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五章 古典时期的音乐(1730—1820)

第三节 维也纳古典乐派

向阳光

一、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二)艺术成就

1.交响曲创作

海顿被后人推崇为“交响曲之父”与“弦乐四重奏之父”。其实,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都不是由他首创。不过,这两个尊称却并不过誉,因为二者都是在他的栽培下,才使这两种重要的器乐曲体裁,从草创进入了成熟阶段。海顿是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他对古典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他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他的音乐就像优美的田园诗一样。他总是用这种笔调来歌颂大自然,歌颂生活。在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海顿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乐曲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

海顿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主题(交响曲和四重奏不是海顿首创)(1)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有交响曲104部,在同时代作曲家中,除了迪特斯多夫(1739一1799)之外,大概没有比他写得更多的了。海顿早在1761年,即就任埃斯特哈齐宫廷副乐长的第一年,就写了别出心裁的“早晨”、“中午”、“夜晚”三联交响曲,其中《早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描写太阳初升,《夜晚交响曲》第四乐章描写夏晚的暴风雨,都以形象鲜明引人人胜。《中午交响曲》第三乐章(慢板)用了独奏小提琴和独奏大提琴各一件,以华丽的技巧取胜。“早晨”、“中午”、“夜晚”三个题目,是海顿自己起名的。尽管这三部交响曲只是含有一些朴素的标题性,并不是真正的标题音乐,它们还是为19世纪的标题交响曲开了风气之先。

海顿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主题(交响曲和四重奏不是海顿首创)(2)

18世纪70至80年代德国的狂飚运动(Sturm und Drang),是对因循守旧的习惯势力的猛烈冲击。海顿在狂飚思潮的影响下,作品中出现了强烈的感情表现,例如第44(1772)、45(1772)、49(1768)和52交响曲(约1771一1773),作品的规模都较大,主题的气息比较宽广,快乐章常从威风凛凛的全奏开始,像是在大声疾呼。展开部动荡不定,常有突然的强弱变化,转调的幅度比过去大,和声色彩也比过去丰富。

这些交响曲都是小调作品,都有一些伤感的情调。第44交响曲(e小调)又称《哀伤交响曲》;第45交响曲(升F小调)又称《告别交响曲》;第49交响曲(F小调)又称《热情交响曲》,都是热情洋溢的作品。《告别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急板突然转人慢板,各乐器相继停止演奏,离席而去,最后只剩下两把小提琴,孤零零地结束这部交响曲。传说海顿用这一异乎寻常的表现手法,表达埃斯特哈齐的音乐家们要求离开绪底尔,回到维也纳去和家人团聚的愿望;但这决不是幽默风趣之作,而是一部哀感动人的作品,正如舒曼所说,听了这段凄凉的结尾音乐,是谁也笑不出来的。

海顿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主题(交响曲和四重奏不是海顿首创)(3)

1786年的6部《巴黎交响曲》(nos.82一87)已经受到后起之秀莫扎特的影响,其中抒情旋律表现得比以前更加浓郁深厚,气息宽广。90年代《萨洛蒙交响曲》慢乐章中复三段式和变奏原则相结合的手法,在第82交响曲(“熊”)中已经可以见其端倪。这6部交响曲的乐队编制,也比70年代的交响曲更为完整了。但标志着海顿交响曲创作最高峰的,是1791一1795年的12部《萨洛蒙交响曲》。这些作品的乐队编制,比《巴黎交响曲》更为羽毛丰满。除个别交响曲(no.102)外,单簧管在乐队中有了稳固的地位。小号和定音鼓不仅用于

快乐章,也用于慢乐章。木管乐器开始独立使用,小号除了加强圆号外,也演奏独立的声部,大提琴也是这样。配器手法更加灵活自如,使乐队效果更显得光辉灿烂。乐章与乐章之间和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调性布局从属关系和下属关系扩大到三度关系。和声手法也更为丰富,常用大幅度的连续转调展开主题,或用远关系的突然转调突出调性色彩的对比。

海顿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主题(交响曲和四重奏不是海顿首创)(4)

最后两部交响曲(nos.103一104)是最成熟的典范之作,也是和民间音乐的联系最密切的两部作品,其中每一乐章都用民间舞曲和歌曲风格的音乐来反映各种风俗生活,甚至直接借用民间旋律,如第103交响曲(“鼓声”)第二乐章(双主题变奏曲)的第一主题源出于一首克罗地亚的民歌(例58之1,第二主题则是从民歌音调演化而成的进行曲主题(例58之2),两者形成调式的比;第104交响曲第四乐章(单主题奏鸣曲式)的主题也和一首捷克的民歌有密切的关系(例59)。

例58

海顿:第103交响曲第二乐章(双主题变奏曲)的两个主题1、2

海顿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主题(交响曲和四重奏不是海顿首创)(5)

