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初降,灯光点亮。坐头、上膝、踢腿……几个小孩穿着练功服,正在熟练地操作起醒狮,周围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和喝彩。今年6月以来,类似的场景经常在从化西塘村的文化广场上演。

这支由20多名中小学生组成的少年醒狮队不仅承担着西塘村重大节庆的表演任务,还让传统文化传遍乡村的每个角落。

第三届广州西塘稻草节11月3日如期开幕,节庆进入第三年,新增了艺术文化元素。这张来自乡村的文化名片,吸引了来自珠三角的游客关注。在青山绿水、田园花海之间,妙趣横生的稻草作品,伴随着蓝天白云、蝶舞纷飞,欣赏着稻田音乐、广府美食,让人们记住乡愁,流连忘返。

从稻草节到少年醒狮队,乡土、乡情、乡风凝聚的精神风貌,逐渐成为西塘乡村发展的根与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如果说龟博园、农耕田缘、大富贵果业的进驻为乡村塑造了未来发展的形态,那么,乡土文化的复兴则为乡村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这正是广州努力在全省乡村振兴中当好示范和表率积蓄的蓬勃动力。

群众文化提升文明形象 文明乡风吹进了西塘村(1)

文化创意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西塘村位于从化区鳌头镇内,面积约4.2平方公里,距离从化城区约13公里。沿着从化明珠工业园驱车向前,看见沿路种下五彩斑斓的鲜花和形象各异的稻草人形象,便知道进入了西塘村。

稻草节在西塘村连续举办三年,这个原本是当地学校的乡村美术教学实践活动逐渐升级成为具有全市乃至珠三角影响力的品牌,每年都会吸引数以十万计的珠三角游客前来参观。童话花海、宫崎骏主题音乐会、乡村民谣……在今年的稻草节上,不仅有往年的稻草“雕塑”在花海中亮相,更新增加了音乐、舞蹈等特色文化元素。

“我们将新的创意元素和资源带到西塘,结合当地特色文化,能激活文化的生命力。”本届稻草节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稻草节与往届不同。除了稻草作品的展示,还将音乐、舞蹈、美食等创意融入其中,在稻田里举办多场民谣歌唱比赛、动漫音乐会、广府美食节等活动。

“我们按照城市的标准来举办本次稻草节。”该负责人表示,让丰富的创意吸引人的关注,才能带动乡村文化的发展。

而早在2016年,从化区就决定以“童话小镇”为创意主题,将西塘村纳入第一批特色小镇建设试点。

“西塘村地处山区,农村覆盖面积广,孩子们能接触到艺术的机会不多。通过打造童话小镇、举办稻草节,不仅能利用自然资源开展艺术教育,制作成不同造型不同类别的作品进行展示,还能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从小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鳌头镇有关负责人说道。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和自豪感的寄托,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

“小手拉大手,小孩带大人。”在鳌头镇有关负责人呢看来,一方面通过创意活动提高孩子们的文化艺术水平,可以间接改变作为家长的村民们的固有观念。另一方面,还能丰富村民们的业余生活,让他们自愿融入小镇建设中,从而提升整个村的素质修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不断丰富乡风文明新内涵,深入挖掘继承、弘扬发展稻田文化、编织艺术、传统饮食、稻草文化等优秀乡土文化,将“广州西塘稻草节”打造成了有口皆碑的乡村振兴农耕文化展示典范。据统计,前两届稻草节共吸引游客近30万人次,带来经济效益约800万元。

群众文化提升文明形象 文明乡风吹进了西塘村(2)

让民俗文化融入农村生活

醒狮、猫头狮、客家山歌、麒麟舞……一个多月前,从化西塘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表演拉开了广州市(从化)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大会的序幕,充满地方文化特色的表演引来掌声不断。

“丰收节、稻草节给西塘带来了乡风文明的精气神。”西塘村驻村干部何岚表示,乡风文明建设关键在于让文化依托醒狮等传统民俗,融入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中。

广东人对醒狮并不陌生。岭南文化中,在逢年过节等喜庆时刻,敲锣打鼓,舞动群狮,便有着吉瑞祥和的文化涵义。清末民初,醒狮绝艺传入鳌头镇,传承过百年,不曾断绝。

“醒狮是我们西塘村乃至整个鳌头镇的传统文化遗产。”谈及成立时的初衷,西塘少年醒狮队负责人陈志文表示,通过醒狮表演不仅能锻炼强壮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还能加强沟通团结村民的凝聚力,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今年6月成立的少年醒狮队,成员全部来自西塘村的中小学校,年龄大多在10岁左右。每逢周五和周六的晚上,西塘村聘请了专业醒狮人过来村里给这些孩子们教学,通过一周两次的教授和平时的训练,不到两个月,醒狮学员们便学有小成,可以登台表演。

在村里贺寿、结婚等喜庆日子,醒狮队便出动表演,成为加强村民之间沟通交流的载体。与此同时,这些表演者都是村里自家的孩子,自然吸引了不少村民的支持和关注,这样就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以前,这是无法想象的”,陈志文感慨道。

