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于生子厚,禀予独艰哉。超凌骤拔擢,过盛辄伤摧。苦其危虑心,常使鸣心哀。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山穷与水险,上下极沿洄。故其于文章,出语多崔嵬

“天于生子厚,禀予独艰哉”欧阳修对柳宗元一生际遇艰难困顿深表怜惜。“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赞许他在文坛高蹈出世,妙绝千古,“超凌骤拔擢,过盛辄伤摧”对柳宗元的人格做出公正客观的赞誉。

柳宗元一生两次被贬。当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候,贬官居闲期间益自刻苦为文,他把自己放情与山水间,专心诵读,写作诗文。这一段时间他是过着出世的日子。”当他被贬为柳州刺史时清廉刚毅,政绩卓越。这四年他是过着入世的日子。

在文学上,柳宗元的成就让很多后人望其项背。他擅长诗歌、辞赋、散文、寓言故事等等

“清白可鉴,终不媚私。”在为官上勤政爱民,心系民众,其“官为民役”的民本思想影响至今。

他的文学成就和为官作为正体现了他出世入世的人生境况和美好的人生态度。就这些观点浅谈一二。

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是永州和柳州。通过柳宗元在永州和柳州的生平事迹来谈谈,他的入世出世。

〖一〗在被贬地永州,司马只是一个闲置,想入世也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都未来得及实现,只好寄情于山水之间。

永州在湖南省西南部,和广西 贵州交界。当时人烟稀少,疾病流行,虫蛇出没。柳宗元给朋友的信里说这里山上、田野里边全都是蝮蛇,(蝮蛇是一种毒蛇)还有大蚂蜂,水里边有毒虫,在这样原始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言语不通,水土不服。自己身体越来越不好,记性也差了,看古人的传记看到后面忘了前面还要重新翻回来看看是在看谁的传记。柳宗元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寄身在寺庙里。也没有多少自由,因为是被贬之人。有诗云:“行如有绳索捆绑,处如带脚镣手铐,不敢越雷池一步。”同他一起来永州的有表弟和堂弟还有母亲。母亲不到半年就去世了,堂弟之后也病死在永州。

还在长安时,他与杨氏成婚,婚后仅三四年 妻子就去世了,并没有给他留下孩子。来到永州,传宗接代也是柳宗元心里的大事,那时他已三十多岁,有一女夭折,其母身份不祥(因身份低微没有名分),在那样的一个被贬的地方,柳宗元的身份也找不到门当户对的女子成婚,却也不能没有后代,只好找了身份低微的女子为其传宗接代,对于女子的身份很是隐晦。柳宗元后来有两男两女,不知道是几个女子所生。作为一个司马的官职,和地位低下的女人生孩子,是不能给女子名分的,这是唐朝婚姻制度所限(唐朝把人分三等,官人、良人、贱人相互之间不能通婚)。

“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所哭为何?名为贬官,实为监禁,换了谁都会泪洒青衫的。造化弄人,困居永州十年,柳宗元实在闲得无聊,只能寄情山水,苦中作乐,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这一段时间他是过着被出世的日子。

永州于柳宗元也许是不幸的,但柳宗元于永州却是幸事。柳宗元自己开垦出来荒山、修亭。寄情与山山水水,为永州写了大量诗词,让千年以后的永州成了文化旅游区。

柳宗元真实的现状是贫病交加,只有给朋友的信中才看出来他的状况,自己住的地方经常着火,半夜光脚跑出来,身体有病 经常走路膝盖疼,有病不能医,荒草盖屋,椰子壳当水瓢,蜘蛛蜗牛爬满窗,这样的状况下,柳宗元随遇而安,乐于老百姓为伍,诗云:“俚儿供苦笋,伧父馈酸楂”

柳宗元想给心灵放假,找一个安静没有世俗的地方安放自己,有诗云:“既委废於世,恒得与是山水为伍。但当把锄荷锰,决溪泉为圃以给茹,其隙则浚沟池,艺树木,行歌坐钓,望青天白云,以此为适”,这些都能看出柳宗元在永州被出世的境遇。

柳宗元短短一生中,有诗文600余篇,在永州的十年中就有331篇,占其全部创作的50%以上。依诗慰苦心。

《永州八记》里体现柳宗元隐隐的出世的心境。他说:“时间有空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与随从爬高山,到茂盛的森林,走遍萦回曲折的溪涧,幽静的山泉,奇怪的石头,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得大醉。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意有所至,梦也同往。醒来之后就起身,起身之后就回家。

