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信息,2023高考语文的前两个现代文阅读文本合二为一。

这两个文本就是论述类文本和非连续文本。所以,二合一之后的文本就兼具了两个特点:论述性、非连续性。

2023年高考语文必背(2023高考语文系列课①)(1)

就是说,改变的是形式,本质上还是论述文。

所以,论点、论据、论证及其关系依然是复习时要关注的核心内容。

既然二合一了,那么题目自然也要多一点。于是,在保留以往三个单选的基础上,增加了两道主观题。常见的题型是:

①分析材料一或者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②梳理材料一或者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回答第①题的思考角度: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证语言,其他答案若能做到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亦可。

第②题的思考角度:依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把相关材料分成三部分,概括大意,分条表述即是答案。

所以,积极、迅速完善论述文备考知识体系才是根本之道,熟悉论述文答题必须的基本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2023年高考语文必背(2023高考语文系列课①)(2)

论述文备考知识(必会)

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点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论据用来证明论点,论证是考虑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论点的。

3.论述文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4.常见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证。

5.论述文语言特点:严谨、周密、有力。

6.单选题常见的设置错误题型:偷换、未然依然、句间关系(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无据等。判断准确需要多加练习,思考和判断。

2023年高考语文必背(2023高考语文系列课①)(3)

论述类文本无他,唯手熟尔。练练吧。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诗化小说”是在法国象征主义运动中产生的,它的倡导者可以追溯到法国象征派诗人古尔蒙,他在1893年提出“小说是一首诗篇,不是诗歌的小说并不存在”的原则。从此,诗化小说作为融合叙述方式与诗意方式的一种类型在西方小说史上一直绵延不绝。这种转向也引起了中国现代文坛的关注。

早在1920年周作人就指出:“内容上必要有悲欢离合,结构上必要有葛藤、极点与收场,才得谓小说。这种意见正如17世纪的戏曲的三一律,已经是过去的东西了。”周作人的“抒情诗的小说”概念,尽管侧重强调的是小说中抒情成分对经典小说结构模式的冲击,但仍于无意中预示了中国现代小说一种类型的创生,即“诗化小说”。

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艺术渊源可以推溯到鲁迅的小说创作。这不单单指他的小说中的象征表现和意象方式,而更指他的一部分第一人称小说,如《故乡》《社戏》等都浸透着浓郁的诗情。当鲁迅运用第三人称纯客观叙事视角或第一人称反讽叙事时,小说的调子往往是冷峻而不动声色的,而第一人称小说则强烈地流露着作者的主观情绪,带有抒情气息。《社戏》后半部分对童年时看戏的描写称得上是一首田园诗,风景与心境融为一体,构成了鲁迅小说中最纯净的文字。

二战的爆发更使不少现代作家的思考疆域从民族存亡上升到对整个人类成毁和人性本身的反省层面。作家冯至就经历了类似的心路历程,有评论家认为,“一个沉思时代的窗帷由他揭开了”。冯至在1942年写的诗体小说《伍子胥》正是这种沉思的结果。冯至曾经两度酝酿《伍子胥》的写作,而且都是受到里尔克的诗体小说《旗手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的直接触发。他回顾自己在1926年最初读到这篇小说时的感受:“在我那时是一个意外的、奇异的收获。色彩的绚烂,音调的和谐,从头至尾被一种幽郁而神秘的情调支配着,象一阵深山中的骤雨,又象一片秋夜里的铁马风声。”当时冯至就试图用这种诗化的文体把伍子胥逃亡的故事改写一遍。如果说那时冯至“神往的无非是江上的渔夫与漂水边的洗纱女”的美丽的遇合故事,“多少含有一些浪漫的原素”,那么,当从头拾捡起这一原型题材,在浪漫的诗情之上又渗透进了思想的成分,在主人公逃亡和复仇的故事线索背后,作者关注的是人生启悟的思想历程,在浪漫而神奇的遇合之中蕴含着对生命的哲理思考。这一切观念的思考最终凝聚成一个生命过程的哲理图式。在《伍子胥》后记中,作者这样说:“我们常常看见有人拾起一个有份量的东西,无所谓地向远方一抛,那东西从抛出到落下,在空中便画一个美丽的弧。这弧形一瞬间就不见了,但是在这中间却有无数的刹那,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伍子胥的故事被冯至理解为这样一种投掷,一种投入命运的过程,那段美丽的“弧”正是象征着人生的一个“图像”。在这图像中,隐含着作者对生命历程超越的把握方式。尽管《伍子胥》有着小说意义上的完整的故事与贯穿性的线索,但构成小说基本原素的是浓郁的诗情与哲理的氛围融合为一体的意境与幻像。《伍子胥》的问世,标志着现代诗化小说已渐渐走上了一条成熟的路子。小说由此成为一种对人生图式的思考,是“人类智慧的一种模样”(汪曾祺)。 (摘编自吴晓东《现代“诗化小说”探索》)

