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国的农学博士华泽田,由于经常在田间湿气中穿梭,常年累月的下来,肺部患上了严重的肿瘤,家人得知这个消息后急得团团转,华泽田却像没事人一样,依然在田间劳作。

结果一拖再拖,最后实在扛不住了,才不得不住院治疗。这一住院,医生切除了华泽田大半叶肺,才保住了他的性命。

谁知,华泽田身在医院,心却在稻田,他一心惦记着稻谷,不顾医生叮嘱,才住院11天便执拗地回到基地了。

一刻都放心不下他心心念念的稻苗,华泽田总说:“怎么叫民以食为天?农业工作者要真正能把一双脚踩在泥土当中,在吃的问题上,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

水稻之父最终还是留在了农业领域(粳稻之父华泽田)(1)

华泽田一生的心愿,就是要研究出高产的杂交粳稻,让老百姓吃得饱吃得好。因为,他是从充满饥饿的童年里捱过来的,能吃饱一顿饭,是他那一代人的梦想!

那么,华泽田最终实现他的梦想了吗?

01

1955年,华泽田出生在辽宁庄河的一户普通人家,彼时正遇上华北大旱,中国农业基础又薄弱,老百姓种下的水稻颗粒无收,每家每户只能看天吃饭。

不富裕的华泽田家也不例外,父母不得不饿着自己,从牙齿缝中挤出点口粮,先紧着孩子吃,即便如此,华泽田还是顿顿吃不饱。

从记事起,华泽田就对吃饭这件事印象深刻,因为家家户户都没有多余的粮食,特别是成员多一点的人家,为了节约点口粮,多捱段时日,每每做饭时都往锅里多加几瓢水,一粒米恨不得掰碎了吃,与其说是喝一碗粥,不如说是喝一碗米汤,根本不扛饿。

那时的老百姓,饿啊......

水稻之父最终还是留在了农业领域(粳稻之父华泽田)(2)

“好希望生日快点到呀,这样我就可以吃上一个烤苞米了。”小小的华泽田在心里期待着时间过得快点。

因为,每年生日的时候,妈妈会允许华泽田吃一个烤苞米,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那独自享用的喜悦和烤苞米的香甜,温暖了他一整个童年。

除了每年生日能吃到一整个烤苞米外,令华泽田开心的就是大队的食堂阿姨了。食堂阿姨心地特别善良,看着华泽田瘦瘦的小身板,有时在背地里悄悄塞根小红薯给他:“快,快点吃完,别被人看见了。”

小小的华泽田来不及高兴,抓着红薯就往嘴里狂塞,生怕被人发现,三两口就吃完了,那腮帮子鼓得圆圆的,噎得华泽田差点喘不过气。

饥肠辘辘的日子里,一根玉米,一根红薯,竟是华泽田小时候最渴望吃到的珍贵食物,他从不敢奢望有白米饭吃。可想而知,那个年代,解决温饱是多么的艰难。

水稻之父最终还是留在了农业领域(粳稻之父华泽田)(3)

饥饿的童年使华泽田意识到,粮食是人之根本,小小年纪的他就立志要学习农业技术,用高科技提高粮食产量,这样,老百姓就能吃得饱了。所以,他高中毕业后,毅然选择了农业专业。

02

华泽田从沈阳农业大学毕业后,进入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跟着老师杨振玉从事农业科研,后又在杨振玉的带领下,华泽田渐渐在“863”科研项目中成长起来,成为杨老师最器重的学生之一。

杨老师一退休,就把北方粳稻育种的重担交给了华泽田。此后,华泽田便带领团队扎根南繁基地。

南繁基地位于我国三亚,它是“中国优良种子的摇篮”,这里的气候非常适宜培育农作物,比如:粳稻每年可以种植三季,大大缩短了培育杂交粳稻种子的时间。

华泽田和他的团队初到南繁基地时,条件非常艰苦,只能住在一排排小平房里,一些房间里的床只有三条腿,他们只得找来小凳子充当床腿,将就着睡。

水稻之父最终还是留在了农业领域(粳稻之父华泽田)(4)

次日清晨,一下稻田,发现田地水渠不完善,他们顾不得三亚的高温,赶紧从四处找来碎石和泥巴,抬的抬,扛的扛,就这样,一行人开始徒手下田修渠道。往往一整天下来,手上被磨得到处是水泡。

除了修水渠外,最让团队苦恼的是水源,水稻一旦播种,水源供给不足,稻苗就长不出来,那就研究不出新的粳稻种子。为了给稻苗引水,他们得半夜三更起来,去守着水源,以防当地的菜农把水引到他们的菜地里去。

好不容易培育出好的稻种,华泽田得赶紧把稻种挑回3000多公里外的大江南北,那时物流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为了不耽误播种时间,华泽田只好用担子挑着几百斤的稻种,乘船后再坐7天火车,一趟趟辗转奔波。

有一次,华泽田正挑着稻种赶路,没注意脚下,一不小心踩在一颗钉子上,一阵刺痛贯穿脚底,鲜血瞬间染红鞋袜,华泽田“呲”得咬紧牙关,虽然很疼,但是为了赶时间,华泽田赶紧在附近买瓶红花油滴进伤口里,随后一瘸一拐地继续赶路。

水稻之父最终还是留在了农业领域(粳稻之父华泽田)(5)

