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有没有真实存在过(花木兰到底是什么人)(1)

木兰从军(网络图片)

本文介绍的花木兰是可能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位人物。

花木兰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一位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年纪轻轻便率领大军出征打仗,是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女中豪杰。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北朝时的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朝的《古今乐录》。原书虽已亡佚,但是著名的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等引录其文颇多。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木兰辞》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

木兰出征图(网络图片)

花木兰的籍贯也是众说纷纭,除了上文的一些说法外,《大清一统志》称是颍州谯郡城东魏村人(今亳州市谯城区);清朝史学家姚莹的《康輶纪行》称是甘肃武威人;而元朝刘廷直在《木兰碑》中,称木兰是直棣完县人;《商丘县志》载木兰为商丘人。

至于出生年代,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程大昌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

而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辞》(又作《木兰诗》)等等的描述,对于花木兰的历史年代问题,目前有两种主要的民间说法是:

第一种说法是: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争,且表现突出,但却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战争结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被她婉言拒绝。因此还有木兰是鲜卑人的说法。

第二种说法来自于清朝褚人获的小说《隋唐演义》。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侵犯大唐边关。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多载,屡建奇功。后与窦线娘交战被擒,线娘验明木兰的女性身份,与之结为姐妹。窦建德兵败,线娘请花木兰送信给罗成,木兰途中回乡探望父母,不巧被可汗得知花英雄为女儿身,要招其入宫。花木兰将书信交于妹妹花又兰,托她代为送信后自刎身亡。(《隋唐演义》第56、57、60回)。

正如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后人创作了很多有关花木兰的戏剧作品,现代还将花木兰的故事搬上了电影电视。

附:《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木兰诗(木兰辞)全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