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拥有海量数据,这些数据成为人们作出推断和决策的依据在义务教育阶段,“数据分析观念”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关键能力,是学习统计与概率的核心目标如何有效地树立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笔者结合历年教学经验,从《会说话的统计图》这堂课入手,进行了相关的思考 ,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学生数据分析优化课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学生数据分析优化课程(关于树立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思考)

学生数据分析优化课程

现代社会拥有海量数据,这些数据成为人们作出推断和决策的依据。在义务教育阶段,“数据分析观念”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关键能力,是学习统计与概率的核心目标。如何有效地树立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笔者结合历年教学经验,从《会说话的统计图》这堂课入手,进行了相关的思考。

(一)让学生感知数据分析,要从数据收集开始,体会数据收集的必要性。

数据分析时,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在搜集数据之时,通过分析做出判断。

例如,在《会说话的统计图》的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后,通过陈东从妈妈那里收集到了自己1-10岁的身高数据的情境,让学生有收集数据的意识。

此后,学生通过观察陈东1-10岁的身高数据,找到它们之间数量变化的关系,去合理预测陈东12岁时的身高。当然,如果时间足够的话,教学时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研究,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统计图的数轴单位长度改变了,图像所呈现出来的样子也改变了。这便要求在分析数据时,一定要仔细观察坐标轴,特别是单位长度。例如,通过对两幅不同单位长度的销量图的数据比较,让学生明显地感受到单位长度变小了,图像变化趋势就更加明显了,这对以后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具有很好的现实启发意义。

(二)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方法,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学生只有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了简单整理,才能更好地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从而作出决策。

在《会说话的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整理数据,由统计表到条形统计图再到折线统计图,经历一个对比优化的过程,从而确定用折线统计图来研究“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身高增长变化情况”这一问题。

经历了这样一个循序渐进、深入探究的过程后,学生会对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得更加深刻、到位,他们的数据分析意识也将进一步增强。

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意思以及单位长度也是数据分析中关键的一环,能认清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意思、能感受到横轴和纵轴的单位长度对图像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

例如,在“猜一猜哪个是华为2010-2018年全球手机销量”的问题中,让学生体会在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意思相同的情况下,单位长度如果不一样,折线的走势也会呈现不一样的样子。

(三)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感受数据分析的随机性,使分析结果更科学理性。

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是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很必要的一部分。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

例如,设计问题“那现在我们能否肯定我国小学生的近视率一定在上升的呢?”,让孩子感受到数据的随机性,进而想到数据的时间太短、数据的调查范围太窄、数据的数据量不够,从而直观地感受并认识到,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要尽可能多收集一些数据,这样才能使分析结果更科学合理。

总之,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不只是数学教学的核心词,更是培育数学学科基本素养的有效载体。只有从培育数学素养的高度,重视数据分析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解读数据与分析数据的过程,在积累数据分析活动经验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提升数学课程的教育价值。

作者:刘佳

工作单位:长沙市天心区青园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