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妨把这个既不能圆满也不能尽失的“存在效价”改称为“存在度”,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存在之所以存在的问题予以量化假定,绝对稳定以至永存的存在度为1,绝对失稳以至失存的存在度为0,那么,现实的存在则必然一概处于这个存在度的从0到1的区间之内由于依据上述之证明,存在度最大的存在效价只能<1,或者说只能趋近于1;而存在度最小的存在效价只能>0,或者说只能趋近于0;因而现实的存在度区间就应该被修正在(0,1)的合理范围之内【也许,将存在度区间(即“有限衍存区间”)设定为(0,-1)才显得更精确因为,假若把质量态宇宙发生前的能量态奇点视为零点,而这个零点又恰恰是属性发生的起点的话,那么,如后所述,该点也就必然成为存在度的最高点或存在效价的最大值,然则存在度的衰变只能呈现为负数依据这个表述方式,我在本书第三十四章、第七十章和第一百二十五章里所给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注意:它实际上仅仅是一个示意图)就应当统统从第一象限移至第四象限,让其纵轴成为两个反比函数变量的负向指标,并让时间横轴与存在阈常量等位线相重叠我之所以采用第一象限的正值陈述,乃是取其比较符合常理、比较简易、也比较清晰的优点】(1),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物演通论第41章讲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物演通论第41章讲解(物演通论第九章)

物演通论第41章讲解

我们不妨把这个既不能圆满也不能尽失的“存在效价”改称为“存在度”,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存在之所以存在的问题予以量化。假定,绝对稳定以至永存的存在度为1,绝对失稳以至失存的存在度为0,那么,现实的存在则必然一概处于这个存在度的从0到1的区间之内。由于依据上述之证明,存在度最大的存在效价只能<1,或者说只能趋近于1;而存在度最小的存在效价只能>0,或者说只能趋近于0;因而现实的存在度区间就应该被修正在(0,1)的合理范围之内。【也许,将存在度区间(即“有限衍存区间”)设定为(0,-1)才显得更精确。因为,假若把质量态宇宙发生前的能量态奇点视为零点,而这个零点又恰恰是属性发生的起点的话,那么,如后所述,该点也就必然成为存在度的最高点或存在效价的最大值,然则存在度的衰变只能呈现为负数。依据这个表述方式,我在本书第三十四章、第七十章和第一百二十五章里所给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注意:它实际上仅仅是一个示意图)就应当统统从第一象限移至第四象限,让其纵轴成为两个反比函数变量的负向指标,并让时间横轴与存在阈常量等位线相重叠。我之所以采用第一象限的正值陈述,乃是取其比较符合常理、比较简易、也比较清晰的优点。】(1)

存在的相对性就在这个有限的区间内成立,而存在的有限性正是存在相对性的现象形态和观念形态。换言之,存在的有限性并不在于它有一系列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限度,而在于它有一个存在内涵的限度──即在什么“存在程度”上存在的“度”的规定。【这就是康德第一组二律背反命题的题解所在。】(2)

注释:

(1)存在效价的量化即是存在度。这个量的设定,确定了存在有限性的范围。因为存在度1是绝对稳定,而近似无属性的本原存在也不圆满,故其存在度的上限是趋近于1;而存在度0是绝对失稳,故分化程度最高、属性最多的,因代偿充足到彻底失稳以致于失存的存在度下限是趋近于0(正如上一章所言任何相对存在的存在效价都不可能丢光,哪怕方生方死的存在)。本书卷一、卷二、卷三的公式化图形化表达就是第三十四章、第七十章和第一百二十五章里所给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是理解全书的重点。

(2)存在的相对性或有限性就在这个存在度的范围内(即从无限接近于1的奇点到无限接近于0这个有效范围内)表达。也就是说,因为后衍存在相对于前衍存在而存在,故本原存在的有限性决定了后续所有相对存在的有限性,这种有限性正是存在相对性的表达。所以,本书中的有限衍存区间是非时空的衍存区间,其中的“有限”指的是存在度的有限,甚至时空本身也只是相对的属性存在。康德第一组二律背反命题(即“正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有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无限的”)就此消解。具体而言,感知中的时空有限或无限,只是感知主体存在度或低或高的表达;而无论是感知主体,还是作为主体感知结果的时空都是有限的、相对的存在。通常我们所说的世界作为绝对存在只是一个抽象的无限的概念,而这个无限本身其实就是所有有限的、相对存在的总和或抽象,哪怕“无生有”的“无”其实也不是绝对的无,而是因为主体的“知”有限于无属性可感知的奇点存在而已,是有待实现的“有”。所以,世界的有限、无限与时空无关,有限也是有限于奇点确定的存在度。所谓无限,只是逻辑抽象的空洞或误区,归根到底也只能是有限的总和和抽象,实际上还是有限,即我们感知中世界的逻辑模型永远是如爱因斯坦说的“有限无界”的逻辑模型,我们的认知边界(或主体有限的存在度)决定了其世界的有限,而世界或存在的有限也决定了所有作为感知主体的具体存在者“知”的有限。也就是说,存在有限于主体认知的极限内涵,无限于主体无知的无限外延,但主体的认知程度本身也是主体存在度的反向指标,随着在的分化而拓展,但已被奇点的存在度所限定;归根到底,有限与无限仍然都是特定主体其逻辑有限性的表达。

举例:以原子来看,电子的整个世界就是质子(质子的整个世界就是电子,此时主客体尚可以换位);以扁形动物来看,它能感知的整个世界就是它的食物;到了人类,我们能感知的世界也不过是为严重失位的我们为达成依存所呈现的我们所需要的越来越多的条件:因为我们依存条件的相对有限,证明我们还没有完全失存;及至我们能感知的趋于无限,我们则必然失存。所以,还没有失存的我们,能感知到的世界是有限的;而不能感知的世界,表达着世界的无限,但这无限正是主体存在度有限的表达。

注:本章从上一章“存在效价”的概念过渡到“存在度”的概念,因为“存在效价”的具体量化指标即“存在度”;可以设最前衍最高的存在度为一(存在为一),最后衍最低的存在度为零,万物的衍存区间由此划定并在其间展开对“存在度”的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