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讲话如学开车。学开车有三部曲,师傅教;自己练;上路开。又好比学武术,先要仿招,一招一式模仿师傅的动作不走样;其次是练招,学会之后要拳不离手的勤学苦练,要有持之以恒的劲头。最后是创招,熟能生巧,发挥创造,自成一派。具备较高的讲话能力,就一定要像学开车和学武术一样,要经过仿招,练招,创招的训练。


演讲达人需要的五个技巧(演讲表达不清晰)(1)

复杂的东西要简单化,简单东西要习惯化。

讲话能力的训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要训;二是要练。训是指教师的讲授指导,让学生去认识、体验讲话的规律;练是指学生的实践,在实践中掌握学习讲话的规律,逐渐变成自己的一种能力。训与练相结合,才能掌握这种能力。

1.什么是讲话能力训练的“训”?

先说说训。老师的训,关键是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古人讲,大道至简,任何一门学问,都有一个方便法门,都有一个最简捷好学的方法。

孙路弘在澳洲留学时,到一家意大利餐馆里去打工,同样是洗盘子,他却比别人的速度快了100倍,就因为他在实践中找到了洗碗的方便法门。

孙路弘说:“意大利比萨在烤制过程中,奶酪会熔化在盘子上,因此,这样的盘子是最难洗的。我通过一个月的摸索,找到了又快又干净的洗盘子方法,那就是先用热水冲五秒钟,然后立刻放到有冰块的水中,奶酪与盘子的热膨胀系数不一样,自然就脱落了。”

可见,找到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习和做事的效率。

定耳舞诀就是一种简单快捷的讲话训练方法。它有两个特点:好懂;好仿。

好懂,就是一听就懂,马上明白。教人们营养健康的书最少有十万字,但是对普通人来说,太专业,太繁琐,看的你头昏眼花,还找不到要领。而著名健康养生专家洪昭光从十万字的书里就给你提炼出了五个字:红黄黑白绿。红,是指西红柿、红薯等红色食品,黄,是指玉米、橙子等黄色食品;黑,是指黑木耳,疏通血管的食品;白,是指燕麦;绿,是指绿茶。后来,又概括成八个字:什么都吃,适可而止。你看,这样的表述,非常生动形象,老幼妇孺,人人一听就明白,这就叫好懂。

学习讲话的用气发声,非常有必要,但是学习的方法却非常专业,艰深。一句两句话很难说清楚。就连邵守义老师这样的演讲学权威,也很难一句话教会听众。

我四年前刚开始教演讲与朗诵课的时候,最大的难题就是:自己解决用气发声用了十年的时间,而现在,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怎么样让没有任何发声基础的学生掌握正确的用气发声方法。给他们讲胸腹式联合呼吸,不讲还好,一讲反而令他们糊涂了,连话都不会说了。这就逼着我冥思苦想,最后找到了让学生一听就懂的方法:说悄悄话的方法。因为说悄悄话的方式,用的是气声,一定要用丹田气,并且,不需要声带震动,喉头不紧张,最关键的是人人从小都会说悄悄话,你一说,学生全都明白。

这叫好懂。

第二是好仿,易于模仿。

教人讲话,不能光靠别人心领神会,你一定要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训练方法,先画出一个“葫芦”,让学习的人能够比葫芦画瓢,从外在的模仿开始,先仿招,再练招,最后才创招。

比如讲话的胆量,它属于人的心理素质,但是“情动中而形与外”,这个内心的无胆一定会在人外在的肢体语言中反映出来。比如眼睛不敢看人,比如面部表情僵硬,没有笑容,比如站得歪歪扭扭,通过这些外在的表现,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个人讲话没有自信。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训练外在肢体语言入手,来训练学生的胆量。比如先教他眼睛如何看人:要先看左边的观众,再看右边的观众,再看中间的观众,从模仿开始反复练习,变成习惯,胆量就可以训练出来了。

再比如讲话生动形象的练习。凡是讲话有感情的人,一定是讲话有手势和面部表情的人,比如新东方的俞敏洪凡,著名的成功学专家陈安之,前微软中国区总裁唐骏,都是有名的演讲高手,个个在讲话的时候都是手舞足蹈。而讲话没有感情的人,一定是讲话不加手势和面部表情的人。根据这个规律,我就设计了一套手势和面部表情的训练方法,教给学生天天练习,等到他把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变成讲话的习惯时,讲话没有表情的毛病就自然改掉了。

2.什么是讲话能力训练的“练”?

