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常住人口猛增百万重回中部第一,人均GDP还是中部第一

武汉市常住人口增加(武汉常住人口猛增120万重回中部第一)(1)

中部地区人均GDP最高的10个城市,湖北占了4个,分别是武汉、宜昌、鄂州、襄阳。去年,襄阳GDP超过5300亿,人均GDP首次突破10万,成为湖北省第4个人均GDP过10万的城市。

河南GDP总量位居中西部第一,各地市也算是均衡发展,但人均GDP并不好看。河南的GDP总量大,主要还是靠人多,接近1个亿的常住人口,超过1个亿的户籍人口,确实不能小觑。

河南只有直管县级市济源进入中部前十,人均GDP为10.45万。济源和湖北仙桃、天门、潜江一样,虽然是县级市,却由省里面直管,比普通县级市高半格。济源之所以能进入前十,是因为其总量不算小,而人口并不多,只有73万。

去年,武汉常住人口增加一百多万,达到了1365万,超过郑州重回中部榜首。很多人以为,武汉一年增加那么多人口,人均GDP肯定要被长沙超越。但是,有着1024万常住人口的长沙,人均GDP为12.96万,以200元的差距屈居中部地区第二名,这样的结果恐怕会让长沙网友大失所望。相比于七普数据,长沙的常住人口增加了20万,比郑州多了好几万,也算是非常不错了。

武汉市常住人口增加(武汉常住人口猛增120万重回中部第一)(2)

除了武汉与长沙,宜昌与合肥的人均GDP也都超过了12万。宜昌人口402万,GDP首次突破5000亿,人均GDP比合肥还多了4400元,排中部第三。宜昌的崛起得益于葛洲坝与三峡大坝,能源、化工、旅游是其三大支柱产业。但宜昌也有短板,就是山区面积太大,城市用地严重受限,不利于长远发展。在交通定位上,宜昌远不如襄阳,这也是宜昌的短板之一。

近十年,合肥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是中部地区发展最快的大城市。合肥的发展,主要得益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合肥在新兴科技领域的布局,丝毫不比走科技创新路线的武汉差,部分领域比武汉走得更远。这些基础研究一旦取得突破,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巨大的。所以,一直有网友说,合肥的未来比中规中矩的南京更为广阔。

鄂州虽然只有县级市的规模,但地理位置好,要港口有港口,要机场有机场,而且离武汉光谷特别近,想不发展都难。在光谷科创大走廊的带动下,鄂州这些年的发展还是比较有质量的。等到花湖机场这个亚洲最大的专业货运机场投入使用,鄂州在物流方面的地位将更加凸显。我估计,到2025年,鄂州GDP有可能进入全省中游,人均GDP甚至超越武汉。

芜湖的GDP总量和人均GDP都不算高。在整个中部地区,芜湖的总量进不了前十,人均也才前五,但芜湖的发展质量确实不错。可以说,芜湖才是中西部地区最强的普通地级市。尤其是财政收入这一块,芜湖比襄阳和宜昌都要高。融入南京都市圈之后,芜湖的发展条件应该会更好,发展速度也会更快。其经济总量不仅会超过岳阳,甚至还将赶上宜昌和洛阳。

安徽这几年的发展特别不错,尤其是沿长江一线。马鞍山的经济总量确实不大,但人均也不算少,仅次于芜湖。和芜湖一样,马鞍山也是南京都市圈的成员,就位于南京的隔壁。未来,马鞍山的轨道交通将直接通达南京市区,与南京实现融合发展。

在中部地区人均GDP前十当中,安徽省占据了第四名、第五名和第六名,比江西、湖南、湖南这种只有一家入选的强得多。至于山西的话,就更加不用说了,连太原都只能站在旁边观看,存在感实在太低。

湖南与河南一直不服湖北,认为自己跟湖北的差距不大。其实湖南也好,河南也好,与湖北之间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不是某个领域的差距。据我所了解,湖南与河南超过湖北的地方确实不多,尤其是核心指标,湖北还是有一定优势的。河南看起来体量很大,能排进全国前五,实际上人均低得很,无非就是人多一点。

整个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好的肯定是湖北,然后就是安徽。安徽省这几年就像打了激素一样,发展特别迅速,这就是加入长三角所得到的好处。我常常跟大家说,珠三角只是不断做大自己的规模,而长三角是真的在辐射周边地区的发展,安徽的快速崛起就是明证。这几年,合肥的发展也非常快。而且,合肥不仅经济发展快,新兴产业的布局也很有眼光,全面超越科技含量严重不如的郑州,只是时间早晚的关系。

河南与湖南再不突破的话,很快就会被安徽超越。未来十年,中部地区就看湖北与安徽了。

相比于湖南,河南有人口基数庞大的优势,也就是说,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河南的潜力比湖南大得多。前几天,大学同学跟我探讨郑州与长沙之间的优劣。她是河南人,但并不看好郑州,认为长沙目前比郑州强得多。

我跟她说,郑州有一个优势是长沙所不具备的,那就是河南省的人口基数特别大,可以为郑州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同时为其商品贸易提供巨大的市场。

郑州看上去可以,那是因为总量比较大,财收过得去,表面上马马虎虎。就像富人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穿的衣服都差不多。差别在于,富人可以开私人飞机,住高端别墅,过高档生活,普通老百姓想都不敢想。内涵不足,硬实力不够,尤其是科教文卫跟不上,将成为阻碍郑州长远发展的绊脚石。(2022年4月9日于广东)#武汉##郑州##合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