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

沈阳入选

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

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城市

宜学宜业宜居宜育宜乐

青春的沈阳

活力的沈阳

走起!

沈阳积极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宜学宜业宜居宜育宜乐)(1)

我们的目标是

力争通过两年左右的时间

把沈阳打造成

东北亚最具影响力的

青年发展型城市

沈阳积极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宜学宜业宜居宜育宜乐)(2)

沈阳市入选

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

新闻发布会

今日召开

团市委副书记孙涛

作新闻发布

沈阳积极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宜学宜业宜居宜育宜乐)(3)

6月2日,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了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我市作为全省唯一城市入选。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对我市青年发展环境的认可,也为我们进一步推动青年发展和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市委、市政府随即正式印发了《沈阳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下面,我重点围绕《实施方案》,就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有关情况向大家做简要介绍。

一、制定背景及过程

创建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管青年原则的现实要求,是落实省委、市委工作部署的具体体现,更是促进我市广大青年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城市发展活力、积蓄城市发展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工作,推动青年成长成才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青年友好”“人才成长”等热词多次出现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和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既向广大青年描绘了一幅城市发展的蓝图,又向有志青年发出了一份追梦圆梦的邀约。今年4月,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积极申报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在17家市直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本着尊重青年成长规律、关注青年时代特点的原则,我们梳理分析全市青年成长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探索研究促进青年发展的实事项目和创新举措,制定了《实施方案》并正式发布。

二、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的核心理念就是“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处处体现“青年优先发展”这个理念,促进青年宜学、宜业、宜居、宜育、宜乐,探索具有沈阳特色的“年轻态”城市建设模式,为城市发展注入“青活力”,力争通过两年左右的时间,把沈阳打造成东北亚最具影响力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具体通过以下两方面的工作来实现。

一方面,是以“七个着力优化”让沈阳对青年更友好,使城市更加“年轻态”。

一是着力优化规划环境,做好顶层设计。我们刚刚历史性地出台了首个《沈阳市青少年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体现出青春元素、照顾青年特点。提出要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每年发布500个青年友好场景,打造青年人喜欢打卡、能够沉浸式体验的城市书房、文化创意园、特色小镇、博物馆等,建设5个具有综合影响力、青年聚集度高的场景集聚区。

二是着力优化教育环境,促进青年宜学。在全市范围内建设30个创新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推动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教育延伸,建立500个睦邻学习点。我们将持续推进全国“双减”试点城市建设,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缓解青年家长的负担和焦虑。

三是着力优化就业环境,促进青年宜业。每年新增加就业岗位不少于15万个,为在沈就业创业的应届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和外埠青年技能人才按学历提供最高9万元的生活补贴支持,为在校大学生或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提供2年最高6万元的创业经营场地房租补贴支持。我们将重点关注包括网络主播、网约配送员、农业经理人等在内的新业态从业青年,在持续优化合同制度、协调机制、仲裁制度的过程中,保障他们的劳动权益。

四是着力优化居住环境,促进青年宜居。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青年住房困难问题,让青年“留得下、住得好”。我们计划2023年年底前,累计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不低于6万套,同时为青年人才按学历提供最高7万元的首次购房补贴。

五是着力优化生活环境,促进青年宜育。建设“团缘之恋”等婚恋交友平台,帮助青年拓宽交友渠道。我们将健全普惠“一老一小”服务体系,“一小”是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缓解青年育幼后顾之忧;“一老”是在全市每个街道及有条件的镇至少建设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减轻青年赡养老人的压力。

六是着力优化健康环境,促进青年宜乐。通过建设适合青少年成长的智慧体育公园,创建青少年校外体育服务驿站,方便青少年就近开展健身运动,让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健身圈”。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校内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减少“小眼镜”“小胖墩”数量。特别是我们将重点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推动学校内普遍设置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在高校我们将按不低于1:4000的比例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

七是着力优化安全环境,维护青少年权益。在青少年中推进普法教育,持续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禁毒、防艾等宣传。着力加强沈阳市“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开设24小时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年初以来我们已接听热线5400余人次,满足青年的即时需求,努力为更多的青年办实事、解难事。

另一方面,是用“五个组织动员”让青年在沈阳更有为,为城市注入“青活力”。

一是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引领城市文明风尚。开展社区青春行动,建立一支涵盖28万名青年志愿者的服务队伍,把志愿服务大篷车开进全市社区,提供定制化、点单式的志愿服务,擦亮沈阳青年志愿服务品牌。

