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咸阳市郊区矗立着一座特殊的高大石碑,历经风吹日晒,形貌已如苍颜老妇,失去了新筑时的光滑,露出粗糙的表面,最初碑上未刻一字,乾隆年间《雍州金石记》记载:“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它,就是无字碑。

这座无字碑,属于中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立碑而无字本身就是一件奇事,更奇怪的则是武则天这个人,在几千年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她是唯一的女皇帝,这绝对是个奇迹。

武则天晚年腐化(一个毒妇毁三代)(1)

无字碑


武则天的奇闻异事,几乎家喻户晓,但是将她的事迹写进历史对史学家来说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即使玄幻至极的小说也不敢幻想出这么多离谱的情节。

一女嫁两夫,在封建社会本就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明确的说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而武则天先后嫁给了父子两人,他们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这种事情在礼教森严的古代,在规矩繁多的宫廷里简直是奇耻大辱,冒天下之大不韪。

倘使一个乡村女人,有些风流韵事,不过为乡邻耻笑,可是,这个女人是皇后,她嫁的是皇帝父子,这只能沦为天下的笑柄!更为后世不齿的则是她年老体衰却依然秽乱不堪,所谓脏唐臭汉,有时候觉得唐朝一半以上的丑事都是这名女皇帝所为。

但是,武则天不怕别人的耻笑,而且,她敢于让耻笑她的人再也不敢笑出来。她废掉李氏皇帝,一朝登基,成为一代女皇便拥有了对天下生命的生杀大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为了让天下耻笑她的人闭嘴,她有了一个伟大发明——告密制度。

她下旨鼓励百姓到京城洛阳告密,这种告密不是简单的举报,或者打个小报告,而是形成一种正式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可以说在历朝历代也绝无仅有。

她提拔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心狠手辣的酷吏,对那些心向李唐、对她称帝有非议的人进行大规模屠杀。不论是当朝大臣,还是边关大将,不管是市井小民,或者达官贵人,只要发现似乎有反对她的意图,马上屠戮。

她破天荒的为告密者开通了绿色通道,平民百姓随时可以告密,地方官员没有权力问告密者要说什么事情,但是必须立即给要前去洛阳告密的人派马车,甚至驿站要按照五品官的待遇招待告密者,到了洛阳之后官府负责告密者的住宿问题,而告密者会得到武则天亲自召见。

告密者享有如此高规格待遇,也算是空前绝后,于是全国掀起了一股告密风潮,一时间,昔日一片乐土的东土大唐人人噤若寒蝉。倘若告密的内容得到证实,告密人立即就可以被朝廷封官,古今中外,靠告密升官发财也是一个奇葩政策。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一时之间,整个帝国的人们陷入恐慌之中。

这中间,一定有许多无辜之人遭到杀害,因为我们坚信,这样一个蛇蝎心肠的女人宁愿错杀一千,也不会放过一个。

许多大臣在上朝前,都要与家人进行一场生离死别,提前写好遗书,交代后事。许多心怀恶念之人,以告密为武器攻击与自己有过节的人;那些无意卷入其中的官员,本着进攻是最好的防守的思想,为了自保也拿起告密的武器,于是整个帝国陷入了一种可怕的精神亢奋中。

武则天这种策略,表面上是堵上了那些非议她篡位和淫乱的话语,她在皇位上得到了一时的安稳,但是这些策略的恶毒之处在于,这个政策损坏了盛唐那曾经清明的政治制度,损坏了李唐皇权曾经的开明,损坏了一个朝廷存在的精神支柱,还导致社会道德体系的崩溃和人性的沦丧,动摇了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唐太宗那曾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理念和“以人为镜”的高贵品格一下被这个女人夺下,狠狠摔在地上,摔得粉碎!

以阴谋诡计而言,武则天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而且,我曾经深刻的怀疑,她是否还算是一个人。

如果说武则天身嫁父子还是有血有肉,她与无数男人秽乱后宫还算符合人之大欲,合情合理,那她违反“虎毒不食子”的生物规律,即使那恶魔希特勒之流也甘拜下风。

武则天最为世人诟病的罪恶莫过于她曾经为上位而残杀亲生女,然后嫁祸给王皇后。

说武则天工于心计、不择手段,我可以相信,但是,恶毒到这个程度我怀疑有没有可能?问题是所有的事情,在别人身上都可以怀疑,唯独在武则天身上,都没有怀疑的理由。

武则天掐死自己的孩子这种恶毒行径是否存在,史实上证据确凿,即使毫无证据,她也绝对做的出来,即使没有做,我们也要认为她做了,要不然不符合她的行事风格,对不起她的心狠手辣。

我们看看她后来怎么报复与她争宠的女人就可以得到证据。据《旧唐书·后妃传上·高宗废后王氏》记载:……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於酒瓮中,曰:“令此二妪骨醉!”。

