春秋时期,齐王拜鲍叔牙为大将,命他率兵进犯鲁国。鲁国派出曹刿做参谋,随军出征。到了长勺地方,鲁军和齐军对垒起来。齐将鲍叔牙看见鲁军出战了,立即展开攻势。他从前在乾时曾打败过鲁军,把鲁庄公视为手下败将,有轻敌之心,于是下令全面出击,想 一下把鲁庄公捉过去。一时战鼓齐 鸣,喊杀连天,兵士如山崩海啸般冲过来。鲁庄公着了慌,也连忙下令擂鼓出击。曹刿立即制止,说:“且慢敌人的锐气正旺盛,只可以严阵以 待,急躁不得”于是传令士兵停止擂鼓, 坚守阵地,不准轻举妄动,违令者斩。齐军一阵冲锋过来,却如木板碰铁桶一样, 冲不进去,只得退下;过了一会儿,再次擂鼓冲锋,鲁军依然不动摇,铁桶似乎更加坚固,齐军只好又退了下来。鲍叔牙很得意地对部属说:“鲁军吃过了苦头,一定害怕了,两次挑战都不敢出 来,证明已心怯胆丧,如果再来一轮冲锋,哈哈不埋头夹尾逃窜我才不相信呢”跟着下达第三次冲锋命令,战鼓又像雷一样响起来。 这时齐兵虽然嘴里叫喊着,心里也认为敌军不敢出来,斗志无形中已松懈下去。曹刿听到齐军的第三次鼓响了,便对庄公说:“是出击的时候了,下令冲锋”鲁兵一闻鼓响,如猛虎捕食一样,迅雷不及掩耳地冲过去。齐兵没想到这一招,慌忙招架,却被杀得七零八落, 大败而逃。鲁庄公满心高兴地问曹刿:“我很不明白你当时为什么要等到敌军三通鼓罢才肯擂鼓出击, 其中奥妙可以告诉我吗?”曹刿便说:“凡打仗,全凭一股勇气,擂鼓就是冲锋的信号。第一次鼓响, 是士气最旺盛的时候,好比一群猛虎下山,千万不可撄其锋;第二次鼓响,等不到难对付的对手, 士气就开始松懈,斗志逐渐降下去了;到了第三次鼓响,士气到了疲惫地步,纵能鼓噪,战斗力也减少了大半。所以,我乘敌人的三通鼓罢,然后出其不意, 一鼓作气,策鞭催马,攻疲乏之兵,自然会将他们打垮。
五溪人以逸待劳胜马援
东汉建武年间,东汉武威将军刘尚出击武陵五溪蛮夷,结果深入蛮地,全军覆没。信息侯、伏波将军马援请求率军征伐,当时马援已有六十二岁,光武帝见他年迈,不许。马援一再请求,说:“臣尚能披甲上马。”光武帝为其决心感动,于是决定由他率领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率十二郡所募兵士及缓刑的犯人四万余人, 征伐五溪,时为建武二十三年。当大军走到临乡的时候,恰巧碰上了五溪兵马。双方经过一场激战,五溪兵大败而回。马援决定乘胜 追击,直捣五溪兵马的巢穴,一举歼灭敌军。当时有两条路可以进军:一条经壶头山(今湖南桃源、浣陵县交界处,在浣水岸边),此路距离虽近,但路途艰难,不好行走。副将耿舒主张绕路而行,走充县,主将马援却认为绕路而行对军队不利,既耽误了进击的时间, 又消耗了粮草。于是,他未听从副将的计谋,却坚持按自己的意见,率大军直奔壶头山。谁知沿途山高路陡,深沟险壑极为难走,好不容易到了壶头山,只见五溪兵马早已严阵以待,他们居高临下,固守关隘。一见汉军,他们便像一窝蜂似地冲向汉军队伍,可过一会儿,这些蛮兵听见一声哨响,又都踪影不见。就这样反反复复,搞得汉军晕头转向,真是欲战不能,欲罢不得,进退两难。本来汉军一路苦行军,人马已疲乏不堪,再加上时值盛暑,烈日炎炎,军需供给困难,而且又不服水土,已有不少兵士中暑死亡。对此种情景, 马援也焦急万分,只好把部队分为两股,一股守住大营,一股在山上挖洞,好让士兵进洞避暑、休息。其实,他们已进了敌人的伏击圈,再想突围出去,谈何容易。就这样,双方对峙了几个月,汉军粮草消耗殆尽,五溪人以逸待劳,无后顾之忧,经常前来袭击,最终导致汉军士兵个个精神不振,主帅马援也得了重病,没法医治,含恨死于军中。这次汉军征服五溪人的战争也彻底以失败而告终。
吴蜀夷陵之战
三国时代,吴国将军陆逊奉孙权之命,掌管六郡八十一州和楚荆诸路兵马,抵御蜀军来侵。刘备自虢亭布列兵马,直至川口围至夷陵界,连接七百里,前后四十营寨,昼则旌旗蔽日,夜则火光耀天。陆逊军中有个前线指挥官叫韩当,见蜀军到来,便要准备出兵迎击。陆逊连忙制止道:“刘备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 现在我方只能采取守势,不可轻出,出则不利。但需激励将士,养精蓄锐,等待适当的出击机会。蜀军见我按兵不动,不堪天气炎热,必移屯于山林树木间。 在山路间行军是极耗损体力的,我们可悠闲地等对方筋疲力尽时,再趁机出击。”刘备见吴军不出,心中焦躁不堪,因为战事拖延愈 久,对远征军就愈不利;而且天气炎热,军队驻扎于平原中,取水十分不便。于是刘备命各营皆移驻山林茂盛之地,靠近溪水。吴军探知蜀兵移屯,都认为是发动攻击的良机,陆逊又劝阻道:“前面山谷中,隐隐有杀气起, 其下必有伏兵。敌军在佯设弱兵,引诱我军出击,切不可中计。”于是两军就这样相互僵持了半年,刘备这一方已渐露疲态。这时陆逊集合兵士准备反击,却遭到部将们的反对,他们说:“若要破蜀,当初就出兵,现在五六百里内遭受敌人围攻,对峙长达七八个月。况且我军需要攻击的要塞,敌军都已防备得很坚固,我军怎能攻破 呢?”但是陆逊却说:“刘备智谋多端,在他刚整兵出击时,一定有精密的作战计划,我军当然无法轻易获胜。但现在战事已陷于胶着状态,敌军士气低落,显得很疲惫的样子,因此正是歼灭敌军的最佳 时刻。”诸将听到陆逊的分析,无不叹服。于是吴军发动总攻击,果然击溃蜀军,刘备狼狈逃往白帝城。陆逊这次能大败蜀军,就是把握了“以逸待劳”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