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基本常识与防震减灾小常识(震经科普这些防震减灾小知识)(1)

今天是5月12日,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

防灾减灾日设立背景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进一步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推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你会正确逃生吗?如何变身“逃生高手”?

地震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难以预测性,地震来了该怎么办? 是跑还是躲?在不同场合该怎样有效避震,降低伤亡风险?地震被埋如何自救和互救?

地震基本常识与防震减灾小常识(震经科普这些防震减灾小知识)(2)

发生时如何第一时间科学避震?

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慌乱,快速判断自己所处位置和震动状况。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震时就地避险,震后迅速撤离,是应急避震的基本准则。

跟着沪小科一起看

公共安全小课堂

地震篇

↓↓↓

地震基本常识与防震减灾小常识(震经科普这些防震减灾小知识)(3)

地震基本常识与防震减灾小常识(震经科普这些防震减灾小知识)(4)

地震基本常识与防震减灾小常识(震经科普这些防震减灾小知识)(5)

地震基本常识与防震减灾小常识(震经科普这些防震减灾小知识)(6)

地震基本常识与防震减灾小常识(震经科普这些防震减灾小知识)(7)

地震被埋如何紧急自救和互救

地震时被埋或被困废墟内,要因地制宜,及时镇定采取自救措施。

如果部分肢体被埋压但双手可以活动

首先要用手清除头部、胸部的杂物,用手在头、胸部掏出一定的空间,保障呼吸畅通;

再尽可能及时用身边可用的砖石、木棍或其它坚硬物品,建立起一个支撑体,稳定生存空间,防止余震时进一步塌落;

如果灰尘太大或闻到煤气味时,要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避免窒息或中毒。

地震被压埋后,要特别注意保存体力,保持清醒,不要盲目呼救,要用砖、铁管等物敲打管道或墙壁。在确定上方有人时,再大声呼救。

地震基本常识与防震减灾小常识(震经科普这些防震减灾小知识)(8)

如果废墟内有生存空间,身体能够自行活动

应尽力朝着有光或可能有水和食物的地方移动。

如果受伤,可从衣物上撕下布条及时进行包扎,避免失血过多。

为了延长生存时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如果多人同时被埋压,要互相鼓励,团结协作,共同商定自救计划并采取行动。

震后,在救援队伍暂未抵达时,积极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

地震基本常识与防震减灾小常识(震经科普这些防震减灾小知识)(9)

互救应遵循以下原则

“先易后难”——先救埋压较浅,容易救出的轻伤人员;

“先近后远”——先救离自己最近的被压埋者;

“先多后少”——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如学校、医院、旅馆、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

营救中要首先使伤者头部暴露出来,并迅速清除口鼻内尘土,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窒息,之后再刨挖伤者身体其他部位。

要特别注意在使用锹、镐等工具时不要伤及被埋人员,更不要破坏被埋者周围主要的支撑物,防止进一步倒塌。

对于脊椎损伤人员,搬动时切忌生拉硬拽,必须要用门板或硬木板抬出废墟。

如被埋压者受伤严重、埋压较深、时间较长,可设法向其尽快输送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生命,等待专业人员援助。

地震基本常识与防震减灾小常识(震经科普这些防震减灾小知识)(10)

震后余震活动特点及防范措施

在一次强地震发生后,为什么常常会出现很多的余震活动?而且有些震区余震会持续很长时间?余震来了怎么办?

地震专家提醒,避震不分主震和余震,切不可以掉以轻心。

一是要严防次生灾害发生。例如山体滑坡、水库溃堤、堰塞湖泄漏崩塌等,在搭建临时避震场所时,必须远离这些区域。

二是要防范危房进一步破坏伤人。主震后余震持续不断,在专业部门尚未对房屋进行安全鉴定之前,即使自家房屋尚未倒塌,震后也不要贸然进入或居住。

三是救援人员和互救人员,在震后短时间内的余震密集活动期间必须要有一定的防护措施,提高防范余震的意识和技能,减少余震伤亡。

地震基本常识与防震减灾小常识(震经科普这些防震减灾小知识)(11)

震相大白!地震波探秘“震”科学

地震的威力那么大

它是靠什么传播能量的呢?答案是,地震波。

现在,跟着沪小科一起

探秘“震”科学

认识地震波吧

地震基本常识与防震减灾小常识(震经科普这些防震减灾小知识)(12)

地震基本常识与防震减灾小常识(震经科普这些防震减灾小知识)(13)


来源:央视新闻、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上海地震局、上海教育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