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行业历史悠久,在人类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所有人都有购置服饰的需求,而互联网的便利更进一步刺激了这种需求。

根据毕马威研究显示,2016年,服饰产品以21%交易贡献成为互联网零售的第一大品类,网购渗透率高达37%,远超整体零售行业平均值。服饰类商品的市场如此广阔,自然吸引了很多企业入局。

目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服饰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服饰商品应该注意品牌名称的翻译及其产生的心理效应,只有服饰翻译触动消费者心理需要,才能刺激他们购买产品。

服装产业怎么说英语(服装品牌该怎么翻译才能吸引消费者)(1)

何谓消费者心理?消费者心理指的是人们基于总的社会经济和消费环境的各种心理需求的反应。

比如在过去一段时期,很流行外国文化,因此很多品牌喜欢使用欧式的名字,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而在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则是中国风、中国特色,因此外国服饰品牌在进入中国时,服饰翻译的译名应该符合中国的“民族文化心理”。

如“百事”(Pepsi)、“吉百利”(Cadbury)、“玉兰油”(Oil of Ulan)等,这些都是中国化的商标名称的经典案例,其词汇字面意义表达了消费者对产品的某种心理期望或展示了产品的特性。

“中国化策略”是符合当下的中国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的,容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服装产业怎么说英语(服装品牌该怎么翻译才能吸引消费者)(2)

当然,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些服饰翻译的反面案例,如中国服饰品牌三色堇在进入国外时取译名为“Pansy”,“Pansy”的其中一个含义就是三色堇,因此这样翻译也不算错。

不过坏就坏在,“Pansy”还有娘娘腔的男人、脂粉男子、男妖等一系列引申义,因此外国消费者看到这个服饰翻译名,难免会对这个品牌心生抵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