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你养成正确的讲话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个富翁去世之后,将一大笔遗产留给了他的一名远房亲戚,这名亲戚是个常年靠乞讨为生的乞丐。这名接受遗产的亲戚,立刻摇身一变成了一个百万富翁。新闻记者便来采访这位幸运的乞丐:“你继承了遗产之后,想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乞丐回答说:“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一点的木棍,这样以后出去讨饭方便一些。”

你看,人虽已成了百万富翁,但满脑子想的还是怎样讨饭,可见习惯对人们的言行有多么大的影响。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只有大约百分之五是非习惯性的,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五都是习惯性的。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三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三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怎样学讲话,老师可以教给你一个好懂好记,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要变成你的正确讲话习惯,还要靠你自己持之以恒的练习,天天早上练,晚上练,坚持三个星期,就会形成习惯,坚持三个月,就会形成稳定的讲话好习惯。

3.讲话训练的目的——肌肉记忆

良好的讲话习惯,实质是正确的肌肉记忆。什么叫肌肉记忆呢?比如弹钢琴,开始学习的时候,你的手指头不听指挥,僵硬笨拙,要边想边弹,因为十个手指没有形成记忆。而通过反复的弹奏练习,最后,不用脑子想,手指就可以很流畅的弹奏曲子了,这时,就是你的手部肌肉已经形成了正确的记忆了。姚明投篮,靠的是肌肉记忆,朗朗弹钢琴,也靠的是肌肉记忆。

正确的讲话习惯也是要变成肌肉的记忆。

例如,有的人讲话多了出现声带小结,声音嘶哑,都是由于错误的讲话习惯造成的,而错误的讲话习惯一定是一种错误的肌肉记忆。就是他在讲话的时候,青筋暴起,喉头的肌肉紧张。而我们让学生通过耳语发声法的反复练习,让他“占领两头,解放中间”,就是让下头小腹的肌肉紧张,上头两颊和双唇的肌肉紧张,而将喉部的肌肉放松。方法掌握了,自己就要反复的练习,最后变成:只要一开口讲话,不用想用气发声的要领,自动做到上头下头肌肉紧张,喉部肌肉放松,这就是形成了正确的肌肉记忆,就算是养成了正确的习惯了。

再比如眼定的训练,要让讲话者的眼睛始终和观众进行交流,这也是一种肌肉记忆。因为不敢看观众的讲话者,他的眼皮是耷拉的,眼部肌肉是松弛的。而讲话时眼睛炯炯有神,始终和观众交流的人,他的眼部肌肉一定是紧张用力的,已经形成了一种眼部肌肉的正确记忆。反复进行眼定的训练,就可以让讲话者的眼部肌肉形成一种紧张有力的肌肉记忆,讲话时眼睛放光,充满神采。

讲话生动形象的人善于手舞足蹈,手舞足蹈也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也是一种肌肉记忆,只要一讲话,他的两手和身体就会自动地开始协调运动。我们通过对手势的训练,就可以让讲话者形成手舞足蹈的肌肉记忆,变成他讲话的一种习惯。


定耳舞诀法的练习原则

1.练习原则之一——苦练

当本书把定耳舞诀的方法告诉给你,具体怎样“练”呢?

第一要苦练;第二要恒练;第三要全练。

一要苦练。

身高只有1·55米的邓亚萍,却成为了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的不可思议的成功,就来源于她的刻苦训练。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拍换成了铁拍。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她从不叫苦,不喊累!

