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本期要跟您分享的这本书叫《明清小说脞谈录》。听到这个书名,您可能会感到奇怪,什么叫脞谈?脞谈录又该如何理解呢?“脞”这个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是细小而繁多,琐细、细碎的意思,咱们可以简单地把脞谈理解为杂谈。所以,今天跟您分享的这本脞谈录,实际上是把明清时代的一些经典小说,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等,用做学问的严谨态度和杂谈式的交流方法,在细节上重新延展了它们的深度和维度。书中所涉及的内容,或新鲜或有趣,还有不少值得玩味的冷知识和小段子。下面,就来脞谈一下明清小说,长长知识吧。

几分钟带你读懂三国演义(带你细品三国演义里的小知识)(1)

在分享这本《明清小说脞谈录》的过程中,我会分四个部分为您讲述六本经典的明清小说:今天,我们先讲第一部分,我将为您讲述大家都很熟悉的《三国演义》,讲讲书里有关睡觉的那些事,还会跟您聊聊武圣关羽的性格特质,以及张飞的眼睛究竟长啥样等话题;第二部分,我将为您讲述的是《西游记》和《聊斋志异》,探讨唐僧“金蝉子”称号的来历,还有到底存不存在“松箍咒”,以及“聊斋”这个名字究竟有什么深层含义;第三部分,我将为您介绍《红楼梦》中的女儿之睡,向您展示中国古典小说中描写的睡觉的化境是什么样的;第四部分,我们来关注一下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儒林外史》,从考试、武侠、吃饭三个方面来解读当时的世风人情。

有关睡觉的桥段

我们先从《三国演义》中有关睡觉的那些事儿讲起。“睡觉”在《三国演义》中一共出现了十几次,其中不乏一些非常精彩的桥段,作者通过描写睡觉从侧面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制止住两位暴躁的老弟,安安静静地在院子里等了很久,直到诸葛亮睡醒方才恭身求见。诸葛亮的午睡显然是一次假睡,目的是为了试探刘备的格局以及他的诚意。除此之外,安排这场慵懒的午睡还有两层用意:第一,诸葛亮自称卧龙先生,这个“卧”字可不就是睡觉时的姿势。汉末名士讲究的就是怡然自得、潇洒自如,这段有关午睡的描写,把诸葛亮的名士风流体现得淋漓尽致;第二,诸葛亮出山后为了兴复汉室,可谓是废寝忘食、殚精竭虑,曾经悠然自得、想睡就睡的卧龙先生也不得不把睡觉的事先放到一边,将全部精力都投入事业当中,最终积劳成疾。您看,作者通过对睡觉的描写,就把诸葛亮身上的名士风流和他后半生为国操劳的人物特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了。

几分钟带你读懂三国演义(带你细品三国演义里的小知识)(2)

《三国演义》里还有一位大人物也非常擅长假睡,那就是曹操。他曾对左右吩咐:“吾梦中好杀人,睡着时汝等勿近前。”这是什么意思呢?曹操真的喜欢梦游杀人吗?当然不是。《三国演义》中把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心狠手辣又多疑猜忌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防止有人在他睡觉时行刺他。为了达到震慑效果,曹操自导自演了一出大戏。话说某天,曹操正在午睡,突然一脚把被子蹬开了,旁边的侍从连忙过来给他盖上被子。就在这时,睡得好好的曹操突然一跃而起,拔剑将自己的侍从击杀,然后又接着躺回床上睡觉。过了一段时间,曹操睡醒了,惊奇地向左右发问:“谁把我的侍从给杀了?”众人才把曹操梦中杀人的情节如实相告,曹操听闻大哭不止,传令厚葬侍从。借此,曹操用精彩的表演骗过了所有人,让大家认为他梦中就是喜好杀人。

曹操以睡为名,使诈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以谋略著称的东吴大都督周瑜也不遑多让。事件的起因是周瑜的老同学蒋干过来找他喝酒叙旧,名义上是联络感情,实则为曹操刺探军机。周瑜是何等精明之人,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用意。于是,他将计就计,假装不胜酒力,留老同学和自己在同一个屋睡觉。这一夜,两人都过得不平静。先是周瑜假睡,故意让蒋干发现了自己的军事机密。然后,周瑜又暗中派人半夜密报军情,给蒋干上演了一出计中计。假戏要做足,周瑜密谈前特意呼唤蒋干,而蒋干则直接装睡不应,非常机缘巧合地偷听到了周瑜特意泄漏给他的军事情报。在这段“蒋干盗书”的经典戏码中,双方都心怀鬼胎,意图通过假睡来欺骗对方,就像毛宗岗老先生的评点一样“周瑜之醉,醉却是醒;蒋干之醒,醒却是梦”。蒋干被老同学周瑜安排得明明白白,把虚假情报呈到了曹操案前,为赤壁之战孙刘联盟的胜利再添一份助力。

