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皇太舍得一只手,我老包就舍得一个黑虎呀—头”,包拯把黑脸一沉,额头上的“月牙儿”熠熠生辉,抓起一支令箭往堂下一扔:“开—斩—”!陈世美人头落地,皇太后赶紧缩手……

包公头上月牙是朝哪边 包公额头上的月牙儿(1)

民间传说和现代戏剧影视相互融合的场景,这就是包公在老百姓心目中清正廉洁,明察秋毫、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正气凛然,敢于为民做主,替百姓伸冤的清官形象。关于“包青天”的故事在老百姓中可谓耳熟能详,包公铡陈世美、包公斩包勉、包公陈州放粮等故事至今任为人津津乐道。

那么,真实的包公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是清官还是贪官?是否和戏剧影视中的形象一样,额头上有个“月牙儿”呢?让我们来看看正史上是如何描述的。

包公头上月牙是朝哪边 包公额头上的月牙儿(2)

宋史《包拯传》: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真实的包公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断案中的明察秋毫,清正廉洁不以权谋私,三是不畏权贵大义凌然和深得百姓的爱戴,四是要求后世子孙为官者要清正廉洁。

包公头上月牙是朝哪边 包公额头上的月牙儿(3)

包公头上月牙是朝哪边 包公额头上的月牙儿(4)

包拯额头上的“月牙儿”传说有很多。有说是小时候被驴蹄踢的;有说是小时候自己画的(画一太阳,内中有一月亮);有说是生来就有的;有说包拯是天上星宿下凡,可以“日断阳、夜断阴”;有的说是小时侯不小心掉到井里,磕到井壁上,出血了,他就抓一把泥土箍在上面了,等好了后就成为月牙状了;有的说是包公的二嫂子为了不让包公争夺财产,想害死包公,让年纪很小的包公去井里帮她捞首饰,正好撞在石头上弄出来的一个月牙形状……

其实,不论哪种说法,都是民间的传说,当不得真。因为在包拯的老家,安徽合肥的包公祠中,就有包拯老年时的写真像。从写真像看,包拯的额头根本就没有任何东西,当然也不可能有“月牙儿”了。宋史中包拯的龙图学士像,更证实了包拯额头有“月牙儿”只是一种传说。民间之所以说包拯头上有“月牙儿”,那只是一种美好的寓意,寓意清正廉洁,明察秋毫。是老百姓对清官好官的无限崇敬乃至顶礼膜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