我们不知道武则天的长相,是否鹰视狼顾,是否尖嘴猴腮,但是在她可能还算漂亮的表皮下,一定是一具骇人的骷髅。

此情此景,史官怎么记载,此情此景,哪个史官能在一旁记载。据传萧淑妃大骂:“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

王、萧二人受尽折磨而死,死后武则天尚觉做的不到位,毁其身体,继而毁其名声,把两人的姓分别改为“蟒”和“枭”,意为蟒蛇和猫头鹰。

武则天晚年腐化(一个毒妇毁三代)(2)


前有吕后,后有武则天,千古毒后,但是武则天不能和吕后相比,因为吕后不曾想霸占刘邦的江山,更不曾放荡形骸,更不曾屠尽子女。

从李世民到李治,武则天经历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后来武则天的回忆的一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武则天是什么人!

李世民得到一匹名叫狮子骢的骏马,野性难驯,多少人没能驯服它。武则天侍奉在侧,对李世民说:我能制服它,给我三件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棍,三是匕首。用铁鞭抽打它,不服,则用铁棍敲击它的脑袋,又不服,则用匕首割断它的喉管。

据说李世民听后,颇为夸赞武则天的勇气,但是我估计这是以讹传讹,李世民听到后应该倒吸一口冷气,他在心里没有料到这名女子的恶毒,所以武则天从始至终并未得到李世民的宠爱,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提高。

李世民深知,正常的女子本性温柔善良,而这名违反天律的女人绝对不可以得到宠幸,更不可能得到重用,反正自己死后,她也会按照规矩进入寺庙,了却残生。

武则天晚年腐化(一个毒妇毁三代)(3)


但是,他想不到,自己死后,这个女人竟然可以把大唐天下搅得天翻地覆,将他毕生励精图治的李家天下踩在脚下,尽情踩踏!

嗣圣元年,武则天废掉刚登基的唐中宗李显,立傀儡李旦为帝,自己操控政权,准备下一步登位称帝。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骆宾王投到徐敬业幕下,写下了著名的《讨武曌檄》。

据《新唐书》本传记载,武则天似乎没有把徐敬业的那些兵马放在眼里,而这封檄文却让她大为震撼。读完檄文后,武则天顿觉如晴天霹雳,问:谁为之?,有大臣说是骆宾王所作,武则天说:宰相安得失此人!也有资料说成:有此才不用,宰相之过也!

不管怎么样,这篇檄文让武则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痛心,她不是惜才,她是可惜这样的人才站在了她的对立面。那《讨武曌檄》犹如万箭齐发,每一箭都射中了她脆弱的心脏。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

骆宾王的这篇檄文,之所以让武则天如此恐惧,是因为他抓住了武则天的要害,层层分析,步步为营,揭下了披在这幅美人身上的人皮,不过是一个恶毒的魔鬼,在她身上展示的是人性丑陋的极点。

一个恶毒霸道的女人在家庭里是祸害,贻害子孙,当她控制朝廷的时候,毁坏的是一个王朝,遭殃的是黎民百姓。

正如寻常百姓所言:女人当家,墙倒屋塌。母鸡打鸣,天下丧乱。

史书上记录的所谓武则天的功劳,看似功劳,都是罪恶,说她重视选拔人才,其实不过是建立自己的统治集团而已,其目的是打击和消灭原有的唐朝官僚体系。她为一己之私而大兴土木,更耗费了唐朝多年以来积累的社会财富。

后来,武则天的孙子唐玄宗即位,虽然励精图治,出现了一时的繁荣,却在自己当政期间迎来了“安史之乱”,整个国家陷入战争的混乱,民生凋敝。

虽然武则天和这场战争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却是根本原因。

武则天晚年腐化(一个毒妇毁三代)(4)


这个女人,控制并毁灭了她周围的许多男人,他身边的那些懦弱无能的男人一个个零落成泥,她成了最后的赢家,亲手为这个帝国敲响了丧钟,为李氏家族敲响了丧钟。所以武则天死后,唐朝几乎没有出现什么像样的皇帝,在唐玄宗之前的几位皇帝几乎无所作为。

一个稍有作为的唐玄宗,并没有将这种优秀维持多久,他痴迷杨贵妃,懈怠朝政,致使大权旁落,朝政腐败,一步步将安禄山之流的祸患养大,以此而言,唐玄宗实则无能之辈,哪有什么功劳可言。

在电影《斯巴达三百勇士》里的皇后有一句名言:只有斯巴达的女人 才能生出来真正的男人。

正是斯巴达的教育,让他们的男孩英勇无畏,让他们可以在冷兵器时代,以三百人对抗入侵的波斯大军。斯巴达男孩到7岁的时候就要离开母亲,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将会被放逐到野外生存,让他们和野兽打斗,严苛训练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勇气,每个斯巴达男孩长大,都是一个无畏的勇猛的战士。

