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势”的一般意义势,这个字,古文字解读各有说法,其本源已经不容易考证出一个确定的意思,但这并不影响后来的人们使用这个字,先秦文献中就有很多。 《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其含义是趋向、态势。《管子·君臣下》:“夫水波而上,尽其摇而复下,其势固然者也。”这些“势”字则更有现代物理学“势能”的势的意思,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属性。《管子·法法》:“凡人君之所以为君者,势也。故人君失势则臣制之矣。势在下则君制于臣矣。势在上则臣制于君矣。故君臣之易位,势在下也。”《管子·形势解》:“人主,天下之有势者也;深居,则人畏其势。”这里的“势”,已经衍生为《说文解字》的“权势”之意。上述列举,有助于我们理解书法语言中的“势”。 可以把形和势结合在一起讨论。形,会意字,着色以显示物体形状。很显然,这仅与外表相关联;而势,则与物体(事态)的内在能量及其运动方式相关联。形,更多停留在描述,而势,则更需要判断。没有凭空而来的势,势需要通过形来表达。所以,形势常合用,如“形势一片大好”。

不好说的笔势与字势(图解笔势)(1)

二,图说书法中的“势”说到了书法中的势,常常会接触到笔势,字势,体势,等等,这里主要讲含义较为清晰的笔势与字势。 《晋书·王羲之传》:“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这段话中所言“笔势”,已经是笔势字势的合称。后来的我们比较俗,硬要把势拆分成两类,是为了言说方便。而且笔势并非指用笔之势,仅仅指笔画的势。

不好说的笔势与字势(图解笔势)(2)

这张图,是印刷体中黑体字“一”,粗细几乎一致,方向绝对水平,看上去非常平稳,完全是个平势。下面这些手工书写的“一”,就不同了。

不好说的笔势与字势(图解笔势)(3)

左为大盂鼎,重起轻收,略向右上,右为里耶秦简,显然向右下。

不好说的笔势与字势(图解笔势)(4)

左为西汉简,已经出现明显的波磔,一波三折,显然比先秦表达更丰富,并且有了明显的运动节奏感;中为张芝《冠军帖》,倾斜度大,起笔较为柔顺,收笔处则迅速回抽折返;右为王羲之《寒切帖》,方向更为陡峭,用笔圆浑粗重。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看到了笔势是有不同的,简单地说,与倾斜角度和运行路线(主要指弧度)相关,也与粗细长短相关。这实际上都是形态方面的描述,只是这些形,让我们产生了或安稳或飞动,或轻捷或浑厚,或急速或舒缓的“势”的感觉。势,是对动态、趋势及其能量的感受而已。书家塑造这些形态,让人产生了这种感受或联想。

不好说的笔势与字势(图解笔势)(5)

左为《散氏盘》,两横笔势区别不大,古朴安静;右为《张迁碑》,上横平势,下横波磔之势,有了明显的对比。

不好说的笔势与字势(图解笔势)(6)

左为智永所书,有了明显的向背,颇觉生动昂扬;右为米芾所书,有了明显的呼应,方向、轻重很不同,让人觉得动感十足。 上述例子,让我们体会到,当相同笔画排布的时候,由于单笔画对势的处理不同,就有更大的表现空间。

不好说的笔势与字势(图解笔势)(7)

同为王羲之所书,左为《兰亭序》,右为《游目帖》,但由于笔势不同,产生了内敛和扩张的明显差异,我们常常称前者为“内擫”,后者为“外拓”。再看赵孟頫在《三门记》和《汲黯传》中的“目”,也是如此,充分展现了不同笔势所能够塑造的审美感受。

不好说的笔势与字势(图解笔势)(8)

字势,与笔势一样,只是对整个字的分析而已。

具体的观察方法主要是通过外接多边形、重心与支点等角度,多边形越是脱离矩形,重心越是偏离支点,这个字往往越活泼,反之越稳当。下面举例。

不好说的笔势与字势(图解笔势)(9)

这是里耶秦简中的一版,我挑出其中四个“之”,白色圈表明重心所在,很显然,首尾两个字区别很大。首字重心高且偏左,支点在右,所以极险,尾字则相反,重心居中,捺笔较平,所以稳当。中间两个字的区别主要是中竖的居中与否。

不好说的笔势与字势(图解笔势)(10)

这是西汉简《甲渠候官文书》中的两个之,大家是否能够感受到因重心不同而产生的巨大差异呢?

不好说的笔势与字势(图解笔势)(11)

从左至右,分别是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中的“之”。为什么汉碑一碑一气象?字势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好说的笔势与字势(图解笔势)(12)

王羲之的这几个“之”,有的是横向展开,有的是纵向展开,有的是斜向展开,有的呈放射状,有的呈收敛状,各取其势。

这些都是从单字分析,各自呈现的势,不仅要自足,还要与上下文相关联,尤其在行草书中,有对比呼应,有俯仰向背,有的顺势,有的则打破原有展开的势,这是在这种变化中,透露出作者的思绪和笔墨修养,以后再找机会展开这个话题。

不好说的笔势与字势(图解笔势)(13)

颜真卿《争座位稿》局部

不好说的笔势与字势(图解笔势)(14)

三,“势”对我们的启发我总结了下面几条:1, 要从对“形”的描摹上升到对“势”的体察。如果对每一笔画的势和每一字的势,都有敏锐的感知,就容易写出神采,不至于僵硬呆板。2, 势,不可能凭空存在,它依赖于形,对形的准确把握是表达出势的关键。3, 势,也不会单独存在,它通过对比呼应,才能充分表达,很多同学单字还不错,通篇就很别扭,原因主要在于没有意识到势的连贯性;作品不出彩,还牵涉到势的丰富性,比如断续、强化、借力、重启、违抗、阻截等等,这些看起来有些复杂,但是道理都非常简单,平常训练中多加感知即可。下面列举了几个帖子,同学们可以深入研读,以加深对“势”的理解。未来我会抽空对这些经典帖子做一番梳理,同时展开新的话题——不同时代、不同书体和书风是怎样造势的?不同的工具与载体对造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历代造势大家都有谁?等等。 这次关于“势”的讲座就到这里。 原创好文章,中书汇很多。我是光荣大地老师,欢迎你常来。

不好说的笔势与字势(图解笔势)(15)

汉简中的“势”

不好说的笔势与字势(图解笔势)(16)

王献之《十二月帖》

不好说的笔势与字势(图解笔势)(17)

《万岁通天帖》之王慈《柏酒帖》

不好说的笔势与字势(图解笔势)(18)

米芾《值雨帖》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