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东风、消息几时来”
何时立春
今年正月十一立春,听起来很晚,有些年份腊月就立春了。可每年立春的公历日期,大致相同,总在2月4日、5日左右。因为廿四节气,本来是根据太阳运行周期制定,属于“阳历”,和体现月亮运行周期的“阴历”,自然有些偏差。古诗经常写到这点。那两句著名的唐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说的就是节前立春,因为春节算“新年”。还有宋代张栻《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艾性夫《检历即事》“岁里春为花早计,蛰前雷是雪先声”,“律回岁晚”“岁里春”,都是年前立春。
立春早,草木萌动早,春天也就早一些,诗人感觉仿佛赚到,喜孜孜的。如果赶在除夕或者春节,简直就是“双喜临门”。秦观《元日立春三绝其一》“此度春非草草回,美人休著剪刀催。直须残腊十分尽,始共新年一并来”,表达的就是这种喜悦。所以立春一旦稍晚,诗人就会很着急。如叶梦得《八声甘州·正月二日作,是岁闰正月,十四才立春》:“又新正过了,问东风、消息几时来。笑春工多思,留连底事,犹未轻回。”词里情形和今年相似,也有闰月。
当然,立春晚些也不是没好处,再下点雪,就更好了。南宋某年正月初四下雪,王十朋就耍赖说“未到立春犹腊月,忽成三白定丰年”。姜特立《立春前有雪》则说:“春前一寸雪,春后一犁金。万里烟瘴息,九农和气深。”
▌清代徐扬绘《京师生春诗意图轴》(局部)
“梅花合让柳条新”
立春物候
俗谚“春打六九头”,又说“五九六九,河边看柳”,换成诗人的语言,就是“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王镃《立春》)。欧阳修《渔家傲》:“正月斗杓初转势。金刀剪彩功夫异。称庆高堂欢幼稚。看柳意。偏从东面春风至。十四新蟾圆尚未。楼前乍看红灯试。冰散绿池泉细细。鱼欲戏。园林已是花天气。”立春三候:一候东风解冻, 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这词里几乎都写到了。乾隆的诗久蒙恶评,但他有两首《正月十二日幸圆明园》,写于立春次日,“雪消麦陇青含润,喜动茅檐望岁人”,“砌苔堤柳添颜色,都报韶光次第归”,也还应景。
▌清代钱维城绘《万有同春图卷》(局部)
“蓼茸蒿笋试春盘”
立春吃什么
立春咬春。如今北京的春饼,卷的大都是韭菜、豆芽、葱丝、黄瓜、萝卜、胡萝卜几样。忍不住查了下,古人的立春节物“春盘”里都有什么菜。杜甫《立春》写到“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前人注释认为这里的“青丝”就是韭菜。除了韭菜的绿,韭芽的“黄”,在一派裁红剪翠、青红饾饤中,也不遑多让。苏轼“青蒿黄韭试春盘”,张耒“韭叶金黄雪未千”,杨万里“韭芽卷黄苣舒紫”……
写得最详细的,大概还是方岳那首《春盘》:“莱服根松缕冰玉,蒌蒿苗肥点寒绿。霜鞭行茁软于酥,雪树生钉肥胜肉。与吾同味蔊丝辣,知我长贫韭菹熟。”六句就是六样:萝卜(别称莱服、芦菔、萝蔔等)、蒌蒿、春笋、蘑菇、蔊菜、韭菜。此外,还有苦苣(野苣),见张耒“如丝苣甲饤春盘”、司马光“玉盘翠苣映红蓼”;香椿芽,见刘弇“庭椿摘初黄,畦韭剪柔绿”;蓼芽,见苏轼“喜见春盘得蓼芽”“蓼茸蒿笋试春盘”;枸杞芽,见苏过“春盘撷新芽”;芹芽,见陆游“儿童斗采春盘料,蓼茁芹芽欲满篮”“剩求芹蓼助春盘”;蕨菜,见吴泳“行玉盘中拣蕨芽”;菘菜即白菜,见陆游“韭菘饤饾春盘好”,范成大“菘甲剪翠羽”;荠菜,见饶节“春盘供早荠”,曹勋“自挑雪荠饤春盘”……字里行间水格灵灵,真是唇齿生春。
▌春饼
“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立春戴什么
我小时候,每逢打春,家长都会用布头给孩子缝几只大公鸡,缀在衣袖上。古人诗词经常提到的,却另有其物。苏轼《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其二》“朝回两袖天香满,头上银幡笑阿咸”,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张元干《好事近》“看取鬓边幡胜,永宜春难老”……这里的春幡、银幡,也都是迎春节物,用绢帛剪裁或者金银镂制而成。当年随处可见,如今已成罕物。定州博物馆藏出自静志寺塔基地宫一枚镂空小幡,正中镀金处实地子上錾“宜春大吉”四字,宜兴博物馆藏出自北宋法藏寺地宫一枚镂花银幡,錾“宜春耐夏”四字,扬之水先生认为就是当日悬缀于钗头的春幡,并说“轻巧的银幡始终是宋元时代春日里闪耀的喜色”。
▌春幡
“旋裁春帖换新诗”
立春做什么
宋代制度,翰林学士在立春、端午等佳节要撰写帖子词,贴在皇宫各处,内容大都是歌颂升平、吉祥祝福之类。立春日写的称“春帖子”。欧阳修、宋祁、苏轼等都写过。乾道八年(1172)立春,时任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的周必大,也给皇帝阁写了篇《立春帖子》:“日向皇都永,冰从泰液融。八荒开寿域,万国转春风。”皇都指国都。泰液即太液池。八荒,八方荒忽极远之地。寿域,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世。虽然一味颂词,大都套话,但时值南宋“乾淳之治”期间,也还算得体。虽然处江湖之远的文士不太看得上这种题材,如杨万里说“一生幸免春端帖”,方岳说“野屋难为春帖子,自研冰雪写离骚”,但这种颂祝形式依然渐渐流布民间。
“万国转春风”,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本来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期望。(责编:李峥嵘)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作者 廉萍
编辑:白杏珏
流程编辑:吴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