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新闻开设的“首页看点”栏目,每天通过关键词,为您推荐最及时的新闻资讯、最重要的热点事件、最值得铭记的人和事。今天,我们推荐的关键词——科技镇长团。

创新的基础在基层、重点在基层、活力在基层。

如何推动科技人才走向发展一线,如何帮助县域基层集聚创新要素?2008年起,江苏在常熟试点科技镇长团,从高校院所遴选教授、博士、工程师组团式到基层开展产学研合作。14年来,累计从757家单位选派成员8728人次,成员覆盖全省106个县(市、区)、开发区和900多个乡镇、街道,形成“县县通大院大所、镇镇有教授博士”的生动局面。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最近从省委人才办了解到,随着第十五批科技镇长团名单出炉,又将有98个团、750人陆续奔赴全省各地开展工作。与此同时,第十四批科技镇长团也将到期。在这场驱动创新发展的“接力赛”中,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特殊团员”,如何给江苏县域高质量打开一方新天地?碰撞出哪些创新“火花”?

集中优势兵力,

把“科技大脑”搬到产业链上

政策解读能力强、专业学术背景深、高校院所联系广,是科技镇长团的独特优势。过去十多年来,“教授书记”“博士镇长”纷至沓来,不仅壮大了县镇干部人才队伍,厘清了科技创新工作思路,更增强了以创新谋发展的主动性。

但在到岗之初,不少成员都曾面临过同样的思考题:“单位派我来干什么”“地方需要我来做什么”“这一年内我能干成什么”……换言之,科技镇长团服务什么?怎么服务?

过去两年,作为第十三、十四批科技镇长团成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杨尚磊挂职常熟市尚湖镇。到岗之初,带着对这片陌生土地的探知欲,他一口气把40多家企业跑了几遍。和企业的频繁交流中,杨尚磊发现,尚湖镇有装备制造、智能货架、汽车零部件、电子通讯四大主导产业,而自己的专业特长是焊接和激光制造,恰好可以应用于尚湖镇的主导产业装备制造和特色产业货架产业的生产制造。

汇聚青年力量当好开路先锋(首页看点县域创新一线)(1)

“如果和激光产业可以相互赋能,岂不是能促进尚湖传统产业的升级?”带着这个想法,杨尚磊把“科技镇长学堂”搬进尚湖镇政府,为镇领导班子上起专业课。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激光”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进入镇领导班子的视野。“原来,激光不只是一种光学现象,还是一件生产工具,更是一项新兴产业。”听课后,尚湖镇副镇长王晓楠不禁感叹。经过深入学习,尚湖镇的领导班子布局新兴产业的思路也随之豁然开朗,最终确定激光产业作为未来重点招引的新兴产业之一。

在科技镇长团团队和后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激光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加速对接,短短两年,尚湖镇就吸引激光行业专家徐剑秋前来创业,义智谦激光、金研激光、星河激光等一批优质企业相继落户......6月21日,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高强激光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揭牌成立,在结束科技镇长团的工作后,杨尚磊还将担任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继续他和尚湖镇的“激光故事”。

汇聚青年力量当好开路先锋(首页看点县域创新一线)(2)

近年来,为适应县域发展需求,科技镇长团队伍选派的区域更广、规模更大、层次也更高,成员单位从省内高校,拓宽到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省直机关部门,乃至创投机构等。成员选派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趋向于选派单位与地方产业发展优势的匹配度、关联度,根据区域发展特色,选派优势兵力到最适合的“赛场”,真正助力地方发展。

14年来,科技镇长团共组团1013个,从全国757家单位选派成员8728人次,涵盖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如清华先后派出55人、北大41人、上海交大164人、中科院454人;平均年龄40岁;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超过85%,专业研究领域与江苏重点产业关联度达90%。年轻意味着有活力有干劲,来自科教浓度高的地区单位,意味着资源、技术和成果的相对成熟.....借力这样一支智囊团,一些缺少大院大所,创新浓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得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去年6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港“花落”南京六合区,引来不少关注。“在南京各个板块中,不乏创新强手,六合何以成为最终选择?”这背后,离不开科技镇长团释放的“双面胶”效应。

汇聚青年力量当好开路先锋(首页看点县域创新一线)(3)