武则天之流能生养出什么样的儿子,正如现在大众的育儿思维,普遍认为母亲越强势,对家庭危害越大。武则天的儿子们普遍懦弱无能,女儿则容易霸道无理,就像那个太平公主,应该说武则天本人就是罪魁祸首。

当一个女儿反抗母亲的专制统治时,她也在偷偷地继承母亲的这种专制。

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后人评价:武后之子,凶猾无比。

韩愈写了首诗《游太平公主山庄》,从头到尾讽刺了太平公主的奢侈: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压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和武则天一样,太平公主也是一个骄奢淫逸的女人,更可笑的是和其母亲共享所谓的面首。

应该说,她想做的是第二个武则天。

从某种意义上说,唐朝的皇宫里没有出现好的女人,才导致这个朝廷不会出现优秀的男人。唐玄宗之后的皇帝,则更加的懦弱无能,更加的昏庸。

有了安史之乱的教训,唐朝皇帝不再信任在外统兵的将领。他们发明了愚蠢的“监军”制度,派遣宦官到军队中做监军,监督将领及军队的作战行动,防止发生叛变,监军直接由皇帝领导。

于是,宦官们开始走出皇宫,插手军务。他们凌驾于将军之上,做些可耻的勾当,比如唐朝著名的大将高仙芝、封常清,就是因为没有满足宦官边令诚的勒索要求,遭其诬告谋反,而被朝廷斩首。

宦官们摇身一变,从低三下四的奴仆变成可以左右将领生死的当权者,势力开始逐渐坐大。作战胜利,宦官把功劳归于自己;如果战败,则把罪责归于将帅。其结果是监军不光不能防止军队叛变,反而更加容易激起兵变。

结果,军队越叛变,皇帝就越依赖宦官监军;而皇帝越依赖宦官,宦官监军就越为所欲为,军队越来越容易哗变。由此,曾经的大唐盛世已经日落西山,摇摇欲坠。

面对岌岌可危的江山社稷,当御史弹劾胡作非为的宦官,朝臣提醒唐宪宗要防范宦官时,愚蠢的唐宪宗李纯说:宦官不过是家奴而已,差使他们办事,只不过是为了方便,他们怎么敢诬陷朝臣和将军呢?如果他们胆敢违法乱纪,拔除他们就像拔掉毫毛一样容易。

可笑的是,后来唐宪宗本人竟然被宦官陈弘志谋杀,他可能至死也没能明白,他的家奴有一天会凌驾于自己权利之上,夺取自己的生命和政权。

更可笑的是,唐朝后来的皇帝不是被宦官所杀,就是为宦官所立,百年以来,竟出现了十几个傀儡皇帝,被宦官玩弄于鼓掌之中。

安史之乱后,“诗圣”杜甫眼看着曾经繁华的帝都已成废墟,怆然涕下,写道: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一切,其实在一个奸佞的武则天成为唐朝最高统治者的时候,就已经注定。

对于唐王朝的江山社稷来说,武则天,决东海之水也不能清洗她的肮脏,砍尽南山之竹,也难以写完她的无穷罪恶。

武则天的墓碑为什么是无字碑,历来有几种说法,有说她认为自己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这实在荒谬,武则天死前李唐已经复国,不会再有人去对一个丧失权利的老婆子拍马屁;也有说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不写碑文为好,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

但是这些说法我认为历来都站不住脚,因为他们搞错了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这座墓碑根本就不是武则天所立,有谁常态下会为自己立墓碑。所谓盖棺定论,只有活人为死人立墓碑,一个活人是没有资格评价自己的,为自己立墓碑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当然,武则天身上的笑话已经太多,也不差这一个笑话。

近来,陕西文物研究所无意间发现在无字碑的阳面,刻满了小方格,而这些格子并非后人所刻,只有一种可能,这些格子正是当年准备刻字使用,应该已经准备好了碑文,算清了格子数。

但是,在最后一刻,这个工程停止下来。

武则天的亲生儿子李显,在夺取政权之后,由于之前长期在惶恐中生存,他看到过武则天可以对子女痛下杀手,实在讲不出对母亲歌功颂德的好话,但是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又不能发泄憎恨,所以干脆搁置起来不写,于是,烂尾工程最终成了无字碑。

所谓无字碑,耻辱柱而已!

每当看到这具巨大的石碑,总让我想起武则天那几位可怜的儿子。

唐朝武四个儿子。长子李弘仁德能干,武则天怕难以控制,在他二十岁时候以酒毒杀了他。

李弘死后,武则天改立次子李贤为太子,即章怀太子。李贤很有才干,学识渊博,他猜测阴险毒辣的母亲也可能对他下毒手,写了一首《黄台摘瓜诗》。诗曰: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完抱蔓归。

后来,武则天果然又把他给废掉了。过了四年,逼其自杀,死时年仅三十一岁。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