几分钟带你读懂三国演义(带你细品三国演义里的小知识)(3)

《三国演义》里描写了这么多次睡觉的场景,唯独有一次睡觉的主人公却不是故事的主角。长坂坡上,一身是胆的赵子龙杀了曹军一个七进七出,怀里还抱着当时还是婴孩的刘禅。这位蜀汉政权未来的接班者现在正在做一件大事,那就是睡觉。您想,带着娃连斗曹操数十员猛将,全身而退,还能让怀中的婴孩安睡无恙,赵云的武艺得高到什么地步。作者正是通过睡觉这件事,把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的高大形象凸显出来。后来,金庸在小说《飞狐外传》中,描写大侠苗人凤抱着熟睡的女儿和敌人打斗这一情节就是借鉴《三国演义》里这一著名桥段。

关羽的“套中人”性格特质

说完睡觉的事,咱们接下来说一个人,那就是武圣关羽。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高光时刻: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用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体系来评判,关羽堪称完人,唯独有个缺点就是有些傲气、刚愎自用。在本书中,作者形容关羽就是“装在套子里的人”。您可能在上学的时候学过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描写了一个胆小怕事、恐惧变革、生怕出什么乱子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他总想用一种所谓的套子把一切都安全地罩住,他的雨伞、怀表,甚至还有他整个人。听起来,这样一个小人物跟关羽差着十万八千里,怎么能相提并论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几分钟带你读懂三国演义(带你细品三国演义里的小知识)(4)

首先,关羽忠义无双,这个忠义就是贯穿全书把关羽的精神世界装进套子里的本源。鲁迅曾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我们在这里可以套用一下,改成“欲显关羽之节义而似伪”。关羽究竟做了什么事才让人在道德层面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呢?我们来看三个例子:

第一,关羽当年在兄长刘备战败与其失散之时,不得已携两位嫂嫂投降曹操。关羽对此的解释是:“我是降汉,不是降曹。”其实,关羽说的“降汉不降曹”是一句矛盾的话。因为当时天下用的是汉献帝的年号,名义上还属于大汉的江山。关羽既忠于汉室,就应该是汉室的臣子,何来降汉一说?我们做这样的分析并不是在嘲笑关羽降曹,只是认为他对封建伦理的过分执着导致他自身矛盾重重。

第二,关羽在守护两位嫂嫂时,极度注重自己的行为和礼数,每三天到嫂子处问安一次,任何事情都要先请示嫂嫂再做决断。作为独镇一方的领军大将,君命尚有所不受,而关羽为了顾忌叔嫂之间的礼教竟然什么事都听从两位嫂嫂的。作者认为关羽的心中仿佛住了一群看不见的观众,他们时时刻刻都在监督着关羽的一言一行。关羽极度看重礼教又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高洁傲岸的形象,一步步钻到固化的套子里。

第三,曹操当年与汉献帝在许田围猎时,曾僭越折辱汉献帝,要不是刘备在一边悄悄拦着,关羽早就掏出大刀斩杀曹操了。此后,关羽也曾跟刘备提过,要不是当年大哥你拦着我,我早就把曹操给杀了。然而,在华容道发生了什么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关羽在真的有机会诛杀曹操的情况下却把人给放了。如此看重个人义气让关羽迷失了家国大义,更何况关羽在去华容道之前还给刘备立了军令状:不拿曹操的人头回来,就拿自己的人头替代。可见,在关羽心中,自己的生命远没有名誉重要。

正是因为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极其看重以及对自己高洁品质的精心维护,让关羽成了标准的套中人。不过,不同的是,别里科夫的套子是一种隐藏自己的保护伞,而关羽的套子更像是一种对其精神世界的华丽包装。

张飞的“豹头环眼”

说完了关羽的性格特质,咱们最后再来关注一下张飞的容貌特征。提起张飞,很多人一定会说到“豹头环眼”这个词,再往细入描述,就是黑面圆脸的长须大汉。但在古典小说里,“豹头环眼”可不止用来形容张飞一个人,《水浒传》里的林冲,《封神演义》《说岳全传》《七剑十三侠》等作品中的十几位人物都被这样描述过。这个“豹头环眼”的环眼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一直以来,学界对环眼有两种主流的解释,一种认为环眼就是圆眼睛、大眼睛;另一种则认为是环形的眼睛。本书作者经过仔细考究,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答案。他认为环眼应该是指马的眼眶上有白圈,所以张飞的环眼应该简单地理解为眼白比较多,就像马的眼睛。《三国演义》原文是这样描写张飞的样貌的,说他“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从语境上就对上号了,用豹头、马眼、燕颔、虎须来形容张飞的容貌。至于张飞的眼睛是不是又大又圆,我们可以联想一下马眼,还是比较符合又大又圆的描述。


来源:微信公众号“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原标题:为你读书 | 细品《三国演义》里的小知识)

作者:读书会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