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一些难忘的人和事,有些人和事之所以会终身难忘,一定是那些人和事曾经令你感动过,曾经令你悲伤或失望过,不然怎么会终身难忘呢。

北京知青宋清明曾是北大荒的一名兵团战士,他十六岁去了北大荒,二十九岁回京接替了他父亲的工作,在北大荒的十三年间,有一个人和一件事成了宋清明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他终生难忘的人生经历。

下面,咱就听宋清明老师讲述一下他在北大荒当兵团战士的那段生活经历吧。

兵团知青的历史(团长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命运)(1)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1968年秋天,初中毕业的宋清明和他的十几名同学一起坐车来到了一望无际的北大荒,他从一名学生摇身一变,就成了五团三连的兵团战士。看着那广阔无垠的原野,宋清明心里充满了期待和希望,这里将是祖国的大粮仓,这里将是他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经过短暂的学习和军训,宋清明他们就投入到了紧张又繁重的麦收生产中去了。

当时正是麦收季节,收割小麦基本上靠机械,宋清明他们跟着单连长(他们三连的连长姓单,叫单占明,是山东日照人)用镰刀割地头或拐弯处收割机收不到的地方,一天的劳动强度也很大,天不亮就出工,天黑了才能回到连队,只两天的功夫,宋清明他们十几名新兵手上都磨起了水泡,累得就像霜打的茄子,个个都蔫头耷脑的,香喷喷的肉包子他们都吃不下。好在老战士都很关心新战士,老战士把自己锋利的镰刀给新战士用,把自己的手套也给新战士戴,还鼓励他们说:“刚参加生产劳动都这样,慢慢就习惯了。再说了,北大荒的生产劳动是季节性的,到了冬季,大家都会闲得要命。”

收完了麦子割黄豆,在老战士和连长指导员的关心照顾下,宋清明他们熬过了第一个繁重的秋收,也渐渐适应了北大荒兵团的集体生活,大家虽然没有了刚到北大荒时的那种高涨热情,可大家也都不那么惧怕生产劳动了。有了大家的相互关心和帮助,宋清明他们也更加热爱兵团的集体生活了。宋清明因为表现出色,被任命为了二班班长。

转眼就到了1969年的秋天,接连不断的几场大雨让平坦的北大荒原野成了一片泽国,眼看就要收割麦子了,这下可愁坏了兵团的领导和战士,麦田里都是积水,成熟的麦子有一半倒伏在地里,收割机无法进入麦田作业,这可咋办啊?

经过团部和上级开会研究,最后决定用镰刀抢收麦子,兵团上下齐动员,人手一把镰刀,披星戴月、人定胜天的一场麦收运动拉开了帷幕。人工收割费时费力,劳动强度极大,为了赶进度让麦子颗粒归仓,各连都下达了死命令,麦收秋收期间,不许请假,不许休假,更不能擅自离开连队。

刚刚投入麦收的第三天,宋清明接到了他爸发来的加急电报,电文如下:母亲病危,速归。

看到了这封加急电报,宋清明就如热锅上的蚂蚁,心急如焚,急的他团团转。眼下的麦收劳动繁重又艰苦,怎样开口请假啊?再说了,连部也三令五申,麦收秋收期间一律不准请假,就算去请假,连长也不会准假啊。

可再想想自己的母亲,但凡病情能轻一点,他爸爸也不会拍加急电报的,他的爸妈可都是党员,都是基层干部啊。虽然劳累了一天,可那个晚上宋清明彻夜未眠,他眼前总是母亲躺在病床上痛苦不堪的画面,他的心里就如刀绞一样。

起床号吹响了,宋清明拿着那封加急电报去找单连长请假。

预料之中,单连长非常生气,他几乎是在怒吼:“宋清明,你少给我玩这种小儿科的把戏,想逃避这季艰苦的麦收劳动,想当逃兵,门都没有。你是第三个拿着电报来请假的战士,我要牢牢记住你的名字,我要给你处分!”

