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大会致辞中,北大校长林建华因读错了鸿鹄一词中“鹄”字的读音,一时间引起广泛关注第二天,林建华在“北大未名BBS”上发表了一篇公开致歉信,对此事予以回应,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寻找容易读错的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寻找容易读错的字(读错字的尴尬)

寻找容易读错的字

201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大会致辞中,北大校长林建华因读错了鸿鹄一词中“鹄”字的读音,一时间引起广泛关注。第二天,林建华在“北大未名BBS”上发表了一篇公开致歉信,对此事予以回应。

无独有偶,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也因读错字遭到网友质疑,并被推上了热搜。 所以说,这念错字,说大就大,说小就小,还真的要谨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字纷繁复杂。据统计,中国共有文字大约10万个,其中常用的有3000个。就这常用的3000个字,大多数中国人也认不全,所以出现读错字的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

有人说了,读错个把字也没有什么丢人的,大家都可能犯这个错误。堂堂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大学校长都能读错字,我们普通百姓读错个字有啥稀奇的?完全没必要小题大做、大惊小怪的。还有人说了,那些天天在娱乐圈里混脸熟的明星大腕、小鲜肉、流量小生,不也经常念错字吗,不照样一个个脸不变色心还跳,混的风生水起的吗?

就连一向以“高大上”著称,对语言文字要求极为严格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主持人都出现过念错字的场面,中国的语言文字之难以掌握驾驭就可见一斑了。

某中学语文课堂上,一男同学在读《白洋淀》时读到“蹭地从淀里窜出一条小船”时,将“淀”读成了“定”,全班哄堂大笑,男生无地自容。

某办公室的小张问老王:“地壳(ke)有多厚?”,老王更正到:“应当念地壳(qiao)”。第二天,小张拿了些核桃到办公室说:“这核桃壳(qiao)还真硬”。办公室同事听罢,顿时爆笑不止。

高中时的地理老师在讲课时把“灼热的岩浆”读成了“勺热的岩浆”,同学们在下面笑,老师一看也乐了:“勺热勺热的岩浆就是非常热的岩浆”。同学们一听,笑的更开心了。

不久前在某企业召开的一次职工大会上,领导严肃的说:“今后,凡上班时间一律严禁凶酒”,台下有职工低声抗议到:“不就喝点酒吗?何必那么凶?”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一男生上台发言到:“虽然毕业多年了,但我一直牢记刘老师的哼哼教导”。有一女生大声问到:“刘老师咋啦?拄拐杖了吗?”,男生一脸懵圈:“刘老师好好的,没事呀”。女生一听不乐意了:“刘老师肯定生病了,要不然怎么教导我们时直哼哼呢?”。

“宝钗”读成“宝叉”,“纨绔”读成“执夸”,“租赁”读成“租凭”,“造诣”读成“造旨”,“粗犷”读成“粗矿”,“莘莘学子”读成“辛辛学子”,“蹉跎岁月”读成“差它岁月”,“参差不齐”读成“餐插不齐”,“大腹便便”读成“大腹变变”...

汉字这么多,谁也不能保证都认全了,不认识的字就不要瞎念乱读,可以通过请教他人、翻字典、查手机、听新闻等方式获知正确的读音,以免公众场合出乖露怯、贻笑大方。尤其是对万众瞩目的公众人物来说,读错字可不是一件小事,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绝对不容小觑。

2019年2月,人民日报专门公布了“涸、掮、捺、愎、塑、隘、麾、喟、滓”等68个容易读错的常用汉字,提醒读者不要再犯读错音的低级错误。

茕茕孑立、沆瀣一气、踽踽独行、醍醐灌顶、绵绵瓜瓞、 奉为圭臬、龙行龘龘 、犄角旮旯、娉婷袅娜、涕泗滂沱……如果你还想知道一些容易读错的字的正确读法,不妨听一听歌手陈柯宇演唱的这首《生僻字》,或许会涨一些知识。 ( 陈耀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