2020年夏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港管理办公室主任朱许君来到六合区担任科技镇长团团员。很快,南航国际创新港正在物色合适落脚地的信息,通过朱许君这个“桥梁”,传到六合区主要领导那里。“六合主导产业链是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南航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能源动力电子信息等领域学科优势突出,这个机会我们必须争取!”在朱许君的穿针引线下,六合区区长周勇多次带队前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接,拿出十足诚意争取创新港落地机会,最终达成一段校地合作佳话。

破企业之难,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最新数据显示,在科技镇长团的推动下,14年来,一大批企业上市或挂牌,申报专利37万余件;创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8361个,各类研究院、实验室等创新载体7500余个。全省累计协助引进国家重点人才工程计划1237人,省“双创计划”3086人,吸引高校毕业生15万人,培训各类人才57万人次。省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科技镇长团将继续瞄准区域“产业强链”所需,把做强现有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上,积极发挥智库参谋、科技服务、以才引才“桥梁纽带”作用。

应对需求之变,

“团”的战斗力不断提升

不同时期创新有不同的主题,不同阶段基层有不同的期盼。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科技创新门槛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难度持续加大。

具体到身在一线的科技镇长团工作中,一些新的挑战也在出现。从科技需求来看,企业不仅需要解决技术改进、工艺革新,更需要推动突破性技术变革、“卡脖子”技术攻关;从技术供给来看,高校院所缺乏现成的关键核心技术、基础原创成果和高端创新要素,常规性、单方面从高校院所引进人才、转化技术,难以有效解决企业深层次创新需求。

在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创新型企业最为密集的苏南地区,这种变化更早显现。“如果说十几年前基层科技创新更多是理念上的‘破冰’、个体性的‘试水’,当下的需求,则主要是深层次技术合作、突破性技术变革、全链条技术升级。”采访中,不少身处创新一线的团长和团员都有过同样的紧迫感。一位南京江北新区科技镇长团团员直言,面对集成电路、生物基因、科技金融等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以及自带“科技大脑”的海归人才企业,如何找准工作切入点,成为他们新的课题。

汇聚青年力量当好开路先锋(首页看点县域创新一线)(4)

一些传统民企,创新步子也迈得更大了。作为江阴钢铁企业龙头,新长江集团跨入“千亿集团”行列之后,在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不断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上的需求愈发迫切。江阴市第十四批科技镇长团主动把服务送上门,带领企业主要负责人专程赴中科院金属所深度对接,促成双方签订院企产学研合作备忘录。双方将以“管线钢”“高端铸件”等项目为抓手,长期深入开展科技合作,助推新长江集团在高端金属新材料领域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事实上,为了让科技人才“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端”保持精准对接,这些年来,科技镇长团的服务模式一直在迭代更新。从最初的技术交流合作,拓宽到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引进及培养、校企校地科研平台搭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等,真正打出科技成果转化的“组合拳”。

一批平台载体的建成,正发挥着全方位集聚创新人才的超强“黏性”。去年,在武进科技镇长团团员、同济大学副教授庄智的牵头推动下,国际大型暖通人才创新平台——“中欧暖通人才创新港”入驻中欧(常州)绿色创新园。目前,已成功引进中欧知名暖通品牌商超30家,其中欧洲知名品牌商10余家。依托创新港,武进还将建设中欧暖通教育研究培训基地,为绿色建筑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持。

人才和项目优势的叠加效应,为攻破“卡脖子”关键技术提供动能。在盐都区科技镇长团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上硅所盐城新能源创新中心进入实质化运营。为攻关新能源“卡脖子”技术难题,镇长团成员靳俊等人先后往返上海盐城两地十几趟,成功招引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温兆银入驻创新中心,促成创新中心在电解水制氢领域取得多项国际领先技术,在安全储能领域,突破电极、界面及封装等多项国内空白技术,成功申请新能源类发明专利10项。近期,中心与上海电气等企业完成相关技术转让合作,总交易额达2.5亿元。

“供应链不畅、资金周转难怎么办?”“人才短缺怎么找?”面对疫情等因素影响,变中寻机、难中求进,研发创新、保链稳链……成为一线企业发展的关键词。进一步聚焦企业所盼所急所需,助企纾困,刻不容缓。