宋清明机械地走回宿舍,他没有怨恨连长,换作自己是连长,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也会这么做的。何况真有这样的战士,拿着家里发来的电报想当逃兵,想逃避麦收劳动。

回到宿舍,宋清明擦掉眼泪,把自己积攒的几十块钱偷偷装进衣兜里,拿上镰刀,到伙房拿了几个包子,一边吃一边去了麦田。拼命割了一天麦子,等到太阳落到了地平线以下,趁着傍晚视线模糊,宋清明偷偷往距离连队驻地最近的那个火车小站跑去。

整整一个夜晚,宋清明步行八九十里的路程,赶上了佳木斯开往长春方向的那班火车,在长春又换乘了长春开往北京的火车。历时两天两夜,宋清明回到了北京,踏进家门时,他的母亲已经在一天前病逝了。跪在母亲的遗体前,宋清华哭了个天昏地暗,他亲爱的妈妈再也不能疼爱他了,他再也没有机会为妈妈尽孝了。

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宋清明拜托他姐姐照顾还在发烧的父亲,他就匆匆返回了兵团。自己擅自离开兵团的后果,他能想象到,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只能听天由命了。不管后果怎样,他都不会后悔自己的决定的。

那次宋清明从北京回到北大荒时太阳已经偏西了,他没顾上休息,直接去了麦收现场,拿起镰刀就走进了麦田。晚上收工后,宋清明去连部去找单连长汇报自己的情况,单连长根本不听他说话,直接让人关了他的禁闭。连指导员也知道宋清明擅自离开三连回北京的情况,他就对单连长说:“连长,现在正是麦收的关键时刻,先让宋清明参加麦收吧,咱们利用田间休息时间,在众人面前狠狠批评批评他,也好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至于怎样处分,等秋收结束后再做决定吧。”

兵团知青的历史(团长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命运)(2)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单连长听从了连指导员的意见,第二天就让宋清明去麦田割麦子去了。中午休息吃饭的时候,宋清明站在众人面前做了深刻的反省和检讨,单连长也严厉批评了宋清明,他成了无组织、无纪律、无政府主义的典型。那天中午,胳膊上戴着黑沙的宋清明昏倒在众人面前,单连长非常生气地说:“宋清明,你也不用演苦肉计,你也不用打同情牌,现在是麦收农忙时节,等收完了麦子和黄豆,秋后给你算总帐,这事没完。”

宋清明在连队卫生所躺了两天,他又拖着虚弱的身体去了麦收现场。战友们都以为这事也就算过去了,连部不会给宋清明处分了。宋清明也以为这事结束了,自己也在众人面前做了深刻检讨,写了书面检查,连部应该不会再给自己处分了。

入冬以后,完成了粮食晾晒和入库储存,田间就没有什么要紧的农活了,连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军训和政治学习了。时间虽然过去了三个多月,可单连长还记着宋清明擅自离开连队的事情,那天在连部会议室召开全连大会,单连长把宋清明叫上主席台,那天的大会成了深刻批判宋清明无组织无纪律的批判大会,单连长当众宣布撤销宋清明二班班长的职务,有一名新战士带头喊起了批斗口号,还有人说让宋清明滚出三连。

批斗大会进行到白炙化的时候,两名年轻战士走上主席台,架起宋清明的双臂让他弯腰承认错误。就在这时,五团的戴团长和两名干部穿戴的军人走进了三连的会议室,看到这种情况,戴团长问道:“啥子情况,搞得这么紧张?”“报告团长,在麦收期间,宋清明无组织无纪律,擅自离开连队跑回了北京,我们正批判他呢。”单连长给戴团长敬了一个军礼,说明了情况。

戴团长来到宋清明面前,严肃地问:“你为啥子事情擅自离开连队的?”“报告首长,我母亲病逝了……”宋清明话没说完,眼泪就流了下来。“那你为什么不请假就擅自离队?”戴团长又问。

