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科学育儿精彩视频,尽在【抖音 科学家庭育儿】
要说谁是最心疼宝宝的人?一定非宝妈莫属了!近来,科长因为宝宝身上的一个“小洞”收到了不少宝妈的疑问。
耳朵旁边的这个小洞是个啥?
婆婆说这是“富贵仓”有它的孩子吃喝不愁!是真的吗?
从洞里流出的液体臭臭的,我要不要把它挤出来?
对于耳朵前面的这个“小洞”民间有“前仓藏粮,后仓藏糠,耳朵棱上藏衣裳”的说法。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幸运的象征,反而是一种先天畸形!
1、“耳仓”=耳前瘘管
事实上,象征着“富贵”的小洞,学名为:耳前瘘管。
是宝宝在胚胎发育期,由于形成耳廓的组织发育不完全,造成多开于耳前的小孔。也有少数小孔开在耳垂或耳轮的后边缘上。
在小孔后面的瘘管深浅、长短不一,呈分支状分布。
但宝妈们不必担心,虽然瘘管纵横交错,但另一端是封闭的,不会连通大脑!
目前认为耳前瘘管与遗传有关,在亚非国家比较常见,一般5个人中就有2个人有耳前瘘管。
我国当红小生王俊凯耳前也有这样的小洞,可以说是最让人担心的“明星同款”了~
2 、发病症状
耳前瘘管一般分为单纯型、分泌型和感染型。
单纯型
这些小洞一生都不会发炎,也不会感染或者分泌白色液体。这种没有症状的耳前瘘管对身体没有什么影响,也无需处理。
但经常抠弄、挤压,也有可能造成感染。一旦感染就有反复发作的可能。
分泌型
分泌型的耳前瘘管平时会分泌少许白色粘状液体,闻起来臭臭的,属于正常代谢产物,局部也可能瘙痒不适。
感染型
有些耳前瘘管容易感染,感染时周围红肿、疼痛、脓肿。反复感染可能会留下疤痕。
如果宝宝年龄较小,感染时也可能伴有发烧等症状。
3、如何治疗
不是所以类型的耳前瘘管都需要治疗,单纯型和分泌型只要不出现感染,重点在于日常护理。
而感染型的耳前瘘管,一旦感染就要及时就医!
日常护理
● 保持清洁
如果小孔流出分泌物,用棉签轻轻擦拭即可。
这时宝妈就要控制住自己的“强迫症”千万不要挤压小孔,增加瘘管发炎的风险。
当宝宝洗澡或哭泣时,也要注意不要让水或者眼泪流入小孔,保持小口局部的清洁干燥。同时也要告诉宝宝用耳卫生。
● 不挑破脓肿、不放入异物
当瘘管发炎造成肿包后,我们千万不要自行挑破脓肿帮助分泌物排出。
观察宝宝,如果不能自行消肿,需要带宝宝及时就医!
同时也不要用类似头发,细线的异物放入小孔“一探究竟”。不要让我们熊大人的做法,造成宝宝的瘘管发炎!
● 饮食清淡,增加抵抗力
注意宝宝平时的饮食,清淡为主,尽量不吃海鲜或辛辣的食物。
当宝宝生病时,炎症也很容易发作。所以宝宝生病时也要格外注意瘘管是否有异常。
增强宝宝抗力,减少生病次数也能减少瘘管发炎。
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耳前的小孔出现红肿流脓严重感染时,就需要手术治疗。完全摘除瘘管后,就不会再出现感染的症状。
治疗方法:
● 急性感染或皮肤破溃的宝宝需要先使用抗生素控制炎症,之后再进行手术。
● 如果已经形成脓肿,需要切开脓肿进行引流,炎症消除之后进行手术。
● 手术之后需要清创换药直到痊愈。
耳前瘘管既不会连接脑部神经,与面部神经相隔也较远。切除瘘管只属于一个小手术,所以宝妈们也不必担心会不会伤及脑部,或造成口眼歪斜。
4、其他常见耳部畸形
除耳前瘘管外,坊间另一富贵的象征——栓马桩。也是让不少宝妈不知是好是坏的东西。
副耳
副耳俗称“栓马桩”,因为长得栓马的桩子,所以被认为“留得住财”,是富贵的象征。
但其实宝宝耳前多长出的这块小肉包,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一鳃弓的异常导致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副耳也会按比例长大。
副耳需要切除吗?
一般来说,副耳与神经和大脑血管互不相连。只是多长出来的一块肉,唯一的危害就是影响美观。
所以留与不留可以遵从宝宝或宝妈的意见。
切除副耳需要就医!
很多宝妈为使宝宝上幼儿园之后不被同学嘲笑,选择尽早摘除。
民间有用绳子结扎在副耳尾部,使副耳坏死脱落的土方法。科长要说,这是非常不科学的一种方法!
一方面,副耳脱落后,坏死部分可能受到细菌感染,抵抗力差的宝宝可能造成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另一方面,绳子结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将副耳割下,宝宝会因此痛苦不堪,脱落之后也会留下明显疤痕。
虽然摘除副耳属于一个小手术,但也一定选择正规医院进行手术!
【科学家庭育儿】国家级出版传媒机构专业团队,联合百名育儿专家与万千家庭一起,专注宝宝的早教、智力开发、性格培养、情商教育、家庭亲子关系处理
更多育儿难题,关注【科学家庭育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