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彬我小的时候,挺喜欢读书的,可惜没有钱买书,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下楼去徐州?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下楼去徐州(到徐州看书去)

下楼去徐州

胡正彬

我小的时候,挺喜欢读书的,可惜没有钱买书。

我的亲戚邻居里,也没有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别说读书了,就是找一张擦屁股的纸都很难!

前几天,看到莫言小时候读书的故事,说是他邻居有书,他给邻居推磨,用劳动换书读,他自己觉得挺不幸的,在我看来,他其实挺幸运的,我是空有一身力气,也换不来书读。

我哥哥比我高三届,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哥哥上四年级,没上学之前,每天早晚,听见哥哥抑扬顿挫的读书声,对我,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再后来,我上学了,我哥哥的语文课本,就是我的课外读物。

后来,我就大了,读初中读高中,还是没钱买书。

我读的是农村中学,只有课桌,没有图书馆,老师们拥有的,也就是几本教科书,当然,就是有,也不能读课外读物,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看教科书作练习题,就是我中学生活的全部了。

后来上了大学,按说可以多读些书了,学校图书馆里有堆积如山的书籍,科学的、文学的、历史的,各种各样。遗憾的是我学习成绩不好,整日疲于应付作业考试,书倒是看了不少,还是教材。

读了高中读大学,读得有些厌烦了,对书籍有一种叛逆,虽然最后也拿到了大学文凭,其实没有好好地读几本书,算是一个冒牌的知识分子。

那种读书,是应付差事,是一种专业培训,不是兴趣性读书,不是我所说的读书。

等到大学毕业,有钱了,也有时间了,人却浮躁了。工作要进取,生活要富足。吃肉喝酒东奔西走,找老婆买房子赚外快养儿子,忙忙碌碌,碌碌无为,名义上是个知识分子,其实没什么知识。

现如今,人到中年,家庭稳定,儿子也大了,老婆也老了,事业基本定型,前途是可以望见的,未来是可以预见的,忽然之间,心就安定下来了,除了亲戚朋友正常来往,应酬也少了,即使有应酬,不喜欢的统统都拒绝了。

日子又回归平淡的日子了。

忽然明白,平淡才应该是生命的本质,只有平淡才能平静。

儿子不在家,老婆不粘人,太平静的日子,离寂寞也很近。

王维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不关心,不等于什么都不干,坐等时光流失。

人越老,越是要给自己找点事干,否则,就老得快。

于是想起自己的少年情怀,读读书写写字,其实是不错的选择。

不管怎么说,总比打麻将侃大山要好些吧,打麻将伤身体,侃大山论是非,搞不好就惹上是非。

还是读书好,就是不长知识不增加修养,起码能打发时间,也不打扰别人,是个有品位的爱好。

要读书,先买书。

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

我不认可,如果有钱,还是自己买书好。

自己的书,读着更踏实,不用被人催,不用担心把书弄坏了没法交差,更重要的,读完的书还可以当装饰品。

书是越久越值钱,百年以后,留给子孙,也是一种高雅的遗产,留几箱子书给子孙,比留一座房子要长久,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一座房子,产权也就七十年,一本书,好好保存,千年不坏。

提起买书,我又忍不住要发发牢骚。

我生活的这个小县城,是个干净的小城,三十年前,这里还是国家级贫困县,感谢改革开放,这些年,马路变宽了,高楼变多了,小区里车子也多了,狗也多了,街边上饭店也多了。

可是,就没见书店增加,没见读书人增加。想买书,真还找不着好地方。

有几个私人开的书店,书也不多,凌乱嘈杂,不像书店,更像杂货铺,唯一的好处,所有的书都可以打折,但所有的书,都是盗版的,多字少字错别字,就不稀罕,多页少页,也很常见。

这种书,自己凑合看看还可以,要是传给子孙,就是罪过了。

一个县城,应该有一个正规的新华书店吧

打听好多人,都说在某某街某某地方,有个新华书店。说完了,附加一句:去了也没什么买的了,新华书店基本不卖书了,租给别人开超市了。

就这个地方,我也没找到,可能是我太笨,可能是我迂腐,才开始读书,就成书呆子了。

离我们这里一百多里路远,有个大城市,徐州。

徐州就有个大书店,叫做图书城。很气派,我很仰慕,每次去徐州,我都要抽空去那里看看,即使不买书,也要去感受一下气氛,受受书香熏陶。

徐州的图书城,在一个非常雄伟的大楼里,大厅里宽敞明亮,琳琅满目的书籍,按科目排放,整整齐齐,一眼望去,就是书的世界,书的海洋。

每一个徜徉在书城里的人,都是一叶轻舟。

大厅很大,人也很多,无论有多少人在里面,却不嘈杂,大家都默不作声,轻拿轻放,不管在外面是什么性格,只要你走进这里,立即就变成一介书生,浑身洋溢着书卷气。

俗话说环境能改变人,真是的!

大厅靠墙的地方,也是阳光最充裕的地方,放着很多桌椅,不管什么时间去,都有很多人坐在那里安静地读书,有坐在椅子上的,也有靠着墙或者靠着柱子坐在地上的,大多数是年轻人,阳光照在他们的脸上,是那么祥和安宁,每个人都是那么美丽自然,有人说,爱笑的人是最美的,我想说,读书的人也是最美的。

看一个城市的底蕴,就要看他的读书人,看一个城市的未来,就是人常说的发展后劲,也要看他读书人的多少,特别是年轻的读书人有多少。

在这里,最能感觉到读书人的尊严和优雅,在这里,不管你是穷人富人,不管你买不买书,一律是平等的。

不像商场,以你花钱的多少来区分你的档次,给你不同规格的待遇,所谓的VIP客户,在这个书店里是没有的,或者说,来书店的人,不是客户,都是主人。

在徐州图书城,哪怕你是一个外地人,没有房子没有钱没有恋人,你也不会寂寞,你可以一个面包一瓶水,坐在阳光下,遨游书海,与智者对话,其乐融融。

徐州是一个煤城,一个能源枯竭型城市,当你看到有这些求知若渴的年轻人,你一定不会担心他的衰落,因为人才,才是一个城市最大的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