二是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投身创新创业热潮。办好“创青春”沈阳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持续深化创业扶持体系,为涌现出的优秀创业项目提供创业补贴、融资支持、免费办公场所等帮助,为创业青年留沈兴沈保驾护航。

三是组织动员广大青年立足岗位建功立业。锚定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到2024年5月,培养具有较强产业支撑力的工匠人才超过1000名、高技能人才5万人,深化青年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选树宣传青年奋斗典型,激励广大青年立足本职比学赶超。

四是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增强青年的城市主人翁意识,进一步畅通青年为城市建设管理建言献策的渠道,让青年在“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新风尚中当宣传员、做践行者。

五是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助推生活品质提升。拓展青年喜闻乐见的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品质消费体验的新场景,探索建立与青年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公共服务空间与设施建设标准,有效提升青年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参与感和贡献度。

下一步,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将发挥好统筹协调服务作用,与各成员单位一道,高效联动、精准发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试点专班,做到专职负责、专项推进、专人专干;

二是增强政策倡导意识,聚焦青年“急难愁盼”问题,补齐政策短板、完善政策体系;

三是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各方各界共同关心支持青年发展,打造城市友好、青年有为的工作品牌,展现沈阳的城市魅力,提高青年的关注热度。

发布会上还回答了

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

沈阳积极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宜学宜业宜居宜育宜乐)(4)

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创历史新高,请问,我市在帮助毕业生扩岗就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市人力资源服务与行政执法中心毕业生部部长郭一楠:今年我们预计新增加适合毕业生就业岗位15万个以上。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帮扶,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充分挖掘政策性岗位,做好事业单位岗位开发,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有序推进公共服务、科技、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招聘,释放岗位4000余个(近期教师岗位招录,30%为应届毕业生岗位)。

二是扩容市场化就业。发挥市场主体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力作用,助力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1-5月份,为3.5万户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1.9亿元,稳定就业岗位36.4万个;为企业吸纳1500名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用工和社保补贴774万元;支持毕业生灵活就业,给予社保补贴。

三是引导基层锻炼。组织“三支一扶”“特岗计划”,连续5年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公共服务岗位计划”,涵盖大专以上学历,45%为应届毕业生岗位。下一步,我们还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若干政策措施》,全面推进毕业生在沈高质量就业、舒心就业。希望毕业生们扎根沈阳、圆梦沈阳。

为促进青年宜学,请问我市教育系统将出台哪些具体举措?

市委教科工委专职副书记霍泓:教育是吸引更多青年扎根沈阳的重要因素,是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应有之义。市教育局将着力优化公平且有质量的城市教育环境。提升青少年教育水平,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一方面,持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向课堂要效益,指导教师上好每一堂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开展教研筑基提质行动,推进数字赋能教育教学,依托“数字沈阳”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让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持续提高作业管理水平,将“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健康五项管理”与“双减”工作同步实施、一体推进,建立作业管理校长负责制、总量审核监管制、质量定期评价制、教师试做指导制等制度,严控作业总量、时长和难度,杜绝机械重复作业和惩罚性作业,增加作业的多样性、丰富性和针对性。做优课后服务,实施课后服务“2.0版”,全面落实“5 2”要求,保障普惠课后服务经费,合理分担个性化服务成本,引进优质校外资源,提高课后服务的吸引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服务。

另一方面,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加强校外培训监管队伍、执法队伍和监督员队伍建设,提高执法监督能力。落实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措施,保障预收费安全;建立校外培训机构服务质量监测、常态化检查、建立信用档案“黑白名单”等制度,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回归公益属性,规范办学行为。对未经许可开展培训、隐形变异学科培训、违反培训时间规定、学科类培训机构不按指导价收费等违规行为持续开展专项治理。

为了解决青年住房难问题,请问我市将在促进青年宜居方面提供哪些具体举措?

