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进入主观题的备考,都会被第一道难关【论述题】卡住。像小学生第一次写作文一般脑里空空,不知如何下笔。

论述题到底该怎么学?小编今天就带你理清学习思路,从论述题的考查方式到如何谋篇布局下手,带你攻克法考论述题难关!

法考主观题需要做多少练习题(法考主观题应试技巧)(1)

法考主观题应试技巧

一、论述题考察方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充分提升自己的论述题写作水平,有必要先充分认识论述题的定位与考查特点。论述题作为法考中最难的题型,围绕考生法律知识的熟练度、逻辑思维的严谨度、书面表达的工整度,要求考生从题目中给定的材料与角度出发,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自由陈述自己的看法,相当于要求考生写一篇“小论文”,限定篇幅不低于600-800字。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在作答中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想法及推理论证,即用规范的语言讲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论述题的考查内容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但一般是针对当年的法律领域时政热点选取材料或设计案情,如新法修订、司法改革、行政体制改革、重大会议等,同时结合“法治思想”的内容确定考查内容。

例如:针对上述材料/案情,结合×××××,谈一谈你对×××的认识/×××的作用与意义。

这意味着,考生在作答时既要围绕给定的材料与案情确定作答内容,也要在作答时运用“法治思想”的相关内容辅助论述,但后者只是锦上添花的辅助因素,清晰准确、推理严密的观点推理才是得分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法考主观题需要做多少练习题(法考主观题应试技巧)(2)

理念考察内容

需注意,由于论述题的考查内容具有明显的时政性,故不可能存在重复考查的情况,因此既往的论述题真题仅具有归纳考查大致方向、训练提高写作水平的参考作用,对当年出题方向不具有预测作用。

二、论述题的训练方式

论述题的评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往往从观点价值的明确性、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与书面表达的流畅性三方面综合评价。“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论述题不同于有明确答案的案例分析题,其优秀程度几乎是没有“上限”的,也就是说能拿高分的论述题往往百花齐放、各有千秋,这类论述题的产出通常基于考生优秀的写作能力与扎实的法学素养,不具有太多的可复制性,这导致论述题很难成为主观题通关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大部分考生而言,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基本的写作格式、论述技巧,以提升自己的“下限”,保证论述题“不拖后腿”即可。

具体而言,包括“谋篇布局”与“充实内容”两方面的训练。

三、如何谋篇布局

原则上,一篇合格的论述题应当由三部分组成,即核心论点、分论点、论据材料,在写作的过程中,较为合理的构思顺序为:

①明确核心论点,用一至两句话进行概括→

②设计分论点,从多个角度解释论述核心论点(以两个为宜,最好不超过三个)→

③检索相关论据材料,并判断论据材料分属于哪一个分论点→④针对全篇内容撰写大纲草稿,并检查核心论点与分论点是否恰当、论据材料与分论点是否契合,并重复上述①②③步骤至思路清晰为止

也就是说,在作答论述题之前,有必要用10-15分钟的完成对题目材料的阅读并草拟写作大纲,保证自己在作答的过程中思路通畅与连贯,避免因思路混乱而导致观点模糊、逻辑不通、偏离主题等严重丢分情况的出现。

四、写作结构

在写作结构上,以分为四个段落为宜:

第一段,开宗明义,对论述题涉及的法律概念进行简单解释,或用“金句”进行引入(不宜超过两句话),在明确提出核心论点或表明自己将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若涉及支持或反对的态度,则必须站定立场,不宜模棱两可。

第二段,在段落起始句直接提出分论点一(要尽量简洁明了,控制在一两句话以内),在起始句后先引述论据材料,再对论据材料进行解释,表述材料与本段分段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引述论据材料时,先引述抽象宏观的内容(如现行法律规定、题目给定的材料内容、法理法谚、政治金句等),作出相应解释后再引述具体微观的内容,如本案相关案情、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等),并作出相应解释。在段落末尾对本段内容进行总结,换一种表述再次重审本段分论点。

例如:分论点→论据材料一→对论据材料一的解释→论据材料二→对材料二的解释→……→总结并重申本段分论点

第三段,在段落起始句直接提出分论点二,其他结构同“第二段”(若有第三个分论点则再增加一个段落进行表述,其他结构不变)。

第四段,总结全文,换一种表述再次重申核心论点,同时在段落末尾强调核心论点的价值高度,例如对依法治国的推进、对公平正义理念的实现、对良善风气的建设等。

从篇幅分配而言,第一段与第四段分别占全文的六分之一为宜,第二段与第三段则分别占全文篇幅的三分之一为宜即1:2:2:1。同时需注意,第二段与第三段的篇幅也应该以对论据材料的解释为主——毕竟论据材料并非考生自己的观点,对论据材料的解释才是命题人重点关注的内容。

进行了这么多理论分析,下面我们来通过真题范例练习一下。

【参考范例一】

以2018年真题“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和学习,谈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为例(先忽视具体内容,主要关注写作结构):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开头引入,点到即止)作为一个普通的法学生,我认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在于坚持党的领导(明确核心论点,正面回答问题),具体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为法治道路提供了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提出分论点一)法治的前提是“良法”,只有科学民主,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法律才能发挥法治的优越性。(提出“政治金句”作为论据)无论是历史还是事实都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办实事、解难题为宗旨,以鞭策自身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为原则。

(提出“政治金句”作为论据)也就是说,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作用下,我国法治道路前进的每一步,都将为人民服务为导向,从而反映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福祉所在,代表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未来。(对论据的进一步解释展开)如果离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指导,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引领,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不会有最广大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迈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使用“正说反说”技巧,再次重申分论点)

其次,坚持党的领导为法治道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提出分论点二)法治不是为了治理而治理,更不是单纯的命令与服从。对于成功的“法治”而言,需要在“良法”的基础上做到“善治”。(提出“法理法规”作为论据)也就是说,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评价法治道路成效的核心标准。

只有人民群众在法治道路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更加公正和谐的生活环境,得到了生活质量的长足发展,才会将法治道路化作内心的信仰,自发地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对论据的进一步解释展开)在中国共产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环境正在不断改善,各类纠纷化解途径对人民的合法权益实现了全面地维护,各类社会治理机制对各方的利益诉求实现了公允地平衡;我国的营商环境正在不断优化,行政力量对自由市场的不当干预得到了有效破除,不正当经营行为得到了严厉打击,这些显著成效都是党在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下向人民群众交出的优秀答卷。

(提出“现实案例”作为论据)作为一位平凡的法学生,我也在日常生活中明显感受到自己的祖国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回扣题目“结合××”的要求)我相信,每一个和我有同样感受的人也一定会对党的领导,对法治道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更加强大的信心。(再次重申分论点)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具体规范,更需要执政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供政治保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要义,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希望看完这篇干货的你,在遇到论述题后,能泉思如涌,轻松写到600字!如有更多需要,可评论留言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