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万亿的城投债最终由谁来买单(40万亿的地产债和60万亿的城投债)(1)

文/老C

一个人借了100万,消费挥霍掉了,另一个人,借了100万,买房了。究竟哪个人更靠谱,偿债能力更强呢?答案一目了然。

1、

先给大家讲一个段子:

某赫赫有名的房地产大佬,在公司年会上讲了一个吐槽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段子,大意如下:

我花30亿拿了块地,找银行要贷款,找建筑商盖房子,辛辛苦苦盖好了房子卖掉了。一共卖了60亿,扣掉各种成本之后赚了10亿。看上去利润不错。然后生意得接着做呀。然后再去拿地。一看,再拿一块当年值30亿的地,把卖了房子收到的60亿全都砸进去,都拿不到。我就搞不明白了。第一你说我到底赚了钱还是赔了钱?第二,我辛辛苦苦干啥,到头来我啥事都不干,不盖房子直接囤地,反而赚的更多。”

中国的房地产大佬,都是从零开始的草莽英雄,这方面不够老到。在房价飞涨的黄金时代,盖房子卖房子确实不如囤地。

香港的李超人李嘉诚,就深喑此道。

2021年,李嘉诚上海几十亿卖了一个写字楼。这栋楼所在地块,是2005年被李嘉诚购得的。规划要盖个写字楼,2021年卖出时,这个写字楼还未开业过。另一个上海项目,2004年拿地,2016年卖出时还没盖完。最厉害的是北京一块地,2001年拿下,现在还没开工呢。

国内地产商追求高周转,哪里比得过李超人囤地一囤就是十几年。

当然政府引入地产商,是要盖房子的,对囤地深恶痛绝。后来政府也学乖了,拿地的时候都规定,多长时间不开发就要强制收回。李超人的囤地,也就是早年欺负政府原先不懂,被超人的光环所迷惑而已。

房地产大佬们,仿佛赌桌上的赌徒。赢到的筹码,加倍的继续下注。如果不离开赌桌,越堆越高的筹码,只是桌面上的富贵,随时有可能一把输回去。但雄心满满的大佬,又有几个甘心离开那万丈光芒笼罩的赌桌。

能下决心离开赌桌的,是少数。

地产商总觉得地价上涨的红利都给地方政府卖地赚走了。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

地方政府,其实也在桌上,地方政府,更难离开这张桌子。

2、

中国的地方财政,非常独特,有两套财政体系。一套是轻资产,另一套是重资产。

轻资产就是收税。苹果Appstore,每个人在上面付钱,苹果收走30%,被称为苹果税。收税就是轻资产,靠生态收税。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这过,留下买路钱。苹果税,就是买路钱。收税是不需要重资产的。

2022年,一堆人说政府搞防疫搞得财政危机。这句话三分对,七分错。轻资产部分,其实没啥危机,基本正常。

2022年 1-11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55万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88.26%,支出完成85.21%。

65万亿的城投债最终由谁来买单(40万亿的地产债和60万亿的城投债)(2)

收入确实落后时间进度,1-11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3%。但这个是因为2022年二季度,上海疫情期间,为了促进经济,用额外留抵退税的方式,给企业提供免息资金支持。留抵退税是直接扣收入的。这个金额到11月底,是2.3万亿元。刨掉21年已经有的,22年额外新增的留抵退税,也有接近1.7万亿元。1-11月累计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6.1%,这个增长率还不错的。扣除留抵退税,截止11月底已经完成全年预算的96%。

65万亿的城投债最终由谁来买单(40万亿的地产债和60万亿的城投债)(3)

按月份看,4月因为留抵退税,当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跌40%。但留抵退税不是减税,只是把未来的退税提前支付给企业,相当于无息贷款,后面企业是要补回来的。从8月开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就开始回正,10月同比增长16%,11月同比增长25%。

轻资产的部分,以税收为主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其实没啥问题。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政府也在努力控制,22年12月,应该不会像21年12月那样政府玩命花钱了。

3、

出问题的是什么呢?是中国独有的另一套地方财政体系,是重资产部分。所谓的“经营城市”。

这笔帐就是政府性基金。政府性基金的主要部分就是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出让收入相关支出。

