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派记者 童雯霞
入冬了。
“冬”的本义是“终”。许慎《说文》:“冬,四时尽也。”“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
立冬,这是一年结束的开始。
结束的开始,听上去有些郁闷?非也。“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后汉书·张纯传》)。“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季的农作物在收晒之后收藏入库了,谷梁满仓,忙碌了一年,是时候休息一下了!休养生息这个道理,动物也懂,青蛙、蟾蜍、蛇、蚯蚓、熊、鳄鱼、刺猬、乌龟、松鼠、蝙蝠、蚂蚁、黄蜂、蜥蜴、蜗牛等小生灵懒懒地蜷缩起来,准备冬眠。大地敷上用霜、冻、冰制成的面膜,盼着在这场休整之后,以水灵灵的面貌迎接新一年的忙碌。
立冬日,天子出郊迎冬,赐群臣冬衣,并体恤孤寡。对于农耕社会的古代人民,立冬日就是休息日,所谓“立冬补冬,补嘴空”。在立冬,南方的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很多家庭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这些年,广东的立冬并不冷,但也会依据流传下来的风俗“打边炉”。粤式的打边炉以清淡的白色高汤为底,放入各式海鲜、鱼肉。“羊肉炖萝卜”和“猪肚鸡养生汤”也是广东人立冬爱吃的进补食物。羊肉炖萝卜具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的效果,适合脾胃虚寒者吃。“猪肚鸡养生汤”则对中气不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虚寒、胃痛的人有食疗效果。在台湾,人们立冬吃姜母鸭,食后通体暖畅,颇受欢迎。
北方很多家庭则会在立冬吃饺子。饺子有“交子之时”的意思,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逢“交”子之时,饺子必不可少。
关于立冬吃饺子还有另一个说法。“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名医张仲景辞官返乡之时正值冬季,沿途尽是饥寒交迫的人,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冬至这天,张仲景让人在南阳东关支起大锅,煮“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和了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的人浑身暖和,两耳发热,治好了耳朵上的冻伤治好了。后来,人们包成“娇耳”的样子,称为“饺子”。
立冬三候充满神话色彩:“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品味一下,极其简单的三句话,是不是很像大片的开头:镜头从浩淼的宇宙渐渐拉近,群山间,水气成雾状渐渐下沉,湖面开始结冰;苍茫大地陆续冻结;野鸡和大鸟慢慢俯下身,在冻土上躺下了,缩小了,幻灭了……
倏忽间,镜头切换到灰蓝色的大海边,起风了,潮水冰冷而愤怒地拍在黑色的岩石上,仿佛在叩问那消失的生物去往何处。此时,沙滩给出了答案:海岸上慢慢长出外壳与野鸡的线条、颜色异常相似的大蛤——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了大蛤。
立冬三候并未给出更多的细节,但我们可以从古人的诗歌中爬梳那些无处不在却又极易被我们忽视的点滴。“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宋·仇远《立冬即事二首》)立冬的小雨裹挟着寒意来了,此时还没有结霜,庭院里,树上的叶子半绿半黄,梅花次第开,已有了若隐若现的香味。
清冷的寒夜、纷飞的黄叶是立冬的标签。“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明·王稚登《立冬》)“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宋·释文珦《立冬日野外行吟》)
对着萧瑟西风,古代的诗人往往高兴不起来,用现在的话说,蛮“作”(zuō)的。李白也“作”,但他“作”得很“燃”。你看他的这首《立冬》:“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把笔一扔,文章什么的,就不写了,温一壶美酒,醉眼看花望月,似花非花,似雪非雪,眼里心里都是一片冰洁的仙境。
入冬了。今天,给自己放个假呗。
来源|羊城派
责编|童雯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