再看看他的江雪读出来有一种出世的感觉,不知道别人认同否。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一片万籁俱静的意境。淡泊自甘、清寂自处的高洁情怀,柳宗元像雪一样的高洁,漂浮与天地之间。为什么我想到了苏轼词“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因为我想让柳宗元成仙而去,离开这不合时宜的烦恼之地。

再看一首渔翁

唐 · 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同时抒发了自己苦中作乐的感情。

让我想到了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表明自己无意出仕,厌倦官场而隐。柳宗元不也表达出来了这种心情么。不同的是,陶渊明是甘心情愿回归自然。柳宗元是被动寄情与山山水水。

再说说柳宗元的佛心。佛门一直都是出世的态度。他说吾自幼康复佛,求其道,积三十年,被贬永州之初,他借居在寺庙里。柳宗元在永州曾有诗记录说,凌晨取井水漱口齿,拂失落衣服上的尘埃,恭顺地捧着经籍去超师院读禅经。可“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但柳宗元心里佛是不一样的,他是把佛、道、儒三家思想融会贯通的,他有自己的佛道。他不会完全的甘心情愿的像佛家一样出世。

无心出世而出世,柳宗元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百姓的疾苦,文章处处可体现的。在《黔之驴》、《临江之麋》中,柳宗元借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以驴和麋鹿悲惨的结局暗示黑暗势力的悲惨下场。他在《送宁国范明府诗序》中提出了“官为民役”、在《送薛存义之任序》中提出了“民可黜罚”的民主思想,在《捕蛇者说》中发出“鸣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呐喊,在《晋向》中提出“民利民自利”的真知灼见,把民本思想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至今震撼人心。在那样一个封建王朝里,能把民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真是了不起的儒家思想。

公元八一五年柳宗元的命运发生了转变

815年, 柳宗元被召回长安,他可喜的心情是明显的有诗云:“庆幸自己能重回京城,兴奋地挥笔写下《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诗云: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可怜他的欣喜,在长安不到一个月,因刘禹锡的一首“桃花诗”为由,又因唐宪宗一直对“二王八司马”心存芥蒂。柳宗元再次被贬,这次官位提升了,贬的更远了, 贬到柳州当刺史,十年一梦,终成空,柳宗元的心情是怎样的 ?这个时候他顾的不是自己。当得知刘禹锡被贬播州后,柳宗元不顾皇帝对自己不忿,还是立即上书要求与刘禹锡调换,他愿意去更远的播州。柳宗元说:“播非人所居,而梦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生死 之间,微言大义。都说患难见真情,柳宗元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之心,可歌可泣。事实上唐宪宗是不会听柳宗元的。后来刘禹锡被贬去连州,比播州近。

柳宗元与苏轼的人生态度对比(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1)

柳宗元与刘禹锡友谊的小船结识与公元793年,在这一年的恩科榜中一同中进士,年龄相差一岁,九年以后刘禹锡在任职的过程中结识了韩愈与柳宗元,这是唐朝三大文坛风云人物的首次聚会,因为惺惺相惜结为好友。

这一次柳宗元与刘禹锡惜别,再也无想见日。别离诗一首让人泪目诗云:“《重别梦得》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刘禹锡写下答诗: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歧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

在去柳州的路上柳宗元走了三个月。而他在柳州最终呆了四年。

〖二〗柳州的柳柳州,居江湖之中则忧其民。积极入世造福一方。

鲁迅说过真正的强者是能直面生活的痛苦,毫无躲避的承受。来到柳州 柳宗元的官职是刺史也就是柳州市长 ,这样的身份可以让他施展才能惠及百姓,展现政治抱负。

夫文章政事,不判两途。侯固以文章而能政事者,而又以游观为为政之具,俾乱虑滞志,无所容入,然后理达而事成,故惠化至今。

柳宗元自称柳柳州,看来柳宗元已然接受了在柳州的现状。柳州比起永州来更加遥远蛮荒,自然环境险恶;古木参天,毒蛇盘距,猛兽出没,而且治安情况恶劣。柳宗元在柳州的四年却为柳州老百姓做了重大贡献。解放奴婢、挖井取水、广种柑橘柳植树造林、开垦荒地、推广医学。

只有四年,如果再多几年柳宗元还会做出多少惠及百姓的大事呢?

