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论语阅读笔记和感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论语阅读笔记和感悟
1. 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 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 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 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杨伯峻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好礼哩。”
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道:”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钱穆
子 贡 说:“ 贫 人 能不 谄, 富人 能 不骄, 如何 呀?” 先生 说:“ 这也 算 好了, 但 不如 贫 而能 乐道, 富 而知 好 礼, 那就 更好 了。” 子 贡 说:“《 诗经》 上 曾 说过: 像 切 呀, 磋 呀, 琢 呀, 磨 呀, 不 就是 这 意思 吗?” 先生 说:“ 赐 呀! 像这样, 才可 和你 谈 诗 了。 告诉 你 这里, 你能 知道 到那里。”
傅佩荣
白话文解释差不多。子贡的出发点是消极的,孔子的回答则是从积极的角度来说明。本段的关键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南怀瑾
你 做到 穷 了、 失意 了 不向 人 低头, 不 拍马屁, 认为 自己 就是 那么 大, 看不起 人, 其实 满 肚子 的 不够; 或者 你 觉得 某人 好, 自己 差 了, 这样 还是 有 一种 与人 比较 的 心理, 敌视 心理, 所以 修养 还是 不够 的。 同样 的 道理, 你 到了 富 而 不骄, 待人 以 礼, 因为 你 觉得 自己 有钱 有地位, 非得 以 这种 态度 待人 不可, 这也 不对, 仍旧 有 优越感。 所以 要做 到 真正 的 平凡, 在任 何 位置 上, 在任 何 环境 中, 就是 那么 平实, 那么 平凡, 才是 对的。 所以 孔子 告诉 子 贡, 像 你 所说 的 那样, 只是 及格 而已, 还 应该 进一步, 做到“ 贫 而 乐, 富而好礼”,仅是 做到 不 骄傲, 不算 好, 还要 进一步 做到 好 礼, 尊重 别人 和 爱人。 好 礼 不一定 仅仅 讲礼貌, 而是 在学 问 做人 各方面 随时 虚心求 进。这里 孔子 对子 贡 说的 话, 点出 了“ 诗” 的 道理 是什么, 作 诗学 诗 的 人, 并不 光是 想 当 一个 诗人, 否则 当 诗人 就 要被 骂“ 如何 放屁 在 高墙”。 所以 诗 的 目的, 并不是 专 搞 文学, 其中 所含 的 道理 非常 重要。读 了 诗, 并不是 教 你 变成 一个 酸溜溜 的 书呆子, 一 定要“ 告 诸 往 而知 来者”。 岂但 作诗, 我们 读 历史 也是 一样, 我们 为什么 读 历史?我们 中国人 过去 读 历史, 主张 要 学以致用, 它的 精神 就是“ 告 诸 往 而知 来者”, 懂 了 过去 就要 知道 未来, 这也 就是 诗 的 精神。
华杉
贫穷 而 不 谄媚, 毕竟 你 心里 还 装着个 穷 字,那 行为 上 没有 卑, 心里 已经 有 卑。 这就 不如 安贫乐道, 心里 根本 没有 自己 穷 不 穷的 事, 心宽体胖, 欣然 自 忘 其 贫, 超然 贫富 之外。 这就 不是 贫而无谄 者 能 比的 了。 你 富贵 却不 骄傲, 心里 已经 先 骄傲 了, 行动上 提醒 自己 不 骄傲。 那就 不如 富而好礼 的 人, 乐 善 循 理, 虽然 身在 富贵 之中, 而 心 已经 超然 富贵 之外, 这就 不是 富 而无 骄者 能 比的 了。子 贡感慨, 这 学问 之道, 义 理 无穷, 博大精深, 你 不去 切磋琢磨, 就 没法 到那 精密 之处, 必须 像《 诗经》 里 说的“ 如切如磋, 如 琢 如 磨” 那样, 精益求精 啊!孔子 说:“ 赐 呀! 不错! 这样 就可以 跟你 谈论《 诗经》 了! 因为 你能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告诉 你我 已经 说的 道理, 你就 能 推想 到 我还 没 说出 来的 意思, 学问 哪, 就是 要 切磋琢磨, 精益求精, 永无止境!”
我的心得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学习、工作、生活中修行的法门!
,