“以前,村里不仅环境差,文化氛围也很贫瘠,引发了很多问题。”何岚说,村民文化素质不高,村里也没有文化活动,文化与生活处于脱节状态。村里发展也受到阻碍。

解决困境要在供给侧发力。这几年来,西塘村村委开展了绘画、书法、文化知识等义务大讲堂和相关赛事活动,并组织村民集体参加学习。在今年五一劳动节,西塘村还新成立了“农民夜校”,每月开办一到两次课,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将家风家规等文化知识传授给村民们。

此外,西塘村还通过组织本村富余劳动力100多人,成立了“城乡清洁服务队”、“工程建设服务队”、“园林绿化服务队”、“绿色娘子军”四支队伍,让村民们在开展文化活动的同时,还能在空闲之余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相关的管理服务。

乡村文化活力源源不绝。西塘村还打造了一批新的文化景点,其中,沿河打造约景观栈道、建设亲水平台,修缮西塘门楼、积安陈公祠、复初书舍等历史建筑,丰富童话小镇的历史文化内涵……

“现在在西塘村一个月至少要举办一场活动”,何岚表示,通过组织举办一系列的文化表演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让他们过上有文化味的乡村生活。

群众文化提升文明形象 文明乡风吹进了西塘村(3)

从塑形到铸魂

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今年暑假,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20多名师生来到西塘村开展为期一周的青少年素质拓展训练营活动,为西塘及周边村落的100多名孩子们带来了舞蹈、绘画、手工、武术、朗读、户外拓展等课程。

“支教活动为孩子精心准备了融专业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课程,培养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能促进孩子们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也让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心中萌芽。”何岚认为,乡村振兴是全方面的振兴,不仅要在村容村貌“面子”上下功夫,更要注重“里子”的发展。

这几年来,乡村振兴带动了西塘村基础设施的升级,柏油村道、导向标识、停车场、公厕等配套设施基本完善;西塘村村容村貌得到了改造,以江南建筑风格和欧式建筑风格为主题,对民居外立面进行统一整饰。

“村委大楼改造成村委综合服务楼,增加旅游服务中心、小镇规划建设展示厅、农村信用社博物馆等功能。” 鳌头镇有关负责人表示,如今的西塘,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已初步达到特色精品村标准。

除了乡村的面貌,乡风乡俗、家规家训、民俗技艺,都是乡土环境孕育的瑰宝,是乡村文化的现实体现。

今年以来,西塘村开展弘扬“家风、民风、村风”三风建设。西塘村村委举办多场三风大讲堂,村委干部带头学习。同时,邀请领域专家就家规家训、孝道文化等内容前来授课,并组织村民参加学习教育活动。

在村委综合服务楼一楼,被发展淡忘的“乡愁”这几年又回来了:成了村民、游客追忆往事、感怀农耕文化的绝好去处。剪纸、纸雕灯……在这个面积有500平方米的大厅里,丰富的非遗文化作品让很多人们找到了乡愁印记。

以乡情乡愁为纽带,西塘人家民宿盘活利用旧学校、旧水塔的做法,得到了来访荷兰专家的高度认可。荷兰citylabs 创始人、著名城市实验学者Frank Alsema说:“广州从化特色小镇与荷兰当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小镇的建设上都没有利用高科技,而是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把旧物进行改造创新,物尽其用,符合生态设计理念。”

专家指出,乡风文明能够为产业兴旺提供很好的发展环境,为生态宜居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有助于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的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也是生活富裕的重要内涵,高度重视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以文化发展振兴推动乡风文明。

现在的西塘村从里到外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何岚说:“乡风文明带来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村民的穿着形象上,个人的内在素质、言语谈吐也都有了跨越性的提高。”

“人们从城市来到乡村,在这里记住乡愁。”从化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注重文化传承、文化延续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乡土文化在提升村民精神风貌和凝聚思想共识方面的独特作用不容忽视。文化是乡村振兴最好的催化剂,在城乡融合、协调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

以文化振兴促乡风文明的建设仍在路上。接下来,西塘村重点建设的宪法馆将在12月正式开馆,而未来作为廉政教育基地的家风馆也将在明年春节前后启用。

群众文化提升文明形象 文明乡风吹进了西塘村(4)

■专家访谈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 杜金沛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乡村振兴是国家重大战略,关系着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在依靠市场进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常常因为追求利润引发市场波动,会使得乡村振兴建设此起彼伏,不能从一而终。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则具有凝聚人心,形成共识的作用,能够通过精神上的认同汇聚社会各方力量持续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具体而言,文化能够让乡村充分尊重当地的乡风民俗,帮助建立完善的公俗良序,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并让大家形成共识自觉遵守。与此同时,在继承传统文化、风俗之外,还要发挥新的创意激活传统文化的新的生命力。在新时代,乡村文化要有新的面貌,在形式上创新,在内容上传承,将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吸引大家广泛认同。对于特色小镇建设而言,更要把传统农村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进行连接,做好连接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纽带,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的长效支撑力。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振兴能够建立良好的乡风民风村风,广泛地形成共识合力,给予民众心灵的力量,共建美好的乡村家园。

【记者】周甫琦 朱伟良

【摄影】符超军

【校对】居伟强

【作者】 周甫琦 朱伟良 符超军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