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金莲》:冯骥才,三十年前的娘道,同样受到了大众的热议

对冯骥才猫婆人物形象的解析(三寸金莲冯骥才)(1)

冯骥才的中篇小说《三寸金莲》创作于八六年。作品甫一面世,就引起巨大的争议,以至于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冯先生在他的文学回忆录《在激流中》谈起来还有些耿耿于怀,一种知音难觅的深深遗憾流诸笔端:因为当时所谓的争议,其实是“占有压倒之势”的批判势头,除了几位非文学界的熟人朋友私下交流中给过冯先生一些支持外,“主流评论界却始终哑口”。

三十年前对《三寸金莲》的最激烈的否定性批判是指责小说对“金莲文化”的描写“恶心、肮脏、丑恶”,甚至说作者有“莲癖”,这让冯先生深感没有知音的痛苦;但当时有一位年轻评论家吴亮批评小说的立意本是“反传统”的,但作者在触及传统时又被传统所迷恋。这观点让冯先生有所触动:“这可能是我们这代人最终走不出来的一种历史局限吧……可能为此,我对传统文化负面批判不够坚决;也可能为此,二十年后我对传统文化保护时反而显得异常坚决。这是我对传统文化非常复杂的一种心理上的情结与症结。”

对冯骥才猫婆人物形象的解析(三寸金莲冯骥才)(2)

这里涉及到《三寸金莲》文本复杂性的一个关键问题,即“反传统时”又“被传统所迷恋”这个问题,冯先生坦诚这确实是自己在面对传统文化时所存在的“非常复杂的一种心理上的情结与症结”。在我看来,正是这种“情结与症结”导致作者在创作时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了一种极其复杂的迷恋倾向,而正是这种倾向性导致了当年巨大争议。

透过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戈香莲,就不难发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复杂的立场。戈香莲,作为一个穷家小户闺女,在那个时代想出人头地是难于上青天的,唯一的机会就是嫁一户好人家。她精明过人、通晓世事的奶奶瞅准了香莲一对天下独一无二的好脚,打七岁开始下狠心打造这双小脚,寄希望于凭这双小脚能给小孙女带来富贵。小香莲的缠足经历了痛苦、逃跑、被迫忍受、主动忍受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主动忍受”阶段体现了那个时代女子对缠足这种习俗的追捧心态,正是这种心态造成了流传千年的一种时尚。凭着这双小脚,香莲堂而皇之地嫁入了天津卫的大户佟家,并在这个大家族里获得了受人尊敬的崇高地位 。

对冯骥才猫婆人物形象的解析(三寸金莲冯骥才)(3)

这就形象的昭示了女人小脚在封建时代的实用价值:首先它是美貌的象征,其次作为一种受追捧的时尚,它还可以为女人带来好的名誉和财富;其三、千百年来,由此形成的“金莲文化”在文人和士大夫之间酝酿发酵,发扬光大,愈演愈烈,形成了一种蔚为壮观堪称精深博大的世界文化奇葩,其意义不可小觑。正如小说里的“莲癖”乔六桥所言:“没学问,玩小脚,纯粹傻玩。”而用作品中精于打造经营小脚的潘妈的说法就是,“小脚学问大,一辈子学不尽”。

对冯骥才猫婆人物形象的解析(三寸金莲冯骥才)(4)

然而,小说中饶有深意的一个情节就是,尽管香莲凭自己的一双绝世小脚在佟家获得了至高地位,但她却并不希望自己的女儿重蹈自己的命运。当佟老爷子在临终前坚持家里的晚辈女孩都必须缠脚时,香莲作为一家之主,在责令其他女眷坚决实行时,却把自己的女儿给调包了,以致让女儿瞒天过海,逍遥“法”外,造就了自己后来的对立面天足会会长牛俊英。而十几年后香莲作为“保莲”派代表与代表天足会的自己女儿牛俊英对决时,之前一直信心满满的香莲在发现牛俊英竟是自己失踪十几年的女儿时,精神意志突然全面崩溃,败下阵来,之后痛不欲生,惟求一死,最后悲凉离世。

对冯骥才猫婆人物形象的解析(三寸金莲冯骥才)(5)

这个结局意味深长:香莲虽然享尽了小脚给女人带来的好处,但她却依然忘不了小脚给女人带来的巨大痛苦,所以,她决定让女儿走另一条道路;当传统金莲遭遇天足新浪潮冲击的时候,香莲出于传统习俗的惯性和自己的切身利益,不得不放手一搏,可一旦明白自己的对手竟然就是自己的女儿时,她立马斗志全无,万念俱灰,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香莲作为传统文化的既得利益者和受害者的双重身份,她在潜意识深处是深知小脚给女人带来的巨大伤害的,对此始终存有怀疑和抗拒心理的;但是,在时代潮流的裹夹下,她虽然随波逐流、心不由己、身心交瘁地似乎达到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了封建“金莲”文化的代表和卫道者,可在面对自己女儿的那一刻,她才突然明白:作为对立面的女儿,其实是她一手造成的,这其实就是自己一直想要的结果。自己所坚持的卫道立场,其实已经时过境迁,迂腐不堪,毫无意义了。这就是她万念俱消、斗志全无、惟求一死的根本原因。

对冯骥才猫婆人物形象的解析(三寸金莲冯骥才)(6)

此外,文中一些明显具有强词夺理的诡辩式议论,细思起来也算得上是“话糙理不糙”,其中的机智、狡辩读起来也让人忍俊不禁。如:“以古人眼光议论今人是非,固然顽梗不化,以今人见解批评古人短长,更是混蛋之极!”“外国盛强,所以中国以学外洋恶俗为时髦,假若中国是世界第一强国,安见得洋人女子不缠足?”

对冯骥才猫婆人物形象的解析(三寸金莲冯骥才)(7)

尽管如此,我还是以为冯先生不必为此过分遗憾。虽然“这些三十年前藏在书中的寓意”,今天的读者或许还难以感知,但“书的生命”并未因此“自然完结”。因为对传统“金莲文化”之美的研究与保存永远都不会过时,也永远都不会完结,而冯先生的《三寸金莲》作为对传统“金莲文化”的深刻研究的经典文学样本,其价值将历久弥新,意义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