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经过公园,一股幽香扑面而来,源源不断,沁人心脾。我下意识地说“桂花,桂花的香!”
桂花的香,时浓时淡,能飘很远,经久不散,世上的花以香论,没有能比过桂花的。金秋八月,桂花开放时,远远近近都是花香,所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查阅资料:
桂花是常绿乔木或灌木,一般高3-5米,树皮灰褐色。小枝黄褐色,无毛。叶片革质,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7-14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呈楔形或宽楔形,全缘或通常上半部具细锯齿,两面无毛,腺点在两面连成小水泡状突起,中脉在上面凹入,下面凸起,侧脉6-8对,多达10对,在上面凹入,下面凸起;叶柄长厘米左右,无毛。
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或近于帚状,每腋内有花多朵;苞片宽卵形,质厚,长2-4毫米,具小尖头,无毛;花梗细弱,长4-10毫米,无毛;花极芳香;雄蕊着生于花冠管中部,花丝极短,长约0.5毫米,花药长约1毫米,药隔在花药先端稍延伸呈不明显的小尖头;雌蕊长约1.5毫米,花柱长约0.5毫米。果歪斜,椭圆形,长1厘米许,呈紫黑色。花期9-10月上旬,果期翌年3月。
桂花经过长期栽植、自然杂交和人工选育,产生了许多栽培品种。专家已初步确定桂花品种有32个。以花色而言,有金桂、银桂、丹桂之分;以叶型而言,有柳叶桂、金扇桂、滴水黄、葵花叶、柴柄黄之分;以花期而言,有八月桂、四季桂、月月佳之分等。
桂花以香闻名,自古以来都被人们喜爱,宋人吕声之有诗赞日:“独占三秋压众芳”。
我们再来欣赏宋代诗词大家咏桂经典:
(一)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宋代)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译文:
桂花浅黄而清幽,形貌温顺又娇羞。性情萧疏,远离尘世,但它的清香怡人,久久存留。无意咵艳于世、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就显现它是花中的第一流素雅。
它让梅花妒忌,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在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它在秋季应时花木中是独一无二的。大诗人屈原啊,你可真是无情无义,在你的《离骚》里,写到到诸多花木,为何把桂花忘掉?
(二)
咏桂
杨万里(宋代)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杨万里的诚斋体律诗魅力四射,他以开放浪漫的思维,用“咏桂”为题、简短的二十字讲述一段民间神话故事:
农历八月,古称桂月,说明桂花与月亮很早就联系在一起了。
西汉《淮南子》中就有“月中有桂树”的记载;唐代段成式的《西阳杂俎》里也有这样一则故事:“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这便是吴刚伐桂的传说。相传汉朝人吴刚学仙修道时触犯了天条,被玉皇大帝罚在月宫中砍桂树,但是,无论他怎样费心尽力去砍,桂树总能愈合重新长起来,多少岁月过去了,吴刚仍得不知疲倦地伐树,而那棵神奇的桂树依然生机渤勃,芳香浓郁。每到中秋这天,吴刚才被获准休息,所以,我们在中秋月圆之夜便看不到吴刚举斧伐树的身影了。毛泽东的“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蝶恋花》)源于这一典故。
现实中,人们往往只闻桂香,并不见桂树。
人们対桂花的钟爱,是心悦诚服的。
我不仅倾心桂花的香味,更欣喜它如同人类一般低调的情怀。
春天里,百花竟放,“乱花渐欲迷人眼”,可谓热闹非凡,请问,能有几人辨别出它们的名字?又有多少能让人铭记于心?最终不过是短暂的虚荣罢了。
而桂花则“微香便识桂君然。”
素朴,更加迷人!
能进入寻常百姓内心的美,未必需要大紫大红的招摇。散发于凡枝的暗香,更会让人在流年深处回味。
注释
【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坛上,他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家。著有《诚斋集》】。
作者简介
老树,原名:林建东,漳浦县绥安镇人。1969年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退休中学高级教师,漳浦县政协文史研究员。出版《漳浦古代石刻》、《漳浦古楼堡》、诗词集《山涧轻鸣》等多部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