例59

海顿:第104交响曲末乐章第一主题

捷克民歌《和我在一起》

海顿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主题(交响曲和四重奏不是海顿首创)(6)

海顿生于下奥地利和匈牙利边界的小村,从幼年时起就耳濡目染奥利地各族人民(奥地利人、德意志人、匈牙利人、茨冈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的音乐,为他的植根于民间创作的音乐语言打下了稳固的基础。海顿是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

【作者介绍】

海顿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主题(交响曲和四重奏不是海顿首创)(7)

向阳光,湖南临湘市人,大学文化,中学音乐高级教师,国际作者作曲者联合会(CISAC)、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音协二胡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湖南省音乐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学院艺术水平考级优秀指导老师、今日头条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并颁授了‘头条青云获奖者’荣誉证章,曾被聘为《湘江歌声》《音乐教育与创作》湖南红网(文艺)专栏作家、湖南省教科院音乐评委、岳阳师院(湖南理工学院前身)音乐系客座教授、《乐苑园丁的歌》杂志副主编、《百年之歌》(诗歌集)特邀编委。

海顿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主题(交响曲和四重奏不是海顿首创)(8)

主要成就:“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获得者。先后在国家及省市级报刊网媒发表文艺作品、音乐评论、音教论文逾千首(篇),500余万字。《沁园春·国庆感怀》《西江月·祖国六旬赞》《清平乐·党诞九秩感赋》《鹧鸪天·颂十八大》《捣练子·盛世召开十八大》《七律·贺建党百年》《浪淘沙·建党百年感悟》《江城子·晚舟归航》《如梦令·巾帼赞》《采桑子·重阳》《浣溪沙·贺‘神十二’》《水调歌头·大美我家乡》《诉衷情·新年词话》等150余首诗词,先后荣获中宣部、中国作协主管的‘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最佳奖、特等奖、金奖,文化部主管的‘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金奖;

海顿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主题(交响曲和四重奏不是海顿首创)(9)

《中华辉煌》等2首歌词获湖南省文联一等奖。该诗词作品先后在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诗歌网’《诗刊》上发表,并荣入《永远的光辉》《颂歌献伟人·唱响中国梦》《颂歌献给党》《百年之歌》等7部大型诗歌集。

《献给老师的礼物》等8件作品参加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举办的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系列大展,并获铜鼎奖;《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春江花月夜>赏析》等2篇美学论文荣膺“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摭论素质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等10余篇论文被中宣部、教育部评为一、二等奖;《试论音乐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等8篇论文蝉联湖南省教科院一等奖;《金灿灿的岁月》等5首歌曲获全国征歌大赛金、银奖,其中《跟党迈进新生活》(词、曲)参加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21“祖国,我为你骄傲”全国大型原创词曲大赛,荣获“十大原创金曲奖”,名列第二。

海顿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主题(交响曲和四重奏不是海顿首创)(10)

大赛组委会于2022.7.25在央视星光演播厅举行了“2022感动中国综艺盛典”,全程录像,现场直播,作品在央视的舞台上展示给了全国观众;《<跟党迈进新生活>内涵解读》等3篇音乐评论上了《湖南日报》(湘江周刊·艺风)、中宣部“学习强国”;《我的中华》《我们拥抱春天》等100余首歌曲入选《全国教师作曲家歌曲集》(上下)《中国当代优秀校园歌曲》《甜甜的歌-教坛作曲家特别专号》等10余部歌集。著有《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中外音乐史学研究》《中国音教十家优秀歌曲专集》(向阳光优秀歌曲专辑)《向阳光声乐作品选》大型声乐套曲《临湘组歌》(十乐章)《五尖山之歌》(五乐章)等10余部,其中《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课题专著):

海顿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主题(交响曲和四重奏不是海顿首创)(11)

经湖南省教育厅审定,纳入全省中小学图书发行,后入选全国高校音乐教材,被上海音乐学院编入《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系列教材》(专业主干课程)。

此外,他辅导学生参加全国音乐知识大赛50多人次获一、二等奖,3次被中国音乐家协会音教委授予一等园丁奖;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音乐考级、省市“三独”比赛100余人取得良好成绩,10多次获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湖南省教育厅、岳阳市教育局“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他40余年来为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院、西音、川音等10余所院校输送了大批音乐专业生。多次荣获临湘市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嘉奖证书和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人社厅颁发的贡献奖证书。《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教师报》《音乐教育与创作》等曾对其作了“人物特写”、书评和“乐坛人物”介绍,艺术成就载入《湖南文艺六十年·音乐卷》(省文联)、《中国音乐家名录》(邓小平题签)、《中国专家大辞典》(人事部)等20余部历史存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