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日寇铁蹄,践踏中国大地,华北危急,民族危急,黄河壶口,涛声震天,全民发出抗战怒吼。如今,《黄河大合唱》已经走过了近80年的历程。这首唱遍了全中国和世界许多地方的歌曲,当年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又为何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呢?

黄河大合唱真实故事(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1)

图 | 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生于澳门。父亲冼喜泰在冼星海出生前不久死于疾病,冼星海的母亲一人将他拉扯长大。1931年,冼星海以优异成绩进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和深造,并且成为这个班历史上第一名中国留学生。

图 | 冼星海在巴黎

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巴黎之后,激起了中国留法学生的强烈愤慨。此时正在巴黎勤工俭学的冼星海内心十分痛苦,恨不得马上回到祖国,投入到杀敌的行列中。

黄河大合唱真实故事(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2)

1935年,冼星海毕业回到了祖国。一次,冼星海参加了上海学联到郊区救亡宣传的活动。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对峙时剑拔弩张。这时,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了冼星海。冼星海怀着满腔激愤,朗诵了两遍,倚靠着墙,只用了五分钟就写出了曲谱。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

黄河大合唱真实故事(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3)

1937年10月,应周恩来等人的邀请,冼星海从上海来到武汉。1938年9月,通过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介绍,冼星海收到了延安鲁艺学院的聘书,于是冼星海离开武汉,途经西安,装扮成侨商,乘坐一辆救护车抵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冼星海到延安时,正赶上边区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冼星海除了给鲁艺的学生上课,还和大家一起上山开荒。傍晚时,他经常手提马灯,翻山越岭到各处去教歌。到了晚上十一二点钟,他又坐到油灯下奋笔疾书的进行创作,很快他的首部大合唱作品《生产大合唱》创作完成。

黄河大合唱真实故事(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4)

1939年初的一个晚上,冼星海去看望因骨折在休养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光未然是冼星海在上海时认识的老朋友,两人合作过多首歌曲。

黄河大合唱真实故事(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5)

在交谈中,光未然和冼星海谈起了自己渡黄河时的经历,从壶口飞泻而下的激流,在宽阔的河面上,汹涌奔腾成一片怒涛狂澜,船夫们喊着不同的号子,伴着隆隆涛声,撼人心弦。光未然的一番描述,让冼星海胸中奔腾激荡,想与光未然再一次合作。而光未然也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躺在病床上,一连五天,口述了400多行诗句,写出了长诗《黄河吟》。并立即找来冼星海,在窑洞里朗诵了这首长诗。

黄河大合唱真实故事(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6)

延安的三月非常冷,窑洞的条件也很差,一个小木炭炉就是唯一的取暖设备,尽管发着高烧,冼星海也并没有因此而懈怠。在创作最辛苦的时候,冼星海让妻子钱韵玲为他做些甜点激发灵感。可是当时的延安并没有甜点,于是妻子想那就买白糖吧,但最后她也没能买到白糖。后来光未然知道了此事,特意托人借了二斤白糖给冼星海送过去。在创作的时候,冼星海写上几句就抓上一把白糖放到嘴里,然后又飞快地写下一串音符。就这样冼星海拖着病体,熬了6天6夜,在1939年3月31日,完成了这部不朽的经典之作《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真实故事(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7)

图 | 冼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

1939年5月11日,在鲁艺成立一周年庆祝晚会,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绑着绑腿上场指挥。在演出快要结束的时候,毛主席就激动得站起来鼓掌,连着喊了三声好。《黄河大合唱》在抗战时期是一面旗帜更是吹响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号角,时至今日唱起它,仍然有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万众一心不可战胜的力量喷薄而出,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黄河大合唱的》的创作过程中还发生了哪些故事?叉子和勺子又和《黄河大合唱》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敬请收看今晚(10月19日)20:00CCTV-4《国家记忆》之《歌声里的记忆 黄河大合唱》。

文字&编辑:白仲虹、温馨 主编:姜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