材料二:

中国诗化小说无论在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与西方诗化小说有较大差异。西方现代诗化小说的出现是现代主义哲学风潮涌动之后,以叔本华、尼采、柏格森为代表的现代哲学家对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发出了全面质疑,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强力意志源于生命,归于生命,它就是现实人生”“生命之流是世界的本质”等具有颠覆性的哲学思想。在这些哲学风潮的影响下,西方作者对人的生命本体的理解开始向更深入的内在层面突进,小说观念也随之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为叙事而存在的小说开始向诗的方向滑动,出现了诗化小说这一新鲜事物。它背离了西方叙事传统中的“三要素”,将作者内心体验到的情感或情绪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并采用象征、意识流、隐喻、暗示等多种艺术手段传达出特殊的诗意效果,而中国古代诗化小说的成长环境显然与西方诗化小说有天壤之别。中国没有经历类似西方哲学思潮的转变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在中国古代诗化小说的形成过程中缺少自我生命意识的完全觉醒以及由此造成的世界观念的完全改变。同时,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抒情传统本来就占据着强势地位,小说的诗化现象主要是由抒情诗文体对小说文体的渗透所造成。尽管如此,中国现代诗化小说毕竟与西方现代小说处于同一文学进程中,其对后者无论从形式还是内质上都有相当多的借鉴,这也使得现代诗化小说产生了不同于其起源——古代诗化小说“花前月下和才子佳人”的新质。 (摘编自卢临节《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化小说是在法国象征主义运动中产生的,这一概念是由法国象征派诗人古尔蒙在1893年提出的。

B.鲁迅先生的第一人称小说异于他冷峻而不动声色的第三人称的纯客观叙事,具有诗化小说的特点。

C.冯至第一次写作《伍子胥》注重浪漫诗情的抒发,第二次写作《伍子胥》融入了生命哲理的思考。

D.西方现代诗化小说将作者的情感或情绪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并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传达出诗意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法国作家古尔蒙提出的原则可知,诗化小说是融合叙述方式与诗意方式的一种小说类型。

B.冯至写作《伍子胥》受到里尔克的影响,可见西方“诗化小说”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之深。

C.中国没有经历类似西方哲学思潮的转变过程,因此中国古代诗化小说缺少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

D.中国现代诗化小说既继承了文学的抒情传统,同时又具有中国古代诗化小说所不具备的新特点。

3.下列选项中对“中国现代诗化小说”和“西方现代诗化小说”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与各自的传统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B.都在共同的文学进程中呈现出了对人性本身的思考和反省。

C.前者主要受抒情传统和西方诗化小说影响,后者主要受哲学风潮影响。

D.两者的发展程度有所不同,前者无论内质还是表现形式都落后于后者。

4.为什么说《伍子胥》的问世标志着现代诗化小说已渐渐走上了一条成熟的路子?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2023年高考语文必背(2023高考语文系列课①)(4)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来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阶级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道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奈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阮籍、陶潜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绝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当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起,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

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常,虽然也可以导出某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

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士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他绝不会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 (摘编自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诗文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因此,这种人生空漠之感比前人的“退隐”更深刻更沉重。

B.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C.阮籍、陶潜对政治杀戮都感到恐惧哀伤,但并没有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D.朱熹、王船山宁肯赞扬王安石,也绝不喜欢苏东坡,因为他们觉得苏轼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些,但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

B.《红楼梦》中“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苏轼的影响。

C.人世无常,可以生发出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发出超越的旷达,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态度。

D.喜欢老庄与佛禅,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与始终正直和富于责任感是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8.下列诗文中不能透露出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项是( )

A.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C.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9.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10.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飞鸿雪爪”,但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3年高考语文必背(2023高考语文系列课①)(5)

参考答案:

1.D

2.C

3.D

4.①冯至的思考上升到了对整个人类成毁和人性本身的反省层面;

②将浓郁的诗情与哲理的氛围融合为一体。

5.①指出“诗化小说”的源头,

然后分析周作人提出“抒情诗的小说”的概念预示了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创生,

接着通过对鲁迅的具体作品的分析说明中国现代诗化小说渊源于鲁迅,

最后以冯至的创作说明中国现代诗化小说逐渐走上成熟的路子。

2023年高考语文必背(2023高考语文系列课①)(6)

6.B

7.B

8.D

9.①首先提出观点,指出苏轼之所以在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是因为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②接着论述苏轼诗文中表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退隐心理)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

③最后指出这一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影响。

10.①材料一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说明他的诗文中传达了人生空漠之感,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由此引出下文苏轼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②材料二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论证苏轼有着佛禅的无常观,为后文阐述这一无常观不影响苏轼积极的人生态度作铺垫。

2023年高考语文必背(2023高考语文系列课①)(7)

我是补丁老师,

我喜欢读书、写作、讲语文,

欢迎留言批评哦。

做题是王道。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加油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