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

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著,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
  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据教练张燮林统计,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
正是这种“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超常付出,才有了邓亚萍常人所不及的辉煌。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的成功都像种庄稼,春种秋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多少,得到多少。你想有比别人更出色的讲话能力,就要比别人更刻苦。

这个世界上成功与不成功者的比例,永远都是二八规则:20%的成功者,80%的平凡者。而成功者的唯一秘诀,就是他比平常人刻苦,比平常人付出的多。学习讲话所要付出的辛苦,与邓亚萍获得世界冠军付出的刻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有邓亚萍这样刻苦的精神!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在两所大学四年教过的上千名学生当中,可以说每个学生的讲话能力都进步了,都提高了,因为有作业,有考试,他都要练习。但是,每个人的进步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是略有进步,有的人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有位同学是朝鲜族,原来连普通话都讲不好,第一次上台讲话,脸憋得通红,眼睛看地,声音像蚊子哼哼。但是,他知耻而后勇,刻苦练习老师布置的基本功内容,早晨练,晚上练,睡觉前在洗澡间冲凉还在练。结果到一学期课程结束时,再上台已是判若两人:面带微笑,两眼放光,讲话有条有理。

本书的读者如果坚持按书中所要求的方法,天天早上半小时,晚上半小时进行练习,经过三到五个星期的时间,就能够初步养成正确的用气发声习惯,讲话时手舞足蹈,生动形象的习惯,上台沉着大胆讲话的心理状态。


2.练习原则之二——恒练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行动,而是习惯。”

在每次给学生讲《讲话能力训练》课的绪论时,我都会给他们讲一个敲铁球的故事。

一位世界著名的保险推销大师即将告别自己的职业生涯,他的告别大会吸引了保险业界两千名精英前来参加。

当许多人问他推销的秘诀时,大师微笑着表示不必多说。这时全场的灯光暗了下来,从会场的一边闪出了四名彪形大汉,他们抬着一个下面垂着一只大铁球的铁架子走上台来。现场的人都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那位保险推销大师走上前去,用小锤子把大铁球敲了一下,铁球没有动,隔了五秒钟,他又敲了一下,铁球还是没有动。于是,他每隔五秒钟就敲一下,持续不断,但是铁球还是不动。

这时台下的人群开始骚动,有些人开始离场而去。大师仍然静静地敲着大铁球,台下的人越走越多,留下的只有几百人。终于,大铁球开始慢慢晃动了。五十分钟以后,大幅摇动的铁球,任何人的努力都不能使它停下来。

最后,大师面对剩下的几百名观众,同他们分享了一生的成功经验:“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以这种持久的毅力,每天进步一点点,当成功来临的时候,挡都挡不住。”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个口才超群的演说家都是靠持之以恒而成功的。持之以恒的标志就是早晚练,天天练,不断地重复。天天练习,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才能由量变到质变,才能把声情并茂,有胆有识,深入浅出的讲话能力变为你的习惯。

如果说讲话胆量的训练可以短期突破的话,那么用气发声的练习就是一个长期恒练的过程。即使你马上掌握了本书教给你的耳语发声法,也必须要天天练习不间断。戏曲界有句话叫: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因为只有天天练习,你的小腹才能结实有力,肺活量才大,气息才通畅。

我自己就有切身的感受。40岁时,担任了一定的行政职务,练气发声的训练少了,自己都觉得声音发干,音色发暗。从50岁开始,兼职开了《讲话能力训练》课,为了教好学生,自己天天要早晚各练半小时的耳语法,练了五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声音比年轻的时候反而更明亮,更干净了。这就是方法得当,坚持练习的结果。

其实,当你把持之以恒的训练变成一种习惯的时候,你收获的已不仅仅是讲话的能力了。

3.练习原则之三——全练

演讲达人需要的五个技巧(演讲表达不清晰)(2)