市房产局住房保障处处长卢丹:为有效促进我市青年宜居,解决青年住房难问题,按照沈阳市国家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工作安排与国家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总体部署,我市坚持租购并举、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并重方式,采取加快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与人才安居并轨运行,按照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吸引人才、保障安居的原则,通过购房补贴、租房补贴以及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多渠道积极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难问题。

一是加大货币补贴力度。对于采取购房解决住房的青年我们按照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不同层次分别给予一次性7万元、4万元和2万元首次购房补贴;对驻沈高校在校大学生及毕业5年内大学生购买新建商品住房,其缴纳契税由市财政全额补贴,其中在校大学生还按照建筑面积每平方米200元额外予以补贴;对于暂时租房居住的按照相关规定,对在沈就业创业的应届大学本科以上高校毕业生发放3年生活补贴(包含租房补贴),博士9万元、硕士4.32万元、本科毕业生2.16万元。另外,毕业5年内大学生还可申请公租房补贴,享受补贴标准为单身192元/月,2-3人288元/月,可连续享受至毕业5年内。

二是全力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在对户籍“双底”家庭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将保障对象逐步扩展到新市民、青年人。截至目前,累计向新毕业大学生等群体配租公租房3311套。同时加快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通过政府统筹、社会房源转化、企业自建等方式,目前全市已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6万套,“十四五”期间,我市将以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拓宽房源筹集方式,计划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至少6万套。

请问在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促进健康成长方面,我市体育系统开展了哪些重点工作?

市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处长杨旭:

一是创设青少年校外体育服务驿站。我们以沈阳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为引擎,从今年起,市体育局谋划助力幸福教育和落实“双减”措施,利用我市体育场馆创建具有公益性的青少年校外体育服务驿站,将青少年赛事活动、健康指导、体质监测等落户驿站,培养青少年运动技能,促进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目前首批17家驿站已经试运行。

二是开展课后体育服务进校园。市体育局将组织社会体育培训优质资源进校园。今年,在市内五区选择五所小学作为试点,遴选优质的青少年俱乐部进校园开展三大球、武术、羽毛球等项目公益培训,通过体育进校园激发青少年的体育运动兴趣,掌握基本运动技能。

三是推进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市体育局将每年组织3万人次青少年参加滑冰滑雪技能培训,使我市青少年享受冰雪运动乐趣,锻炼意志品质,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弘扬冰雪文化。

四是举办有影响力的青少年品牌赛事。市体育局将通过举举办“和平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中国青少年乒乓球比赛、沈阳青少年冰球比赛、中国青少年滑雪大奖赛等品牌赛事展示青少年健身成果,选拔优秀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为青少年提高身体素质提供平台。同时不断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集聚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

五是优化青少年体育锻炼环境。市体育局将逐年加大适合青少年健身的笼式篮球场、笼式足球场、室外乒乓球台等健身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市民运动会增设青少年组别赛事,包括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16个项目;聘请专业团队,走进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体质监测、宣讲普及健身小常识;指导市、区两级各类健身场馆在早晚时间段、全民健身日、节假日等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下一步如何发挥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推动实施方案落地?

团市委副书记孙涛:青年的样子就是城市的样子。青年干得越出彩,城市的明天才会更精彩。下一步,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将抓好统筹协调,把分散的政策、资源、平台整合起来,聚焦青年需求,一体谋划、一体推进,让沈阳成为更多青年学习、工作、生活的首选之城。具体我们将围绕三个方面推动实施方案落地落实。

一是将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融入城市发展总体战略。应该说沈阳的希望在青年、未来在青年。在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我们把青年发展与城市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将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纳入全市中心工作,让“青年优先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共识,从而引领广大青年在实现沈阳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擦亮青春底色、厚积青春能量、释放青春活力、展现青春风采。

二是坚定树立青年选择就是我们工作目标的导向。我们将着重在“城市对青年更友好”上发力,坚持以“青年的选择”为标准。一切政策举措、项目都要以“青年选不选择沈阳”“能不能把青年留在沈阳”作为工作导向,不断增强青年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鼓励支持青年争当城市合伙人、乐与城市共成长。

三是多措并举落实各方责任。方案中已明确了62项具体工作任务,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通过项目化、清单化的推进,让试点成果广泛惠及到更多青年。同时,我们鼓励各区、县(市)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每个区、县(市)在至少建立1个青年友好型街区的基础上,聚焦街区所辐射的青年特点和需求,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设计丰富多样服务青年的工作项目和载体。我们还要延伸工作手臂,建好小区里、家楼下的“青年之家”,打通服务青年的“最后一公里”,让青年“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向往沈阳、扎根沈阳、圆梦沈阳。

编辑:刘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