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1年,一位穷苦农民因偷一块面条而被判五年的苦役,出狱后又四处碰壁。这个农民成了雨果笔下的冉·阿让的原型。故事中被大家熟悉的芳汀的悲惨遭遇,也是受到现实欺凌事件的启发。从产生灵感到搜集资料,从搜集资料到动笔写书,从动笔写书再到完稿,用时三十多年。1861年,《悲惨世界》诞生,享誉世界。到如今,这部巨著被多次拍成电影和歌剧,这股热潮经久不衰,是无数艺术家和观众称道的作品。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顶级作家,他批判了法国古典主义倡导的那种贵族至上、王权崇拜的价值观,将视角更多的放在普通人的身上,他关注平民的生活,关心底层的处境。罗曼·罗兰评价雨果是“在文学界和艺术界所有的伟人中,唯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除了浪漫主义文学的要素外,《悲惨世界》这部作品中又融入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思考,被认为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佳作。这部浩荡的巨作,对19世纪的法国社会有着多方面的思考,比如革命、宗教、历史、法律、道德哲学等等。全书共分为五部,今天我们重点在道德哲学上,说说第一部《芳汀》的人物和内容。

悲惨世界中的冷酷的小丑 悲惨世界电车悖论(1)

《悲惨世界》

一、冉·阿让和“电车悖论”的碰撞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以下两个故事。

1、一个疯子将五人绑在铁轨上,火车开过去就是五条人命,司机可以选择变道,但是另一条路上也有一个被绑住的人,如果你是司机,该怎样做呢?

2、车已经失控,前方的铁轨上有五名儿童在玩耍——很显然他们不应该在那玩,旁边还有有一条废弃的铁轨,轨道上也有一个孩子在玩——这里是允许玩耍的,此时如果你是司机,是否选择变道?

第一个故事就是经典的“电车悖论”,第二个故事是“电车悖论”的变化。“电车悖论”讨论的内容是,到底该用道德的方式解决问题,还是用多数人获利的方式解决问题,解决的问题可以关于生死,也可以关于其他的利益。

很明显,第二个故事更加残酷,因为单独的那个小孩子更加无辜,如果从道德的角度解决问题,就选择保护单独那个小孩;如果从更多人获利的角度,就选择保护五个小孩。《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就面对道德与非道德,少数人和多数人的选择,我们来看看他在“电车困境”下是怎么样选择的。

出狱后的冉·阿让态失衡走向罪恶,他偷东西、抢东西。在米里哀主教的感化下,重新走向正道,他改名为马德兰(为了方便,我将一直称他为冉·阿让),到了新城市重新做人。他非常聪明,改良技术开办工厂,自己成为富翁的同时,也让那个贫困的城市富裕起来,当地人在他的带领下,有了面包,有了工作,他也成为了众望所归的市长。在蒸蒸日上的好日子中,来了一个插曲。

一位名叫尚马秋的穷人被指控偷东西,罪名是莫须有的,但是这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检察官认为“尚马秋”是化名,诬陷他是消失多年的冉·阿让,尚马秋百口莫辩。如果数罪并罚再加上累犯的身份,那么尚马秋将永世不得翻身。

要知道,真正的冉阿让是马德兰而不是尚马秋。

悲惨世界中的冷酷的小丑 悲惨世界电车悖论(2)

《悲惨世界》冉阿让

冉·阿让面对电车难题:假如他自首,那么他将再次入狱,“群龙无首”的城市经济会再次跌回原点,市民的生活重新回到谷底,伤害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就像第二道电车难题下,司机选择撞向五个孩子;假如不去自首,那么无辜的尚马秋就成了替罪羊,伤害的是一个人,就像第二道电车难题下,司机撞向废弃铁轨上那个无辜的那个小孩。所有的电车困境,都不能刹车,这就是让人绝望的地方。冉·阿让的“电车困境”,影响的不是生死,而是人生。影响他自己的人生,一个陌生无辜者的人生,一座城市所有人的人生。

如何选择呢?一面是道德,一面是为了更多人的美好生活(包括他自己)。冉·阿让思虑再三,夜不能寐,最终选择自首,不让那个无辜的人去顶罪。虽然市民的生活又跌落谷底,但是毕竟市民的美好生活也是冉阿让带去的,他对他们没有亏欠,至于自己,他心安理得。阿让的选择体现了一种人性的无私,是一种道德的张扬,这是雨果所赞扬的品德。雨果借此故事,告诉人们,坏人也可以变好,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歧视曾经的罪犯。

二、芳汀和辛普利思嬷嬷的两难抉择

1、芳汀

美丽的芳汀是一个天真又可怜的女人,怀孕后被男友抛弃。她无法带着女儿柯赛特去工作,那个社会对有私生子的女人抱有歧视。所以她给萍水相逢的德纳第夫妇一笔钱,并将孩子托付他们,自己奔赴冉·阿让的城市去做工。德纳第夫妇是典型的市侩小人,他们对金钱非常贪婪,不仅不按约定好的方式照顾小珂赛特,而且频频写信向芳汀要钱,珂赛特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芳汀想接回孩子亲自抚养,但是债主不允许芳汀出城,怕她逃跑;孩子太小,又没办法自己去找芳汀。