“我们强化团团联动,搭建跨县(区)合作平台,按照团员专业匹配度,交叉组建海工船舶、家用纺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16支产业链调研团队,深入17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把脉问诊’,梳理企业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的需求。”南通市高级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刘亮说,去年以来,南通科技镇长团为企业发布创新供需信息150余条,协助申报省级以上项目80项,获立项20项、财政拨款3000多万元,申请授权专利98项,帮助企业解决研发、生产、营销难题300余个。

助企纾困,离不开金融活水。无锡科技镇长团成员牵线搭桥,成立规模各2亿元的太湖人才成长基金、太湖人才天使基金,联合毅达资本、彬复资本等市场化、专业化机构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做大人才金融“蓄水池”。省高投集团5名金融人才挂任科技镇长团后,充分发挥镇长团直接对接企业优势,做优企业直接融资服务,率先推出“创投无锡云路演”活动,累计举办115场路演活动,112个项目获得总额超44.5亿元的融资。

不落幕的“接力赛”,

从“我要来”到“留下来”

作为汇聚人才、推动基层创新的重要载体,省科技镇长团实施14年来,加快了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有力推动江苏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不少团长、团员们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经过基层一线的“实战”之后,个人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

从“我要来”到“留下来”,一些人转挂职为留任,或者留在当地创业,跃入江苏创新创业大潮。清华大学博士彭伟平曾连续两次参加科技镇长团,其间积极对接高校院所,帮助宿迁市3D打印研究院引进3D打印和粉末制备领域专家,在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实施创业孵化。2017年挂职结束之际,他选择留在宿迁继续发挥所长,在高新区投资成立江苏奇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开始,我只是想来锻炼一下,取取经,没想到把自己留在了这里。”2018年,彭伟平干脆把家从北京搬到宿迁。一个清华大学博士为何义无反顾到小城市创业?面对不少人的费解,彭伟平很坦然:“创新这条路注定不平坦,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在全身心打拼和宿迁的支持帮助之下,短短几年间,江苏奇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已成长为年产值1.4亿元的江苏瞪羚企业。

一些合作落地生根,持续赋能,转化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长久效益。镇江充分链接科技镇长团资源,围绕打造产业集群“四群八链”,深度发展现代农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侯沛挂职丹阳期间,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特聘专家陈勤教授团队合作,在江苏地区首次引种玫瑰系列彩色马铃薯。“我们同步引进创业团队和行业顶尖人才,成立江苏彩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未来将采用‘公司 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增收,把马铃薯亩均产值从千元左右提升到万元以上,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大产业动力。”侯沛说。

汇聚青年力量当好开路先锋(首页看点县域创新一线)(5)

人才是创新驱动的“第一资源”,如何用好科技镇长团成员这一难得的宝贵资源,打造“永不落幕”的科技镇长团?不少地方政府与团员以及派出高校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对团员颁发“招才引智大使”聘书、在团员后方高校设立“招才引智驿站”、定期调研走访等形式,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真正做到“人走茶不凉”。

泰州设立科技镇长团设立创新创业基地,打造科技镇长团创智云平台,举办科技镇长团创业人才精英赛,打造“科技镇长团之家”等举措,着力为来泰回泰的历届成员提供投资创业、转化成果等一揽子优质配套服务。淮安在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科教资源富集城市设立“人才工作站”,选派一批专业化年轻干部“零距离”联系服务离任团员,对接派出单位。发放“淮上英才卡”,为镇长团成员提供免费人才公寓,挂职期满一年可获购房许可,真正让淮安成为镇长团成员“第二故乡”。

“‘科技镇长团’开辟了一条人才工作服务基层发展的新路径,形成了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果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有效对接的新模式,已成为江苏人才与科技创新的一个品牌工程。”上海交通大学党政办副主任沈丽丹说,十多年来,上海交通大学与江苏保持密切联系,既让校方实践锻炼人才、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有了实实在在的平台,又深度参与长三角遗传咨询诊疗网络、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等一批重大载体建设,实现双向奔赴和互利共赢。

“这是一场创新‘接力赛’,更是一次锻炼提升的机会,希望我能够发挥所学为地方和企业带去帮助,把这种良好的合作机制延续下去。”再过几天,第十五批科技镇长团团员、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妙就将启程前往淮安,成为中国科学院多年来向江苏科技镇长团派出的450多人“兵团”中的一员,出发前,她特地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提前给自己列出一份“任务清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林元沁

编辑: 徐睿翔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