什么是全练?就是讲话能力的训练包括五练:练口;练手;练胆;练脑;练脸。要多管齐下,综合练习,而决不是单纯的练口,练嘴皮。

一是练口。

就是用耳语的方法天天练习,达到气息通畅,声音圆润,吐字清晰的目的。练耳语的原理,将在第二章里详细介绍。

二是练手。

练手包括两个意思:一是动手写。

一定要先扎扎实实的写好文字,写好提纲,然后再按文字或提纲讲。千万不要上来就追求出口成章,初学者追求出口成章,实在是一个误区。

因为大凡出口成章的人一定都受过三种训练:一、先写后说的训练。先由出手出章,再到出口成章,先学会写,然后再讲,经过反复多次这种训练,熟能生巧,才可能做到出口成章;二,背诵经典诗文的训练。从小就背诵诗词古文,这些经典篇章已经化成了自己的语言,如于丹,如著名国学讲师翟鸿燊。三、反复讲的训练。职业讲话者一般都是一个内容讲了很多遍,烂熟于心,而你是第一次听,就会留下出口成章的印象。所以,没有天生的出口成章者,只有经过训练的出口成章者。想出口成章,一定要循序渐进,先从出手成章训练开始。

二是练手势。

反复进行手势的训练。手一动,讲话的语言自然生动,手势一比划出形象,语言自然就很形象。要按照第四章的要求,反复练习讲话的双人舞小段,把讲话加手势变成讲话的一种习惯。比如说:“芝麻这么小,西瓜这么大”这句话,不加手势说,语言就平板枯燥,而一加手势,说芝麻时,用两个手指一捏,说西瓜时,两只手一比西瓜的形状,语言马上就生动传神。通过对动作的反复练习,就可以让双手形成肌肉记忆,一做动作自然加上手势。

我的学生在期末总结中写到:“过去讲话不懂得加手势的妙用,现在天天练习讲话时的手舞足蹈,已经变成了习惯。上课发言,与同学交谈,都不自觉地手舞足蹈,生动形象了很多,越来越喜欢这样讲话的感觉了。”

三是练胆:就是通过主动上台,反复上台,进行眼定;笑定;站定的三定训练,练出胆量,治好上台恐惧症:手抖、脚颤、脸红、心跳。练胆的方法在本书的第一章“三定——笑定,眼定,站定”里有详细的介绍。

四是练脸。包括练习微笑,练习眼睛和观众的交流,练习讲话时学会眉飞色舞。通过反复练习,使面部肌肉养成微笑的习惯,养成眼睛大胆和观众交流的习惯,养成讲话时眉飞色舞的习惯。练脸的好处和方法将在本书的第三章和第四章详细介绍。

五是练脑。一可以练左脑,训练逻辑思维。比如进行言而有序的训练,让学生加手势来练习这段话:“勤于思,敏于行,要学会三道:第一、闻道;第二,悟道;第三,行道。”说“第一”时,要伸出一个手指头,说“第二”时,伸出两个手指头,说“第三”时,伸出三个手指头。反复做这种口到手到的练习,就可以进行讲话有条有理的训练,练成习惯后,说话就能做到言而有序。

还要通过写“一字悟”的方式来训练逻辑思维。“一字悟”就是指每练习一个单元,写一篇学习感受的作业,要求一个字的观点,50个字的举例,通过反复动笔动脑,来进行一简二活的训练,学会讲话观点简洁好记,举例生动好听。

二可以练右脑,训练形象思维。例如,通过加手势练诗歌的方法,来训练学生语言的形象性。加上手势背诵“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诗句,双手自下而上缓慢托起,眼前就会出现紫烟的形象,双手从上往下做往墙上挂东西的动作,脑海中就能浮现出瀑布的镜头。这种双人舞的反复练习,就可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无胆讲话者的外在表现“三不定”

演讲达人需要的五个技巧(演讲表达不清晰)(3)