芳汀陷入两难抉择。如果去接珂赛特,就会被债主告上法庭,就会有牢狱之灾,最终还是无法照顾孩子;如果继续给德纳第夫妇钱,让他们代为抚养,那么珂赛特将继续苦难的生活。芳汀的两条路,都是绝路,挣扎之后,芳汀选择继续给德纳第夫妇钱,这样灾难可以来得更慢些。芳汀有私生女的事情被发现,她丢了工作,面对德纳第夫妇的层层勒索,她卖了一头漂亮的金发,成了假小子;卖了自己一对门牙,变得丑陋;卖了自己的身体,成为妓女。

悲惨世界中的冷酷的小丑 悲惨世界电车悖论(3)

《悲惨世界》芳汀

直接造成芳汀悲剧的是德纳第夫妇的贪婪和道德的败坏,这对夫妇开着酒店,但往往是一锤子买卖,看见有钱的就使劲敲诈,看见没钱的都不想接待。这对无耻的夫妇,是《悲惨世界》中最令人唾弃的人,他们将芳汀寄来的钱用来还自己的债,用来养活亲生女儿,珂赛特吃的东西“比狗好那么一点,比猫差那么一点”,小小的年纪干着粗活累活,大冬天的竟然衣不蔽体!德纳第夫妇毫无道德感,是法国底层流氓市民的代表,雨果借助他们来表达底层相害的现象,世态炎凉,让人痛心。

2、辛普利思嬷嬷

辛普利思嬷嬷是冉·阿让所在地的一个教区修女,她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她有个特点,就是无论面对任何情况,都从未撒谎,这是她最引以为傲的品德。

她从未撒谎,直到冉·阿让的事件。

在尚马秋的审讯现场,冉·阿让自首,他救了那个无辜的人,也让自己入狱。想到还有事情没做完——自己的财产要分配给穷人,芳汀的病情需要关照等等——阿让又逃狱回来,找辛普利思嬷嬷帮忙安排。警察调查此处,询问嬷嬷是否看到了冉·阿让,这一回她犹豫了,他知道市长是个好人,也知道市长还会做好事。她陷入了两难的抉择:要么抛弃自己几十年坚持的信仰,去撒谎;要么说实话,然后揭发一个大好人。

她生平第一次撒谎,回答警察,没有看到。对于一直有强烈信仰的人,是否说谎让她进行了激烈的心理斗争。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下,她放弃了自己始终坚持的东西,虽然撒了谎,但是却问心无愧,这是一种善良的谎言。这种谎言要比空洞的坚持更有道德的力量。

悲惨世界中的冷酷的小丑 悲惨世界电车悖论(4)

雨果

三、人性光辉和世态炎凉

《悲惨世界》描绘的是滑铁卢战争以及波旁王朝的复辟的时期,这期间,是法国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激烈对抗的年代,除了血统外,资产也是地位的象征。资产最重要的要素就是金钱,有了金钱,社会地位就会提高,没有金钱,就会遭到压迫。

社会的善良与否,就要靠金钱的使用和分配了。冉·阿让服役十九年,一共获得109法郎的工资,一个贫瘠地区的主教,一年的各种收入就会超过18000法郎。贫富差距导致了社会问题,也产生了像德纳第夫妇这种唯利是图的道德败坏的小民。两人道德败坏除了个人原因外,就是社会原因,就像雨果说的,“这对夫妇在别的时代完全可以做好人(并非说他们是好人,而是说他们可以做样子,至少不伤害别人)”。雨果认为“世上既没有莠草,也没有坏人,只有糟糕的庄稼人”,这个“庄稼人”就是当时的大环境,所以雨果认为是社会问题造成了道德问题。

在这样的社会下,有些人的生活格外艰难,就像芳汀那样,她无论怎么做,最终的结局都是深渊。她卖了头发、卖了牙齿、也卖了身体,最后在对女儿的思念中死去,到死都没见到女儿。曾经那么美丽的女人,竟然落得这样的下场,这给了读者道德上的反思——道德跟着社会环境而变化。

悲惨世界中的冷酷的小丑 悲惨世界电车悖论(5)

《悲惨世界》剪去头发的芳汀

黑色的时代,人性的光辉就愈发可贵了,曾经的苦役犯冉·阿让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金钱只是他帮助他人的方式,他不迷恋金钱。他建立医院、养老院,都是为了帮助别人。阿让完全可以选择缩起脖子,让尚马秋顶包,但是他并不愿意做一个丑恶的人。所以,他的选择就是再次入狱。这在道德败坏和金钱崇拜的社会是最难得可贵的。

修女是个小人物,她骄傲的东西只有诚实。面对两难的选择,她最终撒了谎,因为她知道,道德才是最宝贵的东西,相比之下,盲目的诚实就显得虚无缥缈了。修女改变习惯,用自己的方式支持道德,让很多人都黯然失色。

结语

以上就是对《悲惨世界》第一部《芳汀》道德方面的思考,我们看到了阿让的人性光辉,也看到了芳汀的两难绝境,更有修女的道德选择。雨果的浪漫主义,形成了这部世界名著,书写黑暗和悲惨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光明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