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梁浩斌)国内手机市场在今年头两个月同比大跌,出货量同比下降22.6%。与此同时,二手手机以及手机回收等行业,在近几年手机市场增长放缓甚至倒退之时,反而呈现出生机。有环保公司业内人士表示,去年公司在供需两端的交易规模增速超过60%。

最近央视财经频道对手机回收市场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使用以旧换新的方式购置新机,在部分线下手机门店中的比例已经超过70%。而回收以及换新业务成为了手机行业的标配,线上线下模式都在迅速发展中,各大手机品牌官网都开设了二手手机回收换新服务,大大提高了回收率。

可回收利用率(回收利用率仅4拆一台亏一台)(1)

来源:央视网

同时废旧手机中存在着铅、汞、镉等有害重金属,如果随意抛弃,有可能会污染水源以及土地,对环境造成有害影响。所以回收手机的市场在近几年兴起,也是人们环保意识普遍提高的表现之一。

据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协会数据,2021年我国手机社会保有量达到18.56亿部,废旧手机的产生量和闲置量逐年增长,预计“十四五”期间,废旧手机闲置总量累计会达到60亿部。

尽管市场前景看似一片大好,但手机回收市场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手机回收后怎样处理?

首先我们来看看目前手机回收后的几种处理方式。

1.翻新再进入销售环节

据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回收的手机中约有20%-30%上市时间短、功能完好的手机能够进入二手机销售环节。比如苹果、华为等手机品牌会有“官翻机”或是“二手认证机”产品推出,这些就是从官方渠道回收并翻新的手机。还有一些旧款,但功能完好的手机,可能会销往拉美、非洲等地区。这些地区或是由于经济落后、或是对手机产品征收天价税费,对二手手机的需求量极大。

2.回收零部件用于维修

在第三方维修行业,其实回收拆机零件用于手机维修早已是行业常态,“原装拆机屏”、“原装拆机摄像模组”等等在手机维修店以及一些电商平台上非常普遍。这些零件的来源大部分来自于严重损坏的手机回收,或是通过以次换好替换掉客户手机上的零件(当然这只是少数商家行为,不代表整个行业)。记者曾经历过在华强北某店家更换手机外屏时,将原装内屏替换成次品,幸运的是在现场发现了问题,最后将原装内屏换回来。

第三方的灰色产业如何改变?当然要靠手机厂商入局去改变现状。最近三星传来消息,称三星已经决定在智能手机维修中增加回收零件的使用,并考虑在今年上半年为移动设备维修引入一个制造商认证回收零部件计划,希望通过回收零件,降低消费者维修成本的同时,降低这些零部件对环境的影响。据称如果这个计划能够实现,三星手机显示屏的更换费用最高将减半。

3.拆解回收金属材料

这也是目前手机回收行业中最为普遍的处理方式。据长虹集团旗下的长虹格润透露,手机等电子产品在回收分类后送到拆解工厂,通过信息安全处理、自动化拆解、破碎、分选等工序,将金属、非金属材料进行分离。

可回收利用率(回收利用率仅4拆一台亏一台)(2)

来源:华为官网

据了解,手机拆机后,基本上可以100%被回收利用。专业企业在一吨废旧手机中,至少能提炼出总价值约5万元的铜、锡、银等金属。

如果单论材料价值计,废旧手机中以10年以前的老款手机价值最高,按照2003年的数据计算,当时每吨手机主板中含有280g金、2000g银、100kg铜、以及100g钯。以iPhone 4S为例,一部手机中含有33g铁、17g铬、6克铜、90mg银和36mg金。

可回收利用率(回收利用率仅4拆一台亏一台)(3)

来源:华为官网

值得一提的是,在回收金属材料的利用上,苹果在近年的发布会上都着重表示,旗下多款产品中已经大量采用再生铝材料;华为也在官网上表示已选用再生铝、再生锡、再生钴等材料。

实际回收过程问题多多

实际上,我国目前废旧手机资源回收利用率仅在4%左右,每年新增闲置的手机进入到正规回收领域不足30%,也就是有超过70%的手机闲置在用户家中,或是经过了不环保不合规的方式处理,而其他的处理方式也难以追踪。

那么为何还有大部分用户不愿意将手机交给正规的回收渠道?这里可能存在着几点因素。

1. 二手手机回收行业乱象

为了方便用户,很多回收平台都采用了线上评估价格,寄到平台检测完成后再打款的方式。但这样的模式对于用户而言存在很大隐患,即可能出现很多用户到手的金额跟此前评估价格相差巨大的情况,俗称“到手刀”。

在知乎上,有不少网友表示,在一些二手回收平台上经过自己评估后,平台用高价诱导用户将手机寄出,而后续在检测中平台恶意夸大手机的瑕疵,最终导致实际价格相比评估价低得多。而大部分用户嫌退回手机麻烦,一般都会同意平台提出的价格。

也有一些网友发现,自己低价出售给平台的二手手机,平台以高出回收价甚至50%的价格出售,而且描述也与平台提供的检测数据不符。这些行业乱象都导致了二手回收平台信誉度下降,一部分用户也不再愿意将手机提供给回收平台。

2. 隐私担忧

记者从多位消费者的交谈中发现,对隐私的担忧也是用户选择将手机留在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个人手机往往会保存着多种重要信息,包括照片、通讯录、各种密码输入记录等等,很多人担心技术恢复了出厂设置,也可以通过特殊手段恢复这些个人隐私信息。

不过据长虹格润表示,对于隐私问题,他们可以根据客户选择的销密服务,提供拥有专利技术的软件清除信息,或是将存储芯片等零部件进行物理销毁,同时提供全程可视的销毁过程服务。长虹格润透露,目前可视保密销毁服务已进入市场培育阶段。

3. 回收渠道不健全

种种原因之下,目前手机回收的渠道呈现碎片化,在回收平台之下,还存在着大量的个人渠道或小店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二手手机回收行业的乱象。与此同时手机回收行业也缺乏实质的监管法规,导致灰色产业猖獗,这对于行业良性发展显然不是一件好事。

除了用户端的回收意愿,实际上在回收后的处理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未解决的问题。

尽管回收高价值零部件,比如摄像头模组、屏幕、闪存、线性马达等,已经普遍存在于很多第三方维修店中,但毕竟这种回收模式难以形成体系。即使对于手机厂商而言,回收零部件需要经过筛选和测试等流程,才能保证回收零部件的质量,这个过程反而可能大幅增加成本。所以回收零部件用于维修的模式,能否在行业中普遍推广,还有待观察。

而作为目前处理废旧手机的最主要方式,拆解回收材料的生意目前并不好做。尽管目前手机存量越来越高,但企业却面临回收量不足的问题。以长虹格润为例,工厂有七条产线,年拆解量可达3000万台,但如今只有一条产线开启。

其中原因一方面是环保设备投入成本高,同时根据规定,正规拆解企业只能拆,不能修,利润空间小,企业在收购手机时价格没有优势。长虹格润手机项目负责人表示,在参与到市场竞争时,公司不具备优势,量比较小,且最终产物的价值甚至会低于处置成本,工厂处于回收一台亏一台的现状。

写在最后:

总而言之,目前手机回收行业无论是翻新还是拆解,都存在着各自的问题。赚钱的二手手机业务成为新的“割韭菜”工具,而环保拆解行业却面临着成本倒挂的现状,正规企业难以参与到正常的市场竞争中。而这种现状,个人认为需要手机制造商深度参与到手机回收领域中,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同时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更加合理的法规,加强优惠政策,推动环保拆解行业的良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