笑不定,就是上台不会笑,或者时笑时不笑。凡是上台紧张害怕的人,一定不会笑,笑容绝不会自始至终挂在脸上。为什么?因为心里一紧张,反映在生理上,全身肌肉都会紧张,脸上的肌肉自然也是绷紧的,一绷紧,就必然给观众一种面如秋霜的感觉。基督教有一条黄金法则:你想让别人怎样对你,你先怎样对别人。你给观众一个冷脸色,观众下意识的就会给你一个坏脸色,你看了观众的脸色难看,就会更紧张,表情更加僵硬。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大企业每年一度的客户答谢会,董事长上台讲话,(面无表情地)“各位来宾、各位客户,我们今天召开答谢会,就是为了衷心地感谢大家对我们企业的大力支持。”他的文字是热情洋溢的,但他的面部表情自始至终冷冰冰的,嘴角不往上翘,眼角看不到任何笑意,你从他的语言当中感觉不到一点感谢的意思。会场气派很大,钱也花了不少,就因为讲话不会笑,答谢会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这就是“笑不定”。

再说眼不定。内心无胆、紧张的人,他的眼睛一定不敢看人。不看人看哪呢?或者看天花板,或者看着地面,或者是看着手中的讲稿,或者看一下观众,眼睛马上躲开了,就是不敢眼睛自始至终的看着观众说话。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心里害怕见观众,一定会在眼睛上反映出来;而一个内心自信,充满着讲话愿望的人,他的眼睛一定是放着光,迫不及待地用眼睛和观众交流的。

举个例子。我参加过一个版权保护的高峰论坛,有三位主讲嘉宾,其中有两位都存在着眼不定的问题。一位是自始至终都看着自己的演讲稿念,从不抬头。读到“尊敬的某某部长、尊敬的某某局长,非常感谢你们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时,他的眼睛也没有看一眼下面的部长和局长。给人的感觉是:目中无人。另一位好一点,眼睛知道和观众交流,但是他的眼睛只看中间的观众,而从不看左右两边的观众,没有兼顾全场。给人的感觉是:目中有人,但只有少数人,没有全场人。这两种表现,都给人不尊重领导和观众的感觉,究其原因,并非傲慢,只是因为紧张,没有受过训练,就给人很不好的印象。


身不定,有两种情况。一是做不到站如松。由于紧张害怕,根本顾不上自己的形体怎样,手足无措,手没地方放,脚没地方搁,不知道怎样站才好,耷拉着头,含着胸,站得歪七扭八的。二是不等站稳就说话。因为紧张,恨不得一口气把话说完,所以,上台不等站稳就开口说话,话不等说完,就落荒而逃,根本顾不上鞠躬谢幕。而有胆的人,一定是站如松;一定是站稳了之后,等全场安静之后才开腔讲话;一定是讲话结束之后,非常从容的下台。

有一个专门做媒体数据调查的大公司的女老总,在一次调查数据发布会上发布调查数据。她非常重视此次讲话,职业套装很高档,大波浪发型是精心吹过的,然而站上讲台之后,就将胳膊肘往讲台上一放,整个人的重心就靠在了讲台上,就这样一直把话讲完,这就是站不定。本来往台上一站应该是像我们古人说的“站如松”.两腿并拢,身体站直,可是她由于紧张,下意识的要找个心理依靠,就一直靠到讲台上了。

我还在一个大型会议上看过一个网站领导讲话,两只手没地方放,老是插在裤兜里,给人一种不屑一顾的神态。实际上是天大的冤枉,这个人一直对人很和善,何况台下还坐着他的领导,这都是因为紧张,手不知往哪放造成的。这也是一种站不定。

所以,针对“三不定”的毛病,要进行“三定”练胆的训练。这对演讲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你在台上讲话,人家不光是用耳朵听你讲话,很重要的是用眼睛看你讲话,从你的一举一动中接受信息,从中感受你是镇定沉着,还是紧张慌张。所以我们一定要进行三定的训练。

内病可以外治。外治的方法就是三定法。通过对讲话无胆者进行笑定、眼定、站定三方面体态语的训练,就可以治疗无胆者的三不定,让观众看到一个在台上沉着自信的演讲者。


演讲达人需要的五个技巧(演讲表达不清晰)(4)


演讲达人需要的五个技巧(演讲表达不清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