宋清明擦掉眼泪说:“报告首长,我请假了,连长不批。”“简直是乱弹琴,哪个不是父母养的?哪个没有父母?为国家尽忠,为父母尽孝,天经地义嘛!这个事情就到此为止,不要再批判了,让这位小战士写一份书面检查并说明情况,我要过问处理结果。”

戴团长叫上三连的单连长和指导员还有宋清明一起去了连部办公室,连队战士自行学习,对宋清明的批判到此结束了。这位戴团长是四川人,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渡江战役,战功赫赫,只是他这个人性子急脾气大,解放后原本让他去地方政府工作,他说老子是一匹野马,坐不了办公室,他是主动请缨来到的北大荒。

了解清楚了宋清明的详细情况后,戴团长命令三连撤销对宋清明的一切处分,恢复了他的班长职务,并要求三连报销宋清明的往返车票。戴团长还说宋清明是个孝子,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兵团战士。

从那以后,宋清明事事都争先恐后,处处都身先士卒,不光是战友们都尊重他向他学习,就连单连长和连指导员都对他刮目相看了。三年后,宋清明被提拔为机务排排长,成了全连的标兵。那年他从北京探亲回来,给戴团长带来了北京糕点和特产,那次戴团长请宋清明去他家吃了饭,两个人谈了很久。戴团长说他老婆还没去过北京,等有机会,一定要带着老婆娃儿去北京看看。就这样,宋清明和戴团长成了无话不说的忘年交,情同战友,亲如父子。

1975年冬季,宋清明回北京探亲,恰巧戴团长也回老家探亲,戴团长从老家返回北大荒时,专程拐到北京,在北京玩了三天,宋清明尽了地主之谊,热情招待了戴团长一家。三天后,他们一起乘车返回了北大荒。

1977年夏天,戴团长调到垦局总部任职,三连离垦局远了,宋清明和戴团长见面的机会也就少了。第二年春天,戴主任(戴团长已脱下军装,在垦局担任主任)给宋清明介绍了一个对象,也是北京知青,和宋清明同岁,是一名医护人员。两人一见钟情,一年后结为了夫妻。宋清明结婚的时候,戴主任做了宋清明的主婚人,单连长和指导员做了宋清明的证婚人。

转眼到了1981年春天,宋清明的妻子办理了病退手续,带着一岁半的女儿回到了北京。到了秋后,宋清明也办理了返京手续,回到了北京,顶替了他父亲的职位,在街道办事处做了一名基层干部。

返京之前,宋清明专门去了一趟垦局,跟他的好朋友戴主任告别,戴主任还设宴为宋清明饯行。吃过饯行午饭,戴主任告诉宋清明,因为身体原因,他也要退养回老家了,等安顿好以后,再联系。

从那以后,宋清明就和戴主任断了联系。他也往垦局写过信,垦局回信说戴主任到南方疗养去了,具体地址大家都不清楚。

2003年秋天,宋清明夫妻俩带着女儿回到了北大荒,经过多方询问,宋清明总算得到了戴主任的消息,原师部的老人只听说戴主任于2002年冬天在成都去世了,其他的事情,谁也不清楚。

退休后,宋清明去了一趟成都,多方打听,在军转办打听到了戴主任的消息,戴主任的老伴跟着儿子去南京生活了,具体地址都不清楚,就这样,宋清明和戴主任一家断了联系,再也没联系上。

兵团知青的历史(团长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命运)(3)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时隔这么多年,每当回忆起在北大荒兵团的知青岁月,宋清明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和感动,和戴主任一家断了联系,成了宋清明心里永远的遗憾,戴主任曾经说的那些话不光改变了宋清明的命运和前途,也令宋清明温暖感动了一辈子。宋清明说,在他心里,戴主任永远是他的老团长,永远是他的忘年交。

作者:草根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