那些年,华泽田就这样靠着一双脚,往返于祖国的南北两地,30年来,他所走的路程可以绕地球4圈。这其中的艰辛,只有华泽田自己能体会。

03

每到冬天,我国北方寒风刺骨,到处一片冰雪,冻得人直哆嗦,而南繁基地却是一派葱绿。一到这个时候,华泽田便像候鸟一样,准时在每年的11月前往南繁基地,待到来年的4月份。

每年的大年三十,正是中国阖家团圆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从四面八方赶来聚在一起,然而华泽田和团队的成员,却依然坚守在南繁基地,不能和家人一起过年。因为稻子不歇人不歇,这时水稻正出穗开花,制种时必须授粉才能结出种子,这是培育杂交种子的关键阶段。

这也是华泽田最忙的时候,几乎每天清晨5点和下午的2点到7点,工作人员都能在田里看见华泽田的身影,因为在他心里,稻谷就犹如自己的孩子一样,他说:“一两天看不见稻谷,就会惦记,只有下田,才会有新发现,这种感觉充满了快乐。”

水稻之父最终还是留在了农业领域(粳稻之父华泽田)(6)

华泽田口中的“新发现”指的是杂交水稻的基因重组,往往几百份组合才能发现一两个优良的品种,概率特别低。即使成天在田里忙活,有可能到头来还出不了一个优良品种。而一个好的品种至少需要10年的培育期,一旦成功,在生产上能发挥10至20年。

为了培育出优良的品种,华泽田经常顶着40度的高温,亲自下田犁地,撒种,除杂草,事事亲力亲为,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华泽田辛勤的付出总算有了好的成果,他领衔选育出“天隆优619”杂交粳稻品种,只需要130天就能成熟,首选在天津种植。

天津地区每年收割完小麦,就会迎来一波雨季,农民们在雨季之前开始插秧,秧苗能赶在雨季里,得到雨水充足的滋润,快速生长。这样一来,稻谷的生长期就能缩短一个多月,并且,亩产能达到1200斤。

水稻之父最终还是留在了农业领域(粳稻之父华泽田)(7)

要知道,在这之前,农民们种植的其他水稻,亩产从来没上过1000斤。而“天隆优619”不仅种植期短,亩产还提高了不少。看着农民们脸上难以掩饰的喜悦,华泽田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天隆优619”在天津打响了第一站,给了华泽田和团队信心。他们后来又培育出“天隆粳”、“天稻”、“寒稻”、“辽优”等杂交粳稻品种,随后,华泽田根据地域条件,分别把这些宝贝种子推广到辽宁、宁夏、贵州等众多省份。

华泽田曾说:“要让农民奔小康,第一就是修路,第二,一定要灌输科学技术,提高老百姓的知识及科技水平,他们才知道如何利用当地资源去致富,我要做的就是第二件事,这就是我的使命。”

华泽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真正把粳稻做大做强,使“天隆优619”变成粳稻金子招牌,这里面凝聚了华泽田毕生的心血。

水稻之父最终还是留在了农业领域(粳稻之父华泽田)(8)

正是因为华泽田日复一日的执着,才使得一粒粒粳稻种子被播撒在祖国的大地上,孕育出安全优质的粮食,他真正实现让中国老百姓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可谓是一粒种子改变整个中国!

04

华泽田30年来一直致力于杂交粳稻育种,他主持选育的杂交粳稻组合,使中国粮食增产13亿公斤,开创了“杂交粳稻制种超高产”的先河。

在2020年11月13日,更是获得第十一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

现在已经67岁的华泽田,即使获得如此之高的荣誉,但他还扎根在粳稻领域里。时常用袁隆平前辈的八字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来鞭策自己。

华泽田深知,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得随时清楚一个杂交品种的优缺点,一定要学会去找到它的不足,特别要庆幸自己找到不足的地方,不然就会迷失方向。

水稻之父最终还是留在了农业领域(粳稻之父华泽田)(9)

华泽田深深地记得,团队以前好不容易培育出一个品种,结果只能在一个地方种植,换到其他区域就无法适应,相当于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了。

华泽田冥思苦想,总算找到问题的关键。接下来,他改变策略,决定在亲本的选择上进行多一点环境选择,筛选每个点都表现好的品种,再拿去组配,果真培育出环境适应能力最强的杂交种子。

还有像“天隆优619”,目前来说,已经是最好的杂交粳稻品种了,但华泽田还觉得它抗倒性差了那么一点,产量上还有提升的空间,他还要再去反复培育,争取做到更好。在他心里,最好的品种,永远是下一个。

晚年的华泽田仍然每天下田劳作,除了观察稻谷的情况,还要指导稻农耙田的一些诀窍,这样一来,稻农半天就能干完一整天的活;另外,他还要带学生,把自己的经验无私地分享给学生们,他还说到:“希望他们有一天能超过我,带领着杂交粳稻走得更远。”

他的一生都在为提高粮食产量而奋斗,靠着淤泥里的双脚和头脑里的知识,把一颗颗优质香甜的米粒送上中国人的餐桌,他是真正做到让中国老百姓吃饱吃好的农业工作者,这样的农业工作者是当代社会里,是当之无愧的楷模,是我们年轻一辈人学习的榜样!

作者:白年

编辑:涓涓

参考资料:1、澎湃在线 《【小康人物】华泽田:四十年育良种》 2021年1月11日

2、中国小康网 :“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华泽田培育中国好种子

2021年1月18日

3、都市报道60分 《“真情天津”2018年度人物之华泽田》2018年12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