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伟大成果,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根据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资本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具有严密而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读资本论的思考和建议(浅读资本论)(1)

马克思画像

由于《资本论》全书内容较多,且阅读时间较短,本次读后感主要是对第一卷内容的了解部分并辅以相关知识资料展开论述。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大概呈现出“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逻辑展开过程,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其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从生产过程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主要有以下3个理论:

劳动价值论。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系统阐述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他指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 值 是 其 社 会 属 性 。 商 品 中 包 含 着 劳 动 二 重 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在社会商品再生产过程中,进一步精确为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和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转移消耗的生产资料中的旧价值这样的二重性。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成为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最重要的理论武器之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及其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进行探讨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我读资本论的思考和建议(浅读资本论)(2)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划时代的功绩。马克思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揭开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马克思从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出发,引出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买卖,并最终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是工人的劳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是目的,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上时,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即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我读资本论的思考和建议(浅读资本论)(3)

资本积累理论。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其真正来源是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甚至是绝对地减少。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同时,马克 思通过大量的事实,深刻揭示了资本财富积累和工人贫困积累之间的对立运动,得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即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我读资本论的思考和建议(浅读资本论)(4)

苏联邮票1988年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通过自身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并且将一定量物质财富交付于资本家,资本家再将其转化为资本,这是劳动者已经开始成为资本家的附庸消费品和价值增值的手段。在生产交换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商品、商品二重性、商品拜物教对资本经济内涵价值和抽象劳动运用的一部分目的是从物与物的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劳动者通过交换商品中的等价形式进行抽象劳动,而商品交换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这种简单、统一的商品之上,还要尊重劳动一般,实现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价值形式的过度,这种交换的奥妙还是对于劳动产生劳动产品,从而形成物天然的社会属性。这种劳动的社会关系是对于生产者之外物与物社会关系的辩驳。“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或是商品价值量借以取得社会表现的材料”,劳动者应资本家要求生产一定劳动量的劳动产品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并且作为一名价值交换的承担者进行物物交换,即对商品占有者而言,只有使得自己的商品与任何一个能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相对立才能够完成这种交换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劳动者运用智力与体力把劳动理解成为他人生产使用的价值,作为自由人的劳动,把劳动力当作某种商品来支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