解放奴婢

柳宗元在柳州,遇到这样一件事,他来到村里体察民情,接待他的是当地财主,这人毕恭毕敬的接待刺史大人喝茶,柳宗元发现他家奴婢很多, 就询问了情况,主人答到,我家有五六十奴婢,这些奴婢是欠我的佃租还不起,过来抵债的。柳宗元说,他们欠你的债该还,他们给你做工也得折算工钱。

柳宗元回去以后决心废除“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的残酷风习,制订了一套让奴婢恢复人身自由的办法,规定那些已经沦为奴婢的人,按时间算工钱,抵完债就能恢复人身自由。此举措给广大贫苦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后来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

开办教育

柳宗元上任后,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鼓励孩童积极念书,受教育。在政事之余,柳宗元还耐心接受青年学子的拜访,对他们循循善诱。衡山和湘江以南考进士的人,都把子厚当作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指点讲解而作画撰写文词的人,从他们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很好的章法技巧。柳宗元不愧是一位好老师。

比如他写的《郭橐驼传》。别人问郭橐驼为什么他种的树能长得这么好,他说“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映射到生活就是因材施教,应该让孩子以他的天性生长。

挖井取水

柳宗元到柳州以前,柳州找不到一口水井,老百姓迷信,说挖井会伤了“龙脉”,破坏“风水”。吃水用水就沿着狭窄的崖路上下往返到柳江边汲水。如果天旱水浅,到江边的距离就更远了;到了雨季,路险泥滑,汲水更加危险,稍有不慎,脚下一滑,汲水的人就会从陡坡上翻滚下去,轻者跌断手足,重者还会送命。

柳宗元到柳州后,体察民情,决定凿井供居民饮用。他命令部下蒋晏,率领数十名军士,在城北隍上开凿第一口水井。一直凿到66尺深,才打出井水来。这时,柳州城里的百姓,都扶老携幼跑来观看这一奇迹。在这些百姓当中有的活到七、八十岁都还没有见过井的,当他们喝到清冽的井水时,都不禁高兴得欢呼雀跃起来。柳宗元凿井之前,也曾有人试挖,但都崩塌,因此,都不敢继续开凿。柳宗元不信“讹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终于凿井获得成功,做了一件流传千古的利民好事。从此柳州才有了冰井。

植树造林、开垦荒地

柳宗元把目光投向农业落后的问题上。当地是丘陵地区,城外有着大片大片的荒地。看到百姓艰苦贫困的生活,柳宗元下决心改善这样的面貌。他以父母官的身份,号召、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开荒垦地,种树种菜,鼓励发展生产。仅大云寺一处开垦的荒地、就种竹三万竿,种菜百畦。有了足够的土地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蔬菜,人民的生活才能走出饥饿和贫穷。

他还重视植树造林,身体不好也亲自参加植树活动。当时城里、河边都种了许多柳树。提笔写下《柳州城北隅种甘树》诗云: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门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他的文明观念还渗透到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上。柳宗元在位期间,整治了不少街巷,修筑了一些庙宇,并开发了不少自然景观。

推广医学

柳宗元特别关心医药,重视搜集民间验方,他在柳州曾三次患重病危殆,幸得友人所传民间验方治愈,他整理起来,曰《柳州救三死方》散发民间,倡导医学治病。教老百姓练习华佗传下来的古式保健操“五禽戏”。自己种植草药,并且研究他们的功效,比如仙灵毗、木槲花等

并写下《种木桷斗花》诗云:

上苑年年占物华,飘零今日在天涯。

只因长作龙城守,剩种庭前木槲花。

备注:《柳州救死三方》今不可考证其科学性。

在柳州度过的余生最后的风雨四年里,柳宗元鞠躬尽瘁,用自己毕生的才华和心血,为当地人民谋生谋福。柳宗元在柳州的四年,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是他政治生涯中令人叹息的结尾。但作为柳州历史上名垂青史的好官,他付出的精力和做出的贡献,是伟大的。柳宗元就像一根风中的残烛,尽其所有的光芒,照亮了一方荒芜。

就在 宪宗大赦天下,宪宗被裴度说服,召柳宗元回长安之际,他在柳州因病 去世,年仅四十六岁。他去世后刘禹锡为他抚养了儿子周六周七 还为柳宗元整理诗集,要不然我们现在可能看不到柳宗元的诗。

柳宗元字子厚,他的的确确配得上一个“厚”字。一生直面苦难的入世皆因放不下一身责任。

柳宗元与苏轼的人生态度对比(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