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良知的人的心理(人的本性没有良知)(1)

今天的心学课,

讲讲我们人的“出厂设置”——良知。

有人说,中国文化的特点,

是“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但是,我们不管别人怎么说,

我们现在偏偏还是要讲仁义道德。

因为心学的核心,就是良知

良知就是仁义道德。

没有良知的人的心理(人的本性没有良知)(2)

仁义道德的内涵和作用,

应该有个准确的解释,

不然,它被误会了1千年,

以后还得继续被误会。

没有良知的人的心理(人的本性没有良知)(3)

仁义道德,用心学的术语,就是良知。

心学的修炼,就是三个字:致良知。

心学的法宝,也是这三个字:致良知。

致良知,就是王阳明心学三字经。

所以,我们就是要讲良知,

就是“满嘴仁义道德”。

没有良知的人的心理(人的本性没有良知)(4)

良知是什么?

王阳明在《大学问》中说:

是非之心,不需要思考就知道,

不需要学习就会判断,这就是良知。

即,良知就是天生的道德,是人的本性。

【注,原文是: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没有良知的人的心理(人的本性没有良知)(5)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又说:

良知,就是易经当中所描述的

“大道“、”天道“、”天理“,

如果能看透,就是圣人了。

【注,原文是: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

没有良知的人的心理(人的本性没有良知)(6)

那么,致良知是什么意思?

致良知就是与自性、本性合一。

如何合一?

就是去掉遮挡在良知本性上的不好的东西。

就是通过“在事上磨炼”,通过“知行合一”,

无限接近良知,最终归于良知、归于大道。

没有良知的人的心理(人的本性没有良知)(7)

平常讲的仁义道德,就是一种道德,

讲道德的人往往不讲道德,

以至于,人们一听到这些,

就认为这是虚伪,是伪善。

没有良知的人的心理(人的本性没有良知)(8)

但这里讲的仁义道德,

是一种身心修炼的办法,

不是平常讲的道德。

心学的致良知,怎么修行呢?

王阳明说:

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

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这里就体现出心学与佛教修炼方法的不同了,

佛教,就只是静时念念,

心学,却是动时也念念。

没有良知的人的心理(人的本性没有良知)(9)

去人欲、存天理,就是致良知。

动时念念致良知,

就是要做事情,在事情中磨炼。

总之,不要把仁、德、良知这些概念,

仅仅理解为道德概念。

不然就会肤浅地以为

只要做个老好人,就能取得最高成就,

最终又由于做不到,就索性做了更坏的坏人。

没有良知的人的心理(人的本性没有良知)(10)

仁、德、良知,其实属于天理、天道范畴,

它们也指示着修炼的方法。

你不但在嘴上满口仁义道德,

心里也得装满仁义道德

这才是学习心学必须做到的。

没有良知的人的心理(人的本性没有良知)(11)

文/大宋先生

绘图/Ranz

版式/来来

未来心学研究所出品

没有良知的人的心理(人的本性没有良知)(12)

日子难过,怎么破?

更多心学课搜索公号“漫画心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