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江西的读者,说他先祖曾是道光年间的翰林,做过几年京官,后外放苏州知府,可是族谱上说后来又被调任云南曲靖知府。他问御史这不是犯了什么错误,好端端地从一个省城知府被降到了边远省份的穷府。

清末知府官职有多大(清代知府品级相同)(1)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在大多数人看来,从省城知府调任为一般知府肯定是降级,况且江苏是富裕省份,而云南又是穷省,经济收入也不在一个档次。

事情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御史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苏州知府调任曲靖知府,非但不属于降级,而是略有提升,如果不出意外,任满后即可按部就班升任道员。

清代知府是如何区分等级的

知府属于地方中级官员,按照《光绪会典》卷四的记载,全国共设府185个,至光绪、宣统年间,奉天、吉林、黑龙江、新疆、台湾建省后,府的数量提升至215个。

知府的品级初为正四品,乾隆时期为了区别知府与道员上下级关系,于乾隆十八年定知府品级为从四品。

清末知府官职有多大(清代知府品级相同)(2)

广义上来讲,不管是省城的知府还是一般的知府,品级、俸禄都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就是养廉银的数字不一样,富裕的省份养廉银多,穷省则少。这不仅仅是知府,总督、巡抚乃至知州、知县也是如此。

尽管品级都是从四品,但各省知府的“缺”又是不一样的。明代时,将各省的府分为大府、中府、小府,其标准就是钱粮多寡。清初时期也沿袭这个做法,顺治十四年停止了府、州、县分三等的办法,但也没有制定新的分级制度。

尽管府的分级标准没有明确,但有三十个府被认为是全国一百多个府中的最要者,分别是:直隶的真定、保定、河间;江南的江宁、淮安、扬州、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山东的济南、青州、兖州;山西的太原、平阳;河南的开封、彰德;陕西的西安、延安;江西的南昌、吉安;湖广的武昌、荆州、襄阳;福建的福州、泉州。

清末知府官职有多大(清代知府品级相同)(3)

雍正九年时,提出了另一个划分知府等级的办法,即以冲、繁、疲、难四字为标准划分等级。按照官方的说法,“冲”指地当孔冲者,即交通要道;“繁”指政务繁纭,即事情多;“疲”指赋多逋欠,即钱粮亏欠;“难”指民刁俗悍,命盗案多,即难以治理。

按照这个标准,凡是四字俱全的则为“最要缺”,三字的为“要缺”,二字的为“中缺”,一字或一字没有的则为“简缺”。新的标准制定后,不同的知府任命的办法也出台了,最要缺的知府被定为“请旨缺”,要缺知府为“题补缺”,中缺、简缺知府则定为“调补缺”。

看到这么多“缺”是不是觉得很头痛也难以理解,实际上也很简单,通俗的理解就是最要缺知府需要吏部、军机处提名,然后由皇帝钦定;要缺知府则由地方督抚举荐,得到朝廷认可后实放;中缺、简缺知府则归吏部拣选。

清末知府官职有多大(清代知府品级相同)(4)

了解了清代知府的划分标准,就可以回答开文提出的问题了。

清代哪些府属于最要缺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全国最要缺的知府数量不算太多,总数为29个,分别为:

直隶保定、天津;东北的奉天、龙江;江苏的淮安、扬州、镇江、常州;安徽的凤阳;河南的开封;陕西的西安、汉中;甘肃的宁夏、西宁、凉州;浙江的嘉兴;江西的吉安、饶州、赣州;湖北的汉阳、荆州;湖南的岳州;福建的福州、漳州、泉州;广东的广州、肇庆;云南的云南、曲靖。

清末知府官职有多大(清代知府品级相同)(5)

苏州府作为江苏巡抚驻地,与江宁府都属于省府,但却不属于最要缺,而是“繁、疲、难”三字的要缺。这就意味着苏州知府出缺,例由两江总督、江苏巡抚题奏拣选。而云南曲靖府则属于四字最要缺,这是需要军机处提名皇帝钦点的。

知府的选任大概有一个基本的路线,理论上说知府出缺例由京察一等记名之翰林院侍读、侍讲,内阁侍读、给事中、御史及六部郎中、员外郎,顺天府治中、盐运使司运同、府同知,直隶州知州升任。

然而这是属于升任,就以江西这位读者的祖上情况来分析,他是翰林出身在京做过几年官,不出意外应该是以翰林院侍读、侍讲的身份升任苏州知府的,就这已经属于高配了,一般是放中缺或简缺。

但更多的情况是,最要缺、要缺知府往往又是中缺、简缺知府平调的。事实上,中缺、简缺知府是如果在地方大计考核中成就优异,很少有机会升任为道员,而是按部就班逐级调任。

清末知府官职有多大(清代知府品级相同)(6)

换言之,苏州知府调任曲靖知府也算是升官,如果任满通过考核,那么下一步就是升任道员,如果是翰林出身,可能还会调任京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