65万亿的城投债最终由谁来买单(40万亿的地产债和60万亿的城投债)(4)

2021年,这笔账全年的赤字是1.6万亿。2022年上半年,赤字就怼到了2.7万亿,11月底,赤字3.55万亿。

地方政府性基金的收入的主要部分,就是土地出让金。2021年,9.4万亿总收入里面,8.5万亿是土地出让金。今年1-11月,土地出让金收入只剩下了5.1万亿。全年估计下跌30%以上,少了3万多亿。

这就比较麻烦了。

这套重资产的地方财政体系是房地产行业的上游,与房地产行业异曲同工,很像。

地产商拿地,盖房,装修,卖房。

地方政府征地,拆迁补偿,七通一平,基建,修路修桥搞交通,提升土地价值,最终变成熟地。招拍挂出让。

地产商建房子卖房子,地方政府征地基建卖土地。地产商卖了房子继续拿地。地方政府卖了地继续征地拆迁搞建设。卖旧土地的钱,继续扔在搞新土地上。

地产商账面赚钱,实际不咋赚钱,利润是会计利润。

从数字看,政府卖地,好像也没赚到啥钱,卖地赚的钱,都继续投入用来搞开发新的地。当然,地方政府本来就不应该赚钱,卖了地,肯定得继续“经营城市”,发展经济。

65万亿的城投债最终由谁来买单(40万亿的地产债和60万亿的城投债)(5)

卖地的钱给谁了呢?2015年后,财政部不再公布土地出让金相关支出的明细。2015年,大概50%多是拆迁补偿,加上杂七杂八的其他,直接的土地成本占了70-80%。

65万亿的城投债最终由谁来买单(40万亿的地产债和60万亿的城投债)(6)

拆迁原来拿走了房产经济的大头。怪不得世间总是流传着“拆二代”的传说。当然,这部分收入也会进入货币循环。最终变成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拆迁支出也是和房价挂钩的,房价涨,拆迁费也得涨。

搞重资产,需要资金太多,都没钱。地产商没钱,地方政府也没钱。没钱找谁?找银行。

地产商没钱开发,银行贷款,预售款,工程垫资款。最后搞出了一个40万亿的地产商负债。有息负债没这么多,大概16万亿,合同负债大概16万亿,还有8万亿的票据负债和应付账款。

地方政府也没钱,而且地方政府借钱不自由,中央政府各种限制。你借债,我背锅,这个不行。中国不像美国。美国地方政府可以自己破产。联邦政府瞅一眼,说一声关我屁事。债主们也就只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后面就打官司呗,债主亏了钱自认倒霉吧。

中国中央政府不让地方政府随便借钱,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府借钱不自由,企业去借。于是,地方政府就搞了一个东西叫城投。城投去借钱,开发土地搞建设,地方政府卖了地,把钱给城投还债。

搞来搞去,搞出了一个60万亿城投债。

4、

在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大家都高歌猛进。房价永远涨,击鼓传花不停歇。政府经营城市,不断开发土地,房产商挥舞支票簿,在拍卖中创造一个又一个地王。音乐在响,舞蹈不停。2020年的疫情,也没有打断。那个年代,地产大亨是首富榜的常客,是闪亮的企业明星。

然而,2022年,音乐一下子停了。狂舞的地产商手足无措,第一个进入寒冬。

老百姓不买房了。资金流不动了,现金流转不过来了。但债得还呀。一部分合同负债没利息,有息负债可不是闹着玩的。晚卖一年就多一年利息。对地产公司,利息不是小钱,恒大一年的利息支出远高于一年的利润。

地产商,其实是有资产的,即使是恒大,账面也还没资不抵债,2.4万亿资产,2万亿负债。但没现金流了,转不动了。

地产商进入寒冬。没钱买地了。

做为地产商的上游,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重资产业务,自然也就进入寒冬。

2022年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不是收税轻资产部分,而是征地卖地的重资产部分。防疫对财政的影响有,但不大,完全能撑过去。

真正的问题是,地产行业击鼓传花玩不下去了,地方政府的“经营城市”也举步维艰。

5、

地产寒冬导致土地财政出问题,这个明眼人都看得到。问题得承认,想办法解决。但网上又有一帮人开始叽叽歪歪,唱啥债务压顶,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