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矛盾的双方进行批评指责,相反,分别赞美争执的双方,肯定他们各自的价值,使他们感到再争执下去只会损害自己的形象,因而自觉放弃争吵,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怎样赞美对方的优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怎样赞美对方的优点(赞美对方的妙处)

怎样赞美对方的优点

不对矛盾的双方进行批评指责,相反,分别赞美争执的双方,肯定他们各自的价值,使他们感到再争执下去只会损害自己的形象,因而自觉放弃争吵。

星期天,小陈一家包饺子,婆婆擀饺子皮,小陈夫妻俩包。不一会儿,儿子从外面跑进去:“我也要包。”

婆婆说:“大刚乖,去洗了手再来。”

儿子没挪窝,在一旁蹭来蹭去。妻子叫:“蹭什么!还不去洗手。看,弄得一身面粉,我看你今天要挨揍。”

“哇……”5岁的大刚竟哭起来。

“孩子还小,懂什么?这么凶,别吓着他!”婆婆心疼孙子了。“都5岁了,还不懂事。管孩子自有我的道理,护着他是害他!”

“谁护着他了,5岁的孩子能懂个啥,不能好好说吗?动不动就吓他!”

小陈一看,自己再不发话,“火”有越烧越旺之势,便说:“再说,今天这饺子可就要咸了哟!平日里,街邻、朋友都说我有福气,羡慕我有一个热情好客、通情达理的母亲,夸奖我有一位事业心强、心直口快的妻子。看你们这样,别人会笑话的,都是为孩子好。大刚还不快去让奶奶帮你洗洗手,叫奶奶不要生气了。”又转向妻子:“你看你,标准的‘美女形象’,嘴噘得都能挂十只桶了。生气可不利于美容呀!”妻子被他逗乐了。那边,母亲正在给孩子擦着身上的面粉,显然气也消了。

2.唤起当事人的荣誉感

讲述吵架者可引为自豪的一面,唤起其内心的荣誉感,使其自觉放弃争吵。

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乘务员关车门时夹住了乘客,但自己还不认账。这时,一青年打抱不平,对乘务员说:“你是干什么吃的!不爱干,回家抱孩子去!”乘务员的“嘴”像刀子,两人吵了起来。这时,车上有位老工人看看青年胸前的厂徽,想起了什么,挤了过去,拍拍青年的肩膀说:“小丁,你当机修大王还不够,还想当个吵架大王吗?”青年说:“师傅,我可不认识你呀!”“我认识你,上次我去你们,你站在门口的光荣榜上欢迎我,那特大照片可神气呢!”小伙子一下红了脸。老工人说:“以后可不要再吵架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嘛。”一场纠纷就这样化解了。

3.恰当地“褒一方,贬一方”

人们在吵架的时候,经常为了谁对谁错、谁好谁坏而争执不休。因此,劝架者应抓住一点,在对一方进行劝解时避重就轻,不对双方道德上的孰优孰劣作出判断,而是在二者个性、能力的差异上适当地“褒一方,贬一方”,使被褒的一方获得心理满足,并放弃争执,而又不伤害被贬的一方,使劝解成功。

小陈和小杨是某学校新来的年轻教师。小陈心眼细,考虑事情周到。小杨性情有些鲁莽,但业务能力较强。一次,两个年轻人发生了争执。小陈说不过小杨,感觉很委屈,跑到校长处诉苦。校长拍拍小陈肩膀说:“小陈啊,你脾气好,办事周到,这个大家都清楚,也都很欣赏。可是,小杨天生是个爆性子,牛脾气一上来什么都忘了,等脾气过去了就天下太平了。你是一个细心人,懂得如何团结同事、搞好工作,你怎么能跟他那爆性子一般见识呢?”一番话说得小陈脸红了起来。

4.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缩小争端本身的严重性,使一方或双方看淡争端,从而缓和情绪,平息风波。某厂一对新婚不久的夫妻因家庭小事闹矛盾。女方一气之下跑到本厂娘家哭诉告状,说男方欺负她。哥哥听罢,心想:妹妹结婚不久就遭妹夫欺负,日后还有好日子过?于是,气愤地扬言要去教训妹夫。这时,父亲充当起“和事佬”来,首先对儿子说:“别冲动!教训他就能解决问题吗?再说,他家又不在厂里,一个人孤立无援的,你去教训他,旁人岂不要说闲话?好了,妹妹自己家里的小事,用不着你操心,还有我和你妈呢。你多管些自己的事去吧。”

待儿子息怒离开后,父亲又劝慰女儿说:“别哭了,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都结婚出嫁了,还耍小孩子脾气,多羞人。小夫妻哪有不吵架的?我当初和你妈就常吵闹呢。不过,夫妻吵架不记仇,夫妻吵架不过夜。你不要想得太多,日后凡事要大度些,不要像在娘家那样娇气任性。好,快点回你们小家去,不要让他到这里来找你回去,他是个不错的小伙子。家丑不可外扬,以后,丁点儿小矛盾不要动不动就往娘家跑。”

女儿点头止哭,像没事一样,回她的小家去了。

夫妻吵架本是稀松平常的事,而当事人本身却认为事情很严重。因此,父亲在劝慰女儿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夫妻闹别扭只是“丁点儿”小事情,促使女儿把争端看得淡一点。女儿在冷静思考之后,认同了父亲的看法,思想疏通了,气也自然消了。

将鼓励寓于赞美之中

不是任何赞美都会产生正面效应,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对学生、下属、晚辈等表示赞美,如过分使用溢美之词,则可能会助长对方骄傲、自满、浮躁的情绪,不利于对方学习、工作、做人等的进一步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赞美时应当把握好分寸,适可而止。少一些华丽的不切实际的溢美之词,多一些实实在在的引导、肯定和鼓励,既满足对方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又令其感受到肩上的责任和期冀,从而更加懂得上进。

丰子恺考入浙一师后,李叔同教他图画课。在教木炭模型写生时,李叔同先给大家示范,画好后,把画贴在黑板上。多数学生都照着黑板上的示范画临摹起来,只有丰子恺和少数几个同学依照李叔同的做法直接从石膏上写生。李叔同注意到了丰子恺的颖悟。一次,李叔同以和气的口吻对丰子恺说:“你的图画进步很快,我在南京和杭州两处教课,没有见过像你这样进步快速的学生。你以后,可以……”李叔同没有紧接着说下去,观察了一下丰子恺的反应。此时,丰子恺不只为老师的赞扬感到欢欣鼓舞,更意识到在老师没有说出的话当中包含着对他前程的殷切希望。于是,丰子恺说:“谢谢!谢谢先生!我一定不辜负先生的期望!”李叔同对丰子恺的赞扬,激励他走上了艺术生涯。丰子恺后来说:“当晚李先生的几句话,确定了我的一生……这一晚,是我一生中的一个重要关口,因为从这晚起,我打定主意,专门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变。”

将鼓励寓于赞美之中,一定要注意赞美须具体、深入、细致。

抽象的东西往往很难确定它的范围,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美的东西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感受得到的,很具体。如果要称赞某人是个好推销员,可以说:“老王有一点非常难得,就是无论给他多少货,只要他肯接,就绝不会延期。”所谓深入、细致,就是在赞美别人的时候,要挖掘对方不太显著的、处在萌芽状态的优点。因为这样更能发掘对方的潜质,增加对方的价值感,赞美所起的作用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