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关羽的描写(这个义字不寻常)(1)

豫剧《义薄云天》剧照

一位演员,在50多岁还渴望着挑战新角色,跨行当演戏,完成新的艺术创造;一个剧目,想在同类题材中杀出重围,不单能站住脚根,还要有亮点和特色——实现以上这两点设想显然极不容易,然而,由李树建主演、河南豫剧院二团最近创排并首演的豫剧《义薄云天》就是凭借着创作者的集体智慧,让不可能变成可能,无论剧目还是演员表演都取得了亮眼成绩。

熟悉河南豫剧院院长、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的观众都知道,《义薄云天》对于他本人来讲,不是一台普通的剧目,而是在他“忠孝节”三部曲之后,力争打造的又一部代表性剧目。“四部曲”齐全以后,方才意味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孝、节、义”精神有相对完整的诠释与艺术表达。

三部曲中,分别阐释了忠、孝、节,“忠”字对应的是《程婴救孤》,“孝”对应的是《清风亭上》,“节”就是《苏武牧羊》。再打造一部关公戏,就是把“义”字补上。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追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千百年来为老百姓称颂,身上的忠诚与担当的品格仍然为时代所需。

由此可见,对李树建来讲,完成这个角色尽管是“志在必得”,创作难度却是前所未有。难度最大的地方就在于“跳行”——从他惯常的老生行当跨越到红脸关公。以往的“三部曲”,李树建是本色当行,将衰派老生的艺术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到了这一部红生戏,戏曲舞台延续着独特的红生表演体系,观众也有一套相对固定的审美标准,他原本得心应手的那套表演方法没有了用武之地,反而还得揣起来,可以说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对于关羽的描写(这个义字不寻常)(2)

豫剧《义薄云天》剧照

演关公就得有武生的冲、老生的稳、花脸的功架。剧中的关公能不能挥舞起大刀,也是决定剧目成败的关键所在。毕竟,这样的关公才更加形象贴切,让人信服。为此,没有武打根基的李树建只能重新开始学,请来以前在洛阳戏校学戏时的老先生,从跑圆场、踢腿、跪步、蹉步、耍大刀一点点练起,一身戏服穿戴上达30多斤重,一跑就是三五十圈,每天练八九个小时,从去年6月到现在已经苦练一年多。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演的关公被业界专家评价“首战告捷、一鸣惊人、超出预期”。

李树建明白,京、昆乃至其他剧种中的关公都是各有绝活的,单纯地身段、技巧的模仿,很难超越。他要做的是结合自身的表演艺术优长,加以角色塑造。怎样找准角色定位?即不蹈袭京昆的路数,而是武戏文演,以唱腔动人,唱出义士精神、演出气派,最终呈现“豫剧关公”的独特面貌。

如果说,卓绝的艺术追求决定艺术家的艺术高度,那么剧种领军人物的襟怀和气度,则决定着一个团队乃至一个剧种的兴旺。在排戏上,李树建顾虑最多的从来不是个人名利,否则也不会功成名就之后还肯面对“赶鸭子上架”的挑战。他更多的是希望以新的剧目创造完成对豫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同时以老带新,带出一批年轻演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接力棒交到年轻人手里”。

在这台戏,很多年轻人站上了舞台,充满青春气息,比如关平、马童、糜夫人、甘夫人等的扮演者都是20来岁。而且采取了团校合作、共同打造的方式,将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的50多名孩子充实到演职队伍当中,这样学生们能够早登台、早积累舞台经验,而对河南豫剧院来讲,也可以从中发现好苗子,完善人才梯队建设。

对于豫剧艺术的继承弘扬,李树建也有所考虑。豫剧现在的“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越来越多,袍带戏的传统已经割裂了几十年,缺乏新的代表性演员和剧目。《义薄云天》就是在重拾传统,巩固豫剧作为“全行当”地方大戏的地位。

除了艺术家的高超造诣、“以戏出人”的做法可圈可点,还要回过头来说说这台戏的戏剧文学改编。本剧的编剧是陈涌泉,是当下很有成就和影响力的剧作家。

对于关羽的描写(这个义字不寻常)(3)

豫剧《义薄云天》剧照

在《义薄云天》这个戏中,陈涌泉追求“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展现戏曲审美风范”。既往的关公戏中,往往重点表现关公的单个事件,如《古城会》《单刀会》等。《义薄云天》则力图“全景式”展现关公的一生,对桃园三结义、降汉不降曹、古城会、捉放曹、败走麦城等事件均有涉及,从不同角度表现关羽的忠义、守义、信义、聚义、大义、取义。环环相扣的情节让剧目“义”的主题向深处开掘,不断强化。开场是桃园三结义,写的是刘、关、张的兄弟情,至末场写关羽舍生取义收尾,描绘出了英雄一生义薄云天的豪迈气概。

而第五场《大义》中的捉放曹一节堪称全剧最富有创造力、最有戏剧张力的地方。“放曹”,关羽就会违背军令状,面临杀头的危险。放与捉怎样抉择,考验人性。不同于以往艺术作品,这个戏里的“放曹”不简单归因于报恩思想,而是将关羽与曹操之间的个人恩情升华到体恤黎民百姓、造福苍生的民族大义,正如该剧主题曲“义字歌”中所唱道:“一个义字有血性,一个义字见赤诚……敢于舍生而取义,死去犹能为鬼雄,纵然人去魂不灭, 一腔豪气贯长虹 ”。

戏曲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视角将“忠孝节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再次凝练和提取,有助于让传统文化迸发新的生命力。这对其他院团和表演艺术家都有启发意义;戏曲艺术是久久为攻、常演常新的艺术,总是在不断打磨中得到完善提高。我们乐于看到《义薄云天》的新创造带给戏曲人新的思考和启发;同时因为是大美初成,希望主创团队能够咬定青山不放松,完善细节,精益求精,最终将这台戏打磨成保留剧